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文,高耀云
(1.湖北省蘄春縣赤東鎮(zhèn)衛(wèi)生院,湖北 蘄春 435300;2.湖北省蘄春縣婦幼保健院檢驗科,湖北 蘄春 435300)
2型糖尿病為臨床極為多見的一種慢性內(nèi)分泌疾病,隨病情發(fā)展可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與生命健康[1]。其中,糖尿病腎?。―N)就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同時也是終末期腎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然而,該病早期無典型的癥狀,往往因誤診而耽誤病情,因此,如何快捷、準確地診斷早期DN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尿微量白蛋白(M-ALB)為臨床DN診斷的常用指標,血清胱抑素(Cys-C)為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情況的敏感性指標,而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是反映機體腎小管功能早期損害的指標;尿中腎臟損傷因子-1(尿kim-1)則是出現(xiàn)于DN早期的一項標志物,為DN病情進展的監(jiān)測指標[2-3]。本研究為探討血清Cys-C與尿β2-MG、kim-1、M-ALB聯(lián)合檢測在早期DN診斷中的價值,于2015年11月~217年3月選擇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健康體檢者展開研究,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擇本院2015年11月~217年3月2型糖尿病患者124例,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既往無腎病史或其他因素導致的腎損傷;排除近3個月內(nèi)服用腎毒性藥物,或伴高血壓、酮癥酸中毒的患者。根據(jù)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檢查結(jié)果不同將上述124例患者分兩組,即患者UAER<30 mg/24 h的設(shè)為NDN組(n=62),其男35例,女27例,年齡46~82歲,平均(60.36±7.15)歲;若患者UAER≥30 mg/24 h的設(shè)為DN組(n=62),其男38例,女24例,年齡47~80歲,平均(60.88±7.21)歲;另于同期選擇58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均無腎病病史,且體檢結(jié)果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44~81歲,平均(60.93±7.48)歲。經(jīng)對比,3組的基本狀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樣本采集①血清標本采集: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3組受檢者的靜脈血3~5 ml存于促凝管中,待檢。②尿液樣本采集:指導3組受檢者在晨起時取首次中段尿液置于專用的無菌容器中。同時,指導患者留取24 h尿液。
1.2.2檢測方法①血清Cys-C:取血液樣本采用免疫增強比濁法檢測,試劑購自武漢默沙克生物公司;②尿β2-MG、尿M-ALB檢測:取24 h尿液標本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購自北京利德曼公司;③尿kim-1檢測:取晨尿樣本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購自北京金斯爾公司。上述操作均應用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全自動化學分析儀(美國),并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在上述檢查結(jié)果中,若血清Cys-C>1.25 mg/L則判為陽性;若尿β2-MG>1.58 mg/L判為陽性;若尿M-ALB大于30 mg/L為陽性;若尿kim-1>5.3 ng/ml時為陽性。
1.3觀察指標①比較3組受檢者血清Cys-C、尿β2-MG、kim-1、M-ALB水平的差異;②分析血清Cys-C、尿β2-MG、kim-1、M-ALB單項檢測、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特異性、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3組受檢者血清Cys-C、尿β2-MG、kim-1、M-ALB水平比較DN組的血清Cys-C、尿β2-MG、kim-1、M-ALB水平均顯著優(yōu)于NDN組、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3組受檢者血清Cys-C、尿β2-MG、尿kim-1、尿M-ALB水平比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Cys-C,urine β2-MG,KIM-1 and M-ALB level between three groups(x±s)
2.2血清Cys-C、尿β2-MG、kim-1、M-ALB單項檢測、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價值血清Cys-C、尿β2-MG、kim-1、M-ALB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90.32%、特異性95.16%、準確率92.74%、陽性預測值94.92%、陰性預測值90.77%,均明顯高于任一項目單項檢測的結(jié)果(P<0.05),見表2。
表2 單項檢測、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價值分析Table 2 Diagnostic value of single detection and combined detection
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4],2型糖尿病患者中約20%~40%的病患會并發(fā)腎臟疾病,且可發(fā)展為尿毒癥,危及其生命安全。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糖尿病腎病對于改善患者臨床結(jié)局具有積極的意義。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標來查看腎臟情況,但腎臟器官的代償能力相對較大,在腎損害早期其尿素氮、肌酐水平均可表現(xiàn)正常,故無法準確診斷早期腎損害[5]。
血清Cys-C為分泌性蛋白質(zhì),普遍存在于人體體液中,且腎臟是能夠清除Cys-C的唯一臟器,當腎臟受到輕度損害時,Cys-C的清除能力會隨之下降,因此,血清Cys-C可作為早期DN診斷的敏感指標[6];尿β2-MG屬于低分子蛋白的一種,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能夠自由通過腎小球濾過膜,是臨床常用的早期腎損傷診斷指標,但尿β2-MG水平極易受炎癥、免疫抑制劑、激素等多種因素影響而升高,致使其特異性較低[7];尿kim-1是反映機體急性腎小管損傷狀況的敏感指標。正常情況下,kim-1在肝脾腎臟器中呈低表達,但當腎臟受到損傷后,其在近曲小管中的表達量迅速增加,因此較多學者認為尿kim-1可成為反映早期腎損傷靈敏標志物[8];此外,當機體處于健康狀態(tài)時,其尿液中只有少量白蛋白,然而一旦腎臟發(fā)生病理改變時可刺激機體內(nèi)大量白蛋白被腸吸收而進入腎臟,使腎臟負擔加重,導致腎功能損害。因此,檢測尿m-ALB水平可動態(tài)觀察到腎臟的病變情況。結(jié)合本研究來看,DN組受檢者的血清CysC、尿β2-MG、kim-1、M-ALB水平均顯著優(yōu)于NDN組、對照組(P<0.05),提示上述指標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患者腎臟病變情況。
然而,長期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9],上述指標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不高,難以通過單獨檢測任何一指標來確診早期DN,因此多項指標聯(lián)合檢測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之一。本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血清CysC、尿β2-MG、kim-1、M-ALB聯(lián)合檢測的靈敏度90.32%、特異性95.16%、準確率92.74%、陽性預測值94.92%、陰性預測值90.77%,均明顯高于任一項目單項檢測的結(jié)果(P<0.05),與劉曉霞等[10]的研究報道基本一致,在其研究中血清CysC、尿kim-1、尿M-ALB單一檢測糖尿病患者早期腎損傷的敏感度依次為84.3%、64.8%、75.9%,但上述指標聯(lián)合檢測的敏感度達到89.8%,明顯高于任一單項檢測(P<0.05)。
綜上所述,與單一項目檢測相比,血清Cys C與尿β2-MG、kim-1、M-ALB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價值更高,能夠顯著提高診斷準確率,成為早期DN診斷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