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杉
湖莊清夏圖
木樨科素馨屬植物素馨(別稱“大花茉莉”)和茉莉都是芬芳四溢的香花,它們在形態(tài)上接近,而又各有差異。素馨花苞若針,茉莉花蕾如球;素馨枝條柔長垂墜,茉莉枝葉剛勁挺立。它們是外來物種,漢時已傳入我國。西晉嵇康侄孫嵇含《南方草木狀》曰:“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标戀Z《南越行記》曰:“南海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緣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橘北為枳異矣。彼之女子以彩絲穿花心以為首飾。末利花,似薔蘼之白者,香愈于耶悉茗?!彼稳烁咚茖O在《緯略》中援引唐人段公路《北戶錄》:“耶悉茗,今之素馨也”,可知“耶悉茗”是素馨的音譯。又南宋初吳曾《能改齋漫錄》中有:“嶺外素馨花,本名耶悉茗花。叢脞么麼,似不足貴。唯花潔白,南人極重之,以白而香,故易其名?!?/p>
關于二花的原產國,《北戶錄》云:“花細白,絕芳香。番人重之,未詳其名。又即恙弭花、白茉莉花(紅者不香),皆波斯移植。夏中如金錢花也。本出外國,大同二年始來中土?!背蓵诒彼翁脚d國年間的《太平廣記》卷409云:“野悉密出佛林國,亦出波斯國。苗長七八尺,葉似梅。四時敷榮,其花五出,白色,不結子?;ㄩ_時,遍野皆香。與嶺南詹糖相類。”《隋書》和《唐書》中指的“拂林國”,是東羅馬帝國及所屬西亞地中海沿岸。以君士坦丁堡一帶為大拂林,小亞細亞為小拂林?!端问贰し髁謧鳌分兄傅摹胺髁帧?,則是塞爾柱突厥統(tǒng)治下的小亞細亞一帶。依此說法,素馨是從土耳其一帶和波斯傳入我國的。
關于茉莉的原產國,在《北戶錄》中既稱產于波斯,也有“愚詳末利乃五印度華名,佛書多載之”的記述。早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中已有“末利”二字。宋人鄭域《茉莉花》詩云:“風韻傳天竺,隨經入漢京。香飄山麝馥,露染雪衣輕。玉磋蓮子作尖丸,龍腦熏香簇滿冠。好是瑩無紅一點,苦教紅卻不堪看”,也明確指出此花來自印度。明萬歷年間醫(yī)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云:“柰花[時珍曰]稽含草木狀作末利,洛陽名園記作抹厲,佛經作抹利,王龜齡集作沒利,洪邁集作末麗。蓋末利本胡語,無正字,隨人會意而已?!币颉败岳颉倍肿罹咧袊L,遂從宋代開始固定下來,其他音譯詞漸被淘汰。
素馨花
宋人鄭域在《素馨花》詩中,生動地描述了此花的特性。“妙香真色得之天,羞御鉛華學女妍。只向溫柔鄉(xiāng)里活,怕寒不許上林傳?!彼剀昂蛙岳蛭泛吩纾荒退獌?,只適于我國兩廣、福建、四川和江南部分地區(qū)種植。而種植規(guī)模大、并衍生出完整鮮花產業(yè)和獨特民俗的,首推廣東素馨花業(yè),如元末明初南海人孫黃《廣州歌》中唱道:“丹荔枇杷火齊山,素馨茉莉天香國?!睆V東屬亞熱帶、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降水量充沛,適合二花生長。
番禺是中國古代的素馨花鄉(xiāng),南宋慶元年間的番禺縣尉方信孺在《南海百詠》中云:“在城西十里三角市,平田彌望,皆種素馨花,一名那悉茗?!比鞘性谖麝P永寧橋南,這里從南漢時起就是素馨花田。《南征錄》云:“劉氏時美人死,葬骨于此,至今花香異于他處。千年玉骨掩塵沙,空有余妍剩此花。何似原頭美人草,樽前猶作舞腰斜。”《龜山志》:“昔劉王侍女名素馨,死后其冢上生此花,因以得名?!币蚍剀盎ǜ裢夥枷?,遂將美人埋骨故事附會其上,以增添神秘氣氛。南宋人洪適在《盤洲集》中有一首《番禺調笑·素馨巷》:“南國英華賦眾芳,素馨聲價獨無雙;未知蟾桂能相比,不是人間草木香。輕絲結蕊長楹穗,一片瑞云縈寶髻。水沉為骨麝為衣,剩馥三熏亦名世。名世花無二,高壓闍提傾末利,素絲縷縷聯(lián)芳蕊。一片云生寶髻,屑沉碎麝香肌細,剩馥熏成心字?!贝酥忻枋隽怂剀盎ǖ钠娈惙曳?,也提到它的兩個用途——簪戴和制香。
在明末清初番禺人屈大均所作的《廣東新語》中,記載了明代番禺素馨花產業(yè)全盛之時的種植、采摘、保鮮、販賣、應用等實況,并闡述了入清以后花業(yè)衰敗的原因,是研究素馨花業(yè)和相關民俗較為全面的史料。其中記載素馨花的采摘勞作皆由女性擔任。“珠江南岸,有村日莊頭。周里許,悉種素馨,亦日花田。婦女率以昧爽往摘,以天未明,見花而不見葉,其稍白者,則是其日當開者也。既摘覆以濕布,毋使見日,其已開者則置之?!敝榻习肚f頭村,村民以種植素馨為業(yè)。婦女們拂曉時分就到花田采摘花苞,趁著天色未明,見花不見葉時,摘下稍白的花苞,這就是當日要開的。采后用濕布遮住,不讓它們見光,而那些已開的則放置不管?!扒f頭人以種素馨為業(yè),其神為南漢美人。故采摘必以婦女,而彼中婦女多不簪戴。有詠者云:花田女兒不愛花,縈絲結縷餉他家。貧者穿花富者戴,明珠十斛似泥沙,可謂善言土俗也。語云:珠浦之人以珠為飯,花田之人以花作衣,是也?!薄扒f頭人”信奉的行業(yè)神,是素馨花神“南漢美人”,故采摘工作皆由婦女承擔。而她們多不簪花,只做采花或穿綴工作,以素馨花為生計。
“東莞稱素馨為河南花,以其生在珠江南岸之河南村也。兒女子以彩絲貫之,素馨與茉莉相間,以繞云髻,是日花梳。以珠圍髻,則日珠掠。予詩:珠掠盤明月,花梳間海棠?!迸⒂貌式z將素馨和茉莉相間串綴,繞在云髻上,稱“花梳”;用珍珠圍成的頭髻,稱“珠掠”;花梳往往與海棠花共同簪戴。又“素馨貴而茉莉賤,茉莉宜于女子,素馨宜于丈夫?!褚踩吮M髡形,花無所著,亦漸以稀少矣。諸花戶皆貧,蕪其花田而弗種,即種亦不蕃滋,蓋時為之也。南人喜以花為飾,無分男女。有云髻之美者,必有素馨之圍。在漢時已有此俗,故陸賈有彩縷穿花之語?!彼剀百F而茉莉賤,故女子簪戴茉莉,男子簪戴素馨。南方人不論男女,都喜簪花為頭飾。有云髻之美者,必有素馨之圍。這一習俗漢時已有,沿襲至明代。清代男子剃發(fā),失去了簪花的外在條件,男子簪花之俗戛然而止。只有女子簪戴茉莉花的習俗延續(xù)下來,在屈大均《望江南·紅茉莉》詞中,就描寫了女子簪戴紅茉莉的細節(jié)?!凹t茉莉,穿作一花梳。絲縷抽殘蝴蝶繭,釵頭立盡鳳凰雛,肯憶故人姝。”
“兒女以花蒸油取液,為面脂頭澤,謂能長發(fā)潤肌?!《ㄉ僭谎┗?,摘經數(shù)日乃開。夏月花多,瓊英狼藉。入夜?jié)M城如雪,觸處皆香,信粵中之清麗物也。”青年女子用素馨花蒸油取液,加入護膚、護發(fā)的面脂和頭澤之中。隆冬時花少,稱“雪花”,夏天花多,滿城如雪,觸處皆香。位于今廣州市海珠區(qū)的十香園,是晚清著名花鳥畫家居巢、居廉生活、作畫及授徒的庭園。“二居”是堂兄弟,祖籍江蘇揚州寶應縣,先祖入粵為官,落籍番禺河南隔山鄉(xiāng)。作為在素馨花鄉(xiāng)成長起來的畫家,“二居”筆下所繪的題材,多為嶺南特有的物產。居巢在其《今夕盒詩鈔》“素馨”中云:“素馨田畔素馨斜,生長珠娘尚有家。珠女至今顏色好,一生衣食素馨花”。道出了此花既是她們的生計,也是她們凍齡駐顏的秘笈。
“二居”創(chuàng)立的“隔山畫派”以故鄉(xiāng)命名,其“撞水撞粉法”技藝別具一格。在十香園中,種植有寫生用的素馨、茉莉、月季、小含笑、白紫薇、米蘭、金粟蘭、夜合(大含笑)、夜來香、桂花等10種香花。居廉授徒的地方叫“紫梨花館”,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都曾在此學畫,可以說這里是嶺南畫派的祖庭。居廉廣收門徒,而居巢一生幾乎不收弟子。素馨和茉莉在其他畫派作品中較為少見,而“二居”作品則多有表現(xiàn)。如香港藝術館收藏的居廉《十香圖冊》,金箋設色、繪制年代不詳,單幅尺寸侶.3×22.2cm。其七《茉莉》的題跋:“碾蕖特小,生香不斷,枝上爪痕重覓。靈飛佩綰六壬符,了未省、人寰苦熱。消殘九夏,媚馀五夜,多少淺憐深惜。照來月色似梅邊,奈銷損、舊時詞筆。調寄《鵲橋仙》?!庇≌拢骸肮湃保ò孜姆接。?。其十《素馨》的題跋:“昔別最思量,艷說南強。負他二十二年春。一水花田仍悵望,枉是同鄉(xiāng)。未損少年狂,夕夕花當。人生行樂愿須償。愿結葳蕤鐙七二,持照鴛鴦。調寄《浪淘沙》?!庇≌拢骸熬恿保ò孜姆接。?、“古泉”(朱文方?。?。
《十香圖冊》之七“茉莉”
南宋福建莆田人劉克莊在《念奴嬌》詞中寫道:“素馨茉莉向炎天,別有一般標致。淡妝綽約堪□□,導引海山大士。從者誰歟,青藜閣下,漢卯金之子。云階月地,夜深涼意如水??陀忠蛇@仙翁,唐玄都觀里,詠桃花底。且賭樽前身見在,休管漢唐時事。坡潁歸遲,機云發(fā)早,得似儂兄弟。屨來戶外,但言二叟猶醉。”除廣東之外,福建、四川、浙江等地,也是二花產區(qū),這些地區(qū)也有簪戴二花的風俗。南宋建陽人祝穆《素馨》詩中,有“細花穿弱縷,盤向綠云鬟”的詩句。明以后此俗繼續(xù)傳承,明初閩中詩派領袖、福清人林鴻《素馨》詩曰:“素馨花發(fā)暗香飄,一朵斜簪近翠翹”。正德年間狀元、內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楊慎官至翰林院修撰,他是四川新都人,也有一首《素馨花》詩,“金碧佳人墜馬妝,鷓鴣林里斗芬芳。穿花貫縷盤香雪,曾把風流惱陸郎?!币陨蠋资自娝鶎懀允桥哟魉剀盎ǖ那榫?,可見福建和四川的風俗似與廣東有異。
《十香圖冊》之十“素馨”
據南宋泉州晉江人梁克家所著《淳熙三山志》中載:“末麗,此花獨閩中有之。夏開、白色、妙麗?!蓖瑫r代華亭人姚述堯在《行香子·茉莉花》詞中描寫女子簪戴茉莉花。“天賦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獨逞芳菲。輕盈雅淡,初出香閨。是水宮仙,月宮子,漢宮妃。清夸蘑葡,韻勝酴糜。笑江梅,雪里開遲。香風輕度,翠葉柔枝。與玉郎摘,美人戴,總相宜。”又楊巽齋《茉莉》絕句:“臍麝龍涎韻不侔,熏風移種自南州。誰家浴罷臨妝女,愛把閑花插滿頭?!泵鞔舆€將夾竹桃和茉莉花戴在一起,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夾竹桃……五六月時配白茉莉,婦人簪髻,嬌裊可挹”。崇禎帝的周皇后喜簪茉莉花,據清康熙時人王譽昌《崇禎官詞》載:“后喜茉莉,坤寧有六十余株,花極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綴于鬢髻。凡服御之物,亦俱挹取其香。”不僅宮眷后妃,民間女子亦有此好,《影園詩稿文稿》中有一首鄭元勛贈冒辟疆的詩,描寫的就是炎夏時節(jié)女子頭插玉簪,搭配茉莉花的細節(jié)?!把滋炝鞔蠡?,高齋滿綠蔭。奇葩千萬本,末麗挺瑤簪。涼月照清素,晚風吹蕭森。連環(huán)雙白玉,繡帶結同心。幽香廻曲徑,密意互相欽?;橐黾傲紩r,名花代素琴。(原注:時辟疆及期未婚)花寧解人意,競吐兩知音。惟誠能格物,無情情轉深。主人真情種,豈愿學花口。群歌和郢中,妙句擅詞林。枯管無余彩,聊以托長吟?!标P于女子簪戴茉莉花的圖證,可見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于崇禎十三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仕女圖》立軸,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兩名梳牡丹頭的仕女坐在芭蕉葉上,正面仕女將裹著錦囊的琴橫放腿上,斜對面的吹簫仕女滿頭圍著一簇簇潔白的茉莉花。從案頭哥窯花器中所插的菊花可知,描繪的是金秋九月的情景。陳洪綬是浙江紹興府諸暨市人,這幅作品取材于畫家對身邊女性日常生活的觀察。
素馨和茉莉的盛花期在六至九月的暑季,它們的香氣清涼醇厚,具有提神解暑的功效。宋人江奎有《茉莉》詩贊曰:“靈種傳聞出越裳,何人提絮上蠻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清人汪灝所輯《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卷43“茉莉”條云:南宋孝宗于“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等殿及翠寒堂納涼,置茉莉、素馨等南花數(shù)百盆于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又引南宋劉克莊詩云:“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猶覺玉肌涼。野人不敢煩天女,自折瓊枝置枕傍?!毕囊?,將二花放在案頭、枕旁,或制成小花囊、小花籃懸于帳中,可令人煩暑頓消。明代仍延續(xù)著這種消夏習俗,如明初浙江上虞人謝肅《詠茉莉》絕句云:“咲倚薰風淺駐春,生香披拂最撩人。晚涼一枕花前夢,曾見霓裳舞太真?!苯夏烁皇兀藗冏非蟾咂焚|的生活,據明末文震亨《長物志》“茉莉素馨夜合”條:“夏夜最宜多置,風輪一鼓,滿室清芬。章江編籬插棘,俱用茉莉,花時,千艘俱集虎丘,故花市初夏最盛?!庇忠娂稳f時蘇州人王樨登《詠茉莉》:“章江茉莉貢江蘭,夾竹桃花不耐寒,三種盡非吳地有,一年一度買來看。”可知供應虎丘花市的茉莉花來自江西章江,走水路至此販賣。
因蘇州市場需求量大,故初夏成為虎丘花市批發(fā)茉莉花的旺季。該花市北宋時出現(xiàn),明初已發(fā)展成一個輻射周邊的大型跨省際的花卉交易市場。豐富的花卉品種和充分的貨源,保證了虎丘花市的四時不斷?!肚寮武洝肪?中載:“珠蘭、茉莉花來自他省,熏風欲拂,已畢集于山塘花肆,茶葉鋪,買以為配茶之用者,珠蘭,輒取其子,號為‘撇梗。茉莉花,則去蒂衡值,號為‘打爪花?;ㄈ镏B蒂者,專供婦女簪戴?;⑶鸹ㄞr,盛以馬頭籃,沿門叫鬻,謂之‘戴花。零紅碎綠,五色鮮濃,四時照映于市,不獨此二花也。至于春之玫瑰、膏子花,夏之白荷花,秋之木樨花,為居人和糖、春膏、釀酒、釣露諸般之需。百花之和本賣者,輒舉其器,號為‘盆景。折枝為瓶洗賞玩者,俗呼‘供花。”
在遼寧省博物館藏、明代吳門畫家仇英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有一處表現(xiàn)蘇州城內鮮花專營店的買賣場景。店鋪門口豎著白板鑲紅邊的招幌,上寫“鮮明花朵”四字。店主正與坐在對面的顧客進行交易,貨架上擺放的鮮花分為紅、白兩色,白色小花應是茉莉,均未裝盆。而放在桌上,位于店主與顧客之間的兩株紅花已裝盆,這是顧客選好的商品??梢娫诮洕l(fā)達的時尚中心蘇州,已有了較強的商業(yè)服務意識。一藍衣婦人攜紅衣男童倚在鮮花店門口,他們是店主或顧客的家眷。這家零售花店的商品,應該就來自虎丘花卉交易市場。蘇州女子購買日常簪戴的花卉,往往不必外出。弘治初年的侍講學士、吳縣東山陸巷人王螯在其所著《姑蘇志》中載:“春日賣百花,更晨代變,五色鮮濃,照映市中。其和本賣者,舉其器。折枝者,女子于簾下投錢折之。”另有“包花”者每晨定時為梳曉妝的女子提供鮮花,按月結算。而虎丘山塘一帶的歌伎、船娘等女性從業(yè)者更有簪花需求,據清人顧祿《清嘉錄·桐橋倚棹錄》:“其下‘鬢邊香、‘茉莉花籃兩條,記閨閣以花為妝飾玩好事,如云:‘吳城大家小戶婦女,多喜簪花,特歌伎船娘尤一日不可缺耳。”
清明上河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