蘭永生
江陽文脈
沱江,一條與眾不同的長河,它從川西北高原逶迤而來,七百公里入長江。長沱兩江會津之處,名曰瀘州,古稱江陽。江河經(jīng)濟時代,物流人流倚重水運,一江水運,瀘州勾連全國。秦嶺危乎高哉,蜀道難于上青天,大約自西安失去帝都地位之后,蜀地商旅與歷代士夫,多沿岷沱兩江南下,終在瀘州歸于長江水道,通過瀘州出入四川。古代瀘州的繁榮,得益于其獨特的地理區(qū)位。瀘州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進步,邊城氣質(zhì)的凝聚,地域精神的流播,無疑得益于江河奔騰碼頭喧嘩背后一代又一代精英分子,尤其是那些既對于社會歷史有著深刻洞察,又極富個性色彩、擁有斑斕人生與細膩悲憫人文情懷者,與瀘州的種種過往,種種緣分糾葛,得益于那些悄無聲息的綿遠,那些生生衍衍的響應。那些社會精英,或官,或商,或士紳,成分復雜,但他們有一個共性,都喜歡舞文弄墨,都熱衷作詩填詞,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播者,歸根結(jié)底都是讀書的種子。
一千二百多年前,李白、杜甫、岑參、元稹來了,吃幾顆瀘州荔枝,酌幾盞瀘陽高粱燒酒曲酒,留下串串詩句——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倍鸥Γ骸皯涍^瀘戎荔摘枝,青峰隱映石逶迤。京中舊見無顏色,紅果酸甜只自知。”
八百多年前,詩棒,詞棒,歌也蠻棒的陸游來了。1178年他“棹歌欸乃下吳州”,1192年瀘州兵亂,他在浙江山陰家居仍掛念瀘州,寫下的《瀘州亂》里有“此州雄跨西南邊,平安烽火夜夜傳?!?/p>
四百多年前,滿腹詩書一腔幽怨的明代狀元楊升庵來了。這位成都新都人,嘉靖三年因“大禮議”被罷黜,因特殊淵源,前后流寓瀘州近十年。作詩填詞,穿花度柳,茶館佯狂,間或醉眼朦朧望圣旗。殊不知,在瀘州濱江,酒酣茶醉之間,楊慎寫下那一曲蕩氣回腸的《臨江仙》,應算其留給后人的巔峰之作——“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是楊慎所作《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百數(shù)十年后,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將其置之卷首。
清代蜀中第一詞人張船山來了,他寫絕瀘州市井繁華與山水悠雅——“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庇钟校骸盀┢缴竭h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只少風帆三五疊,更余何處讓江南。”
大河蒼莽,天岸雄渾,鐘靈毓秀,風流蘊藉,翰墨源長。一地物質(zhì)的榮枯盛衰,可以迅猛潮起潮落,而文化的消長,藝術的興衰,恐怕就要情長絲婉,綿延跌宕,復雜而詭譎得多。往往會是這樣的情形:一地一時代的文化藝術在不期然間,竟要系于一人的誠實執(zhí)著與寂寞堅韌,抑或系于一個群體的一往情深與天真爛漫。
清末民初,瀘州小市一座著名院落,叫月亮臺余公館。
十四年前,我有幸忝列安中先生門墻。讓我興奮而親切的第一件事情,是先生告訴我,他出生于宋代就已得名的小市,與我家數(shù)十步之隔的中大街。五峰山下,長沱二水之濱,與古老城區(qū)隔江相望,那是清代一座別致的院落。先生祖父給那個院落起了一個清雅亮朗的名字——月亮臺。
翰墨世家
先生生長在一個書香官宦世家。祖籍江蘇常州武進。天祖余保純(1775-1853),字冰懷,號佑堂,嘉慶壬戌科進士,曾任廣東潮州、惠州、番禺等地知府,廣州知府任上是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重要助手。高祖余萼銜(1811-1865),字少冰,道光癸卯科順天解元,曾任廣西桂林知府。曾祖余恩鴻(1832-1904),字云墀,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宦游入蜀,歷任四川銅梁、秀山、定遠、大寧、蒼溪等地知縣,在井研知縣任上升用嘉定府同知,其篆書時稱“余篆字”。祖父余壽松(1860-1934),字子靜,四川省官班法政學堂畢業(yè),直隸州知州用前四川候補知縣,曾任職四川鹽茶道,書生溫厚,書承二王,造詣頗深。父親余則范,字良弼,文武兼?zhèn)洌逃?、武術家、中醫(yī)名家,詩書畫棋及國術均有較深造詣,20世紀瀘州名宿。
1993年版新編《瀘縣志.人物傳》云:“余良弼(1882-1979),原籍江蘇武進縣,少隨父定居瀘州小市。他精于拳術,對秘宗派內(nèi)外功功底扎實,具有‘絲綢勒項‘懸身乘人‘手劈卵石等高超技能。朱德駐瀘時,任城防司令部拳術教員;劉伯承領導瀘州起義時,任民防大隊國術教員。1918- 1928年,先后執(zhí)教于瀘縣中學、川南師范等校,按照‘愛國強身宗旨,培養(yǎng)了大量武術人才。他長于中醫(yī)內(nèi)外科,詩詞書畫也有造詣,又是象棋能手。解放后,更不遺余力地獻身于瀘縣中醫(yī)事業(yè)。1960年以78歲高齡參加宜賓地區(qū)象棋比賽獲第三名。曾當選第二、三、四、五屆縣人民代表。1979年病逝。”
先生母親許淑芳生于書香世家。外曾祖父胡克誠是四川鹽茶道的鹽茶大使。母親瀘縣女子師范學堂畢業(yè),30年代在合江縣榕山鎮(zhèn)作小學校長。在母親引領下,先生自幼閱讀大量古代詩詞,廣涉古代文學經(jīng)典。先生說,先父對他要求甚嚴,曾以詩“年逾若冠非童子,學不成名豈丈夫”督促激勵他發(fā)奮少年。1948年春天,先生與良弼公作過一次《喬梓吟》唱和,半個多世紀后收入《真情》一書。1998年先生72歲高齡時作七律《清明掃墓:懷父良弼、母淑芳二老》:“感念嚴慈撫育親,霜晨秋月倍關情。孩提母授詩詞句,弱冠父教文史經(jīng)。少壯未能依左右,老衰方得奠英靈。年年率領兒孫女,寄去心香涕淚傾?!笔杖搿缎幕ì嵱洝芬粫R娮秩缑?,心香文墨,刻骨肺腑。其心亦香,其香亦悠,其情亦長。
先生曾告訴我:族譜記載20世紀初年曾祖父在樂山嘉定府任上去世后安葬于樂山縣佛咡坎,稍后祖父舉家遷瀘定居,曾祖母葬在今瀘州市龍馬潭區(qū)安寧鎮(zhèn)。
念及曾祖父與祖父,先生常談及趙藩。趙藩的離去,其實并不遙遠。去成都武侯祠的人,恐怕不會錯過那副名聯(lián)——“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晚清民初的中國歷史,趙藩為不可忽略的人物。從安中先生2008年常州尋根帶回的《武進余氏宗譜》,及早年在祖父與父親筆傳中所獲信息,無論江蘇還是四川,祖上均與鹽茶道關系密切。其曾祖父、祖父與四川鹽茶道關聯(lián)至深,尤與趙藩過從甚密,趙藩長子靜公9歲,書贈子靜公對聯(lián)與四條屏,題款中稱“子靜世兄”,今藏瀘州市博物館。
2009年我居蓉城后,偶得云墀公一副篆書對聯(lián):“百年人恥尋常老,一卷書爭分寸功?!毙泄P蒼勁而飽滿,著墨渾厚而古雅,醇正敦穆的石鼓根基,又深得完白精神。篆于“光緒七年八月朔日”,時年云墀公49歲。從款識看,當為云墀公自勉聯(lián)。這或多或少給了安中先生一點驚喜與慰藉。安中先生說他依稀記得兒時在月亮臺家中曾見過曾祖父篆書《心經(jīng)》條屏,世道顛簸,以后的七八十年間再未見過曾祖父的完整墨跡。珍藏曾祖父遺物僅一二散墨與兩方印章——“云墀”“恩鴻印長壽年宜子孫”,為沈賢修所制。兩印錄入2008年盛建武、袁愈高先生編輯的《沈賢修印譜》。沈賢修晚云墀公3年,他倆同在嘉定府為官。沈是清末游宦入蜀的浙江籍金石書畫家,受張之洞、顧復初等名流贊賞,在晚清印壇有重要影響。經(jīng)我懇請,2013年春節(jié),先生在其曾祖父篆書對聯(lián)下腳題了“書道傳承”行書,并小楷長跋。我心深知,這是百年不遇的翰墨緣分。我珍若拱璧,我會小心翼翼地摩挲瞻仰。
后來時光,雜讀之間,我又在晚清同治舉人楊恩壽著《坦園日記》和擔任晚清宮廷史官19年之久的翰林惲毓鼎著《澄齋日記》里見到云墀公身影。光緒十六年(1890)惲毓鼎28歲,致書托事58歲的云墀公,其時云墀公在重慶府任職。先生曾云:聽祖上說過,江蘇常州府武進時期,余惲兩家屬姻親,早年家傳的惲南田書畫,已隨時光流走。
2011年,我去樂山,意欲尋訪拜謁云墀公墓葬,企圖查找有關史料。樂山市與井研縣方志專家經(jīng)過努力后告訴我:墓葬毀于水庫修建,已無跡可尋;井研縣清末檔案缺失10年(1901-1911),毀于民初火災。云墀公逝于1904年,其任職正在檔案毀失的10年之間。光陰荏苒,人世渺茫,不過百年,卻已蕩然無存。除了唏噓復唏噓,我還能做些什么?我所能做的僅僅是記下這點點滴滴。然而,我又深信,漸行漸遠的余氏諸公,值得后人瞻仰追懷并且弘揚的遠不只我現(xiàn)在知道的這些。
夫子行誼
2007年,我在拙著散文集《溫暖的零度》里說安中先生生于1928年2月21日是一個錯誤?,F(xiàn)在修正:先生出生在1926年。
民國末年,先生任教于我的故鄉(xiāng)瀘縣興隆鄉(xiāng)小學,旋作瀘縣石洞中心小學教導主任。1950年伊始,歷任瀘州市第一小學和梓橦路小學校長、市文教局干部、瀘州地區(qū)干部學校文教干部班班主任。1980年任瀘州市文管所所長。1985年后任省轄瀘州市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市文化報副總編輯、市詩書畫院副院長。先生是文博副研究員,曾任瀘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一至三屆主席,四川書法家協(xié)會第三屆理事,瀘州市政協(xié)一至三屆委員。
世人多知夫子書法盛名,其實先生首先是學者?!懊嬕缭娋渥x,古琴兼作水聲聽。”這是趙藩書贈先生祖父的對聯(lián),作為文物今藏于瀘州市博物館,先生一直清清晰晰記誦著。幼承家學,廣涉文史,書法、詩詞、楹聯(lián)、繪畫、金石、考古、方志、文學,均有大量力作和較深造詣。先生詩詞文聯(lián)主要集中于3部著作:1996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未是集》,2007、2012年中國文化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心花瑣記》與《真情》。《未是集》是先生1987-1995年間代表作。《心花瑣記》匯集了先生1990年代后期以來主要作品。《真情》以先生詩文為主,包括先生令尊部分詩作和部分朋友、學生文章,書名由原中共瀘州市委書記、四川省人事廳廳長路森令題署。
先生已出版書法專著4部:2004年的《余安中書法》,2011年的《余安中先生師生書法聯(lián)展作品選》,2014年的《余安中自書詩文卷》,書名均由何應輝先生題署;2016年的《余安中先生90壽誕師生書法展作品集》,由瀘州市文聯(lián)主席、書法家虞潛題署。
2003年,先生在瀘舉辦個人書展,盛況空前。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聯(lián)副主席、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著名學者何應輝先生題寫展名,書贈“瀘水書魂”四字,可謂高瞻精當。瀘州多屆政要前往祝賀,各界人士紛至沓來。之后的幾次展覽,均為瀘州文藝界之盛事,影響佳遠。
先生一生建樹頗豐——早年從事教育,中青時期從事教育、文化組織管理,中年后從事文博搜查、管理與研究。作為瀘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瀘州市詩書畫院和瀘州市楹聯(lián)學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為弘揚詩書畫藝術,培養(yǎng)瀘州書法藝術人才嘔心瀝血。先生是新時期瀘州地方文博事業(yè)開拓者,組織瀘州地方文物普查與研究成果顯著,為創(chuàng)建瀘州市博物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瀘州市申報四川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的奔走呼號者和撰稿人;書詩詞聯(lián)文創(chuàng)作頗豐;主編《瀘州建筑志》《瀘州城鄉(xiāng)建設志》等地方文獻典籍;大量墨跡或發(fā)表,或展出,或被博物館收藏,或刊刻于名勝、園林、寺觀、機關、學校及城市公共設施,或入編多種國家級專著和重要典籍,海量書法散播民間,供人欣賞,滋潤心田。
先生夫人蔡淑渠,長期從事幼教,謹慎敬業(yè),溫柔安詳,與先生相濡以沫,在事業(yè)和藝術上對先生支持極大。1990年先生有詩“有幸老妻陳紙筆,詩章題罷復詞章?!北闶撬c夫人翰墨扶持的溫潤寫照。由于先生與夫人所承傳并營構(gòu)的良好家風,子女勤奮成才,定居成都,各有建樹,富有成效地作為于社會,孫輩留學歐州,多元拓展事業(yè),傳播中華文化。
播火傳薪
先生退休以后,不懈豐滿著他的藝術實踐,不遺余力推動瀘州書法與詩詞藝術的傳承弘揚。老年大學教學揮汗如雨,倍受歡迎。開門授徒樂此不疲,不計回報,瀘州有入室弟子70余名,散布各行各業(yè)。
先生的“八字”書法教學理念:崇德、尊傳、博學、創(chuàng)新。
崇德:學書首先要解決做人問題,做到書品與人品一致。特別是書法藝術有了一定成就之后,切不能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更不可奇貨可居,拉幫結(jié)派,排除異己,損公肥私,徇私舞弊。
尊傳:尊重書法藝術傳統(tǒng)是大多數(shù)書家共識。幾千年遺存下來的不同風格流派、被公認的名碑名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必須努力學習古人的優(yōu)秀碑帖,在臨習中奠定基礎,在繼承中探索創(chuàng)新,書法藝術才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博學:學書最初是解決技巧問題,之后就要求提高綜合素質(zhì),增強字外功夫,學習文史哲,了解相關門類藝術,如繪畫、音樂、雕塑、舞蹈等造型藝術,古典詩詞、古典文學,甚至體操、跳水、雜技、武術等,努力將自己提升到學者的高度。
創(chuàng)新:繼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創(chuàng)新是繼承的發(fā)展。只有繼承沒有創(chuàng)新是書奴,沒有繼承只有“創(chuàng)新”是書叛。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的不懈探索創(chuàng)新,才有可能產(chǎn)生開宗立派的神品逸格。
先生“八字”書法教學方法:因材、引路、示范、正字。
因材:學書者基礎不同,“性相近,習相遠”,個性差異,認知不一,擇碑選帖,區(qū)別對待,個別指導,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引路:必須嚴格臨習古人碑帖。吾不如古人,不能同意學生向自己學習。也不能迎合學生家長對子女參賽獲獎的虛榮心,須下扎實的楷篆隸書基本功。
示范:示范臨摹碑帖,讓學生領略用筆用墨,如何取法所臨碑帖的結(jié)構(gòu)、行筆、用墨之緩急,筆勢之使轉(zhuǎn),在形似、神似的效果中獲得啟發(fā)。示范創(chuàng)作,讓學生領略字跡變化、章法分布、款識大小與長短,乃至印章位置和體勢情態(tài)風韻。
正字:及時點評學生臨習和創(chuàng)作,肯定糾正,幫助提高鑒賞能力和書寫水平,多讀帖,多看展,多看高明書家即興創(chuàng)作。
說先生是四五十年間瀘州書壇的領軍人物,顯然不夠,先生分明是瀘州書壇的靈魂。先生以其真知灼見,以其純樸真誠,引領著多層次有志者,師法傳統(tǒng),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含弘張光。 而且我堅信,先生所遺書風與學風,斷不會因先生的離去戛然而止,后繼者會當長風破浪,會當擊水三千。
先生離去后的時光,我常常在想:一地一個重要文化人物的出現(xiàn),往往需要數(shù)代文化資源的積累;一個重要文化人物,往往會導致一個文化群體的集體成長;一個重要文化人物,不僅會影響一個時代的文化走向,還將影響其身后較長時期的文化趨勢;藝術也如是,一個藝術家和一個藝術家群體的呈現(xiàn),對于一地一個時代甚至數(shù)個時代的影響,有時可能會出現(xiàn)讓人不可思議的狀況。我認為:安中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先生及其弟子,及其敬重者,效仿者,可能就是這樣一群人。我更愿意暢想:將先生及其追隨者、后繼者的藝術實踐,乃至生命追求,放到更深、更遠、更長、更廣闊的歷史背景與時間長河里來觀照。
不忘初心
追隨先生的14年時間,為謀稻粱,混跡江湖,勤于俗務,荒疏筆墨,我自深以為愧。今先賢已去,嘗試對先生書論做如下歸釋:
師法傳統(tǒng)。學書必須師法先賢,向唐宋以前先賢學習,下苦功臨習歐顏柳趙的正書,顏楷在“四家”中變化最大,當時就是繼承以后創(chuàng)新的典范,《多寶塔》《勤禮碑》《麻姑》,由美而樸。由此上溯魏晉秦漢諸碑帖,必須下一番苦功,不能走捷徑,也無捷徑可走。先走進傳統(tǒng),再走出傳統(tǒng),融匯百家,方能創(chuàng)新我自一格。先生核心的見解,凸顯于其書論之聯(lián):“師承傳統(tǒng)功于道,法取天然品自神”。
字外功夫。先生與已故蜀中書法名家陳天嘯先生大力倡導自撰自書的“江陽書風”,強調(diào)的是古典文學、詩詞對書法藝術的潤浸滋養(yǎng)。其另一論書聯(lián):“翰墨煙云來腕底,山川靈氣上毫端。”則論及字外功夫的意義。沒有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怎么能夠“自撰”呢?這與瀘州籍書法名家吳丈蜀、屈仲樵、蘇元章諸先生觀點一致,即所謂“書畫由來本一途,尤需字外下工夫。胸中積厚能神悟,信筆涂鴉也自殊”(瀘州籍書法家蘇元章詩)。
不尚權貴。不沽名釣譽,因欲參展,或欲求獎,而摹仿當代名家,投其所好,是如今書壇頗為盛行的追逐權貴與時尚的書風。此風不可長,此風不可學。不少人自詡大師,或欣然接受大師桂冠,其實公認的大師近現(xiàn)代屈指可數(shù),寥若星辰,或仍未出現(xiàn)。唐宋以降,顏真卿、蘇東坡等大家,近代以來無人可以相提并論。
重在實踐。書法是實踐的藝術。書法藝術必須依靠實踐才能出成果,否則,至多是眼高手低。在實踐中積累基本功的意義,猶如樵夫磨斧,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也如運動員奪冠,無長期堅韌的腰腿功夫,怎能做得出高難動作?臨習碑帖是基本功,臨習楷書是基本功里的基本功。
自撰自書。其七絕如此吟道:“癲草狂書翰墨香,筆端神動意飛揚。不題唐宋詩詞句,但覓煙云入字行?!弊阋娤壬L神,值得久久玩味。
不要學我。先生要學生不摹寫他的字,而一定要學古人,在無相當堅實基本功之時盲目學他或是學當代名家,只能得其皮毛,而不知源頭?!兑捉?jīng)》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庇殖R拼铉叩脑挘骸皩W我者死,似我者亡?!边@是何等的睿智開闊的胸次!
不忘初心。就是持之以恒,不一曝十寒;就是傾心相許,就是融入生命,成為生活習慣,成為生命歡愉,直至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能分割,不可分割。
2014年初夏,我電話問安先生,先生暢談?chuàng)]毫的勞累與快樂,談到數(shù)十年來自己的座右銘——“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對于工作,不滿足于做了,而是務求做好;對于治學,態(tài)度應當嚴謹;對于研究,態(tài)度必須科學,不能讓謬種流傳。”
這是歷經(jīng)風雨之后成熟的淡定。這是高賢跨越滄桑的風神。
風神獨步
先生的藝術、學術和人品,對瀘州地方文化建設、文學藝術發(fā)展、文化承傳弘揚,功莫大焉,必為百年間瀘州地方歷史的重要人物,德高望重,德藝雙馨,絕非虛譽。
新中國初期,先生與其父將家中珍藏的文物捐獻給川南人民行政公署圖書館,惲南田的畫、趙藩書贈先生祖父的對聯(lián)與四條屏等,作為瀘州市博物館的重要文物,今天可在博物館展廳見到。這便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無私胸襟,這便是中國文人的家國情懷。
學者李錫炎先生在為《心花瑣記》所作序言里如是說:“他的人生軌跡生動地反映了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真實地反映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事業(yè)之心。品讀他的詩作藝論,可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是一個寬廣、寧靜的海洋,也是一個激情澎湃、心花怒放的海洋。”
學者葉懷祥先生所寫序言里,同樣可以讀到對于先生人格與文品的深思熟慮的評價,感受到擲地有聲的敬重。懷祥先生稱安中公為他學習書法的引路人。
原四川省文化廳長、學者周正舉先生2011年10月在《賀余安中師生書法聯(lián)展》一信中如是說:“首先,他80年翰墨不輟,其書法造詣不僅在瀘州是第一流的,在省內(nèi)也有地位。其次,他是自撰自書的江陽書風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之一。再次,他在瀘州書壇傳薪播火,培養(yǎng)了上百名有相當造詣的書學弟子。安中先生不跟風,不媚俗,有自信,有定力,堅持走在傳統(tǒng)書法基礎上的消化創(chuàng)新之路,并且以此原則來培養(yǎng)和要求學生,形成了瀘州書壇的一支堅實力量。”
周正舉、李錫炎、葉懷祥三位先生是有著獨立學術情懷和人格魅力的學者。我認為,他們對于安中公的看重,絕非江湖褒揚,更非通俗程序里的往來應酬。
2013年伊始,先生本擬閉門靜養(yǎng),不再舉辦展覽,甚至不再參加社會活動。可是,瀘州市博物館向他提出了一個創(chuàng)意——懇請其再度揮毫,書寫自撰詩文,將其30余年倡導的“江陽書風”以怡后學。年事雖高,公欣然應允。2013年下半年開始創(chuàng)作《余安中自書詩文卷》,歷時經(jīng)年,篆隸真草行,洋洋大觀。
2014年12月,“余安中自書詩文展”在瀘州市博物館舉行,博物館印行了《余安中自書詩文卷》,何應輝先生題署書名。近百件作品展后即贈博物館收藏。先生這一晚年巨制,于鄉(xiāng)邦文化無疑是又一重要奉獻。
2016年2月,90壽誕之際,安中公又與弟子舉辦了一次師生書法聯(lián)展,印行了《余安中先生90壽誕師生書法展作品集》。這是先生書法團隊的再次集體亮相。這是安中公生平最后一次書展,是自賀,更是示范。原中共瀘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游瑞林先生的序言熱情洋溢而中肯高瞻:“余老,在我心目中是一個令人敬重的學者專家和文化名人。五十年前,還是我在大學時代,余安中先生的書法名氣就已耳熟能詳。余老書法,自成風格,師古而不泥古。余老治學嚴謹,能詩能文,知識廣博,尤以文史、書法、詩詞歌賦、金石篆刻見長。余老平恬謙和,執(zhí)事而恭,乃謙謙學者。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嘔心瀝血,默默奉獻,不事張揚,鞠躬盡瘁?!狈蜃油砟辏云湔嬷埔?,以其純樸真誠,引領著老中青幼多層次書法有志者,經(jīng)年累月,辛勤耕耘,成果蔚然。此展是夫子長期書法創(chuàng)作和教育的成果展,見證了一個書法家、文化學者、文化老人強烈的文化傳承使命擔當。
90高齡之際,夫子這樣簡述自己的書藝:“師承傳統(tǒng)公于道,法取天然品自神。在幾十年對書法藝術的不斷追求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師法前賢,繼承傳統(tǒng),務使書法功力達到所學碑帖之法則、規(guī)律和風韻,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再行創(chuàng)作,小有收獲。”
沒有飄然,只有清醒;沒有矜持,只有謹慎;這便是先生的風神,夫子的獨步。
正如周正舉先生所言:“余安中先生的書學門墻內(nèi),已形成老中青少四個梯隊。老干蒼勁,新枝郁茂,小樹挺拔,幼芽茁壯?!比粲信d趣,你可從2011年和2016年兩次師生書法聯(lián)展作品選里,去檢索那黑白之間的毫端舞蹈,領略那一路并不羞澀的腕底煙云。
夫子藝術創(chuàng)造,精粹在書。2003年出版第一部書法集《余安中書法》時,瀘州學界名宿謝守清先生撰《墨彩神飛,落花水面》文曰:“筆觸方圓,縱橫隨意,酣暢流走,如落花水面,映照天光,是二王苗裔,而又別具町畦者。點畫之間,得之自然,尺素之內(nèi),抒其靈性,此所以其書動美術之感受,音樂之移情也?!苯栔x老以古典文學研究學者直抵書法堂奧,堪稱夫子知音也。通觀先生書法,唐宋返漢魏兩晉南北朝,上追小篆與鼎盤,終以風韻至勝境。曾有人云其風格近清中葉江浙梁同書、王文治二家,以我之見,實在梁王之上??瑫畹么髿W之精髓,參張玄、倪元、崔敬邕及張猛龍等北魏墓志碑銘神韻,兼采張遷、禮器等漢隸方圓諸碑精氣,使其真行、楷行、行楷飽含隸韻,秀勁亦古樸,圓潤亦挺勁。行草與草行直達羲獻神韻,又參蘇東坡禪氣逸格,也含漢碑氣骨,動感強烈,行遲妙當,舒暢淋漓。既妍雅高潔,又渾圓華滋;既宏敞鏗鏘,又氤氳縹緲;既嫵媚溫婉,又雋永清新;英氣勃勃而清彥俊爽,飛動崎側(cè)還搖曳多姿,儀態(tài)萬方而脫俗,蕭朗飄逸而有度,如清風出袖,似明月入懷。同“詩言志”一樣,“書,心畫也”(揚雄語),“書者,散也?!保ú嚏哒Z),楷行、草行成為先生直抒胸臆最為暢達的通道。七十左右,愈老彌臻,直至90高齡,毫無蒼暮之氣,生命的最后二十余年,直追魏晉的“度高韻勝”(朱仁夫語),度從骨力中凝斂,韻發(fā)于筆墨之蒼潤,實現(xiàn)了力度之雄強陽剛與韻致之秀逸陰柔的交相輝映,幾近水乳交融。
從清末云墀公入蜀,輾轉(zhuǎn)川東、川西南翰墨留香,到夫子數(shù)十年倡行“江陽書風”,成就一代“瀘水書魂”,百余年間,余氏諸公鑄就地方史里一幅流妍溫醇的翰墨流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