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語 編
“人死如燈滅”是國人慣有的想法,卻不知道死后究竟是怎樣的世界,死了真的是一了百了嗎?一位植物人畫家醒來畫出死后的世界,揭秘死亡世界,不禁讓人感嘆,難道死后真的有另一個奇幻的世界在等著我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jīng)歷過“臨床死亡”后復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
盡管瀕死體驗發(fā)生的情境,以及親歷該種體驗的個人性格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但需要肯定的是,在這些“瀕死體驗”者的陳述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我把它們大體歸納為14條,按照感受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排列。
他們親耳聽到醫(y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并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
“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后會發(fā)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體驗者包圍。
在“瀕死”或者“死亡”的時候,有奇怪的聲音飄然而至。一位年輕女子說,她聽到一種類似樂曲的調(diào)子,那是一種美妙的曲調(diào)。
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會開始有所知覺,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一邊是現(xiàn)世,一邊是異域。
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了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一個落水的男人回憶說,他自己脫離了身體,獨自處在一個空間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他們竭力想告訴他人自身所處的困境,但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話。有一名女子說,我試著跟他們說話,但是沒人能聽到。
脫體狀態(tài)下,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
視覺、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一個男子說,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視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
茲德齊斯洛·貝克辛斯基于1929年出生于波蘭,前期主要是攝影作品,在業(yè)界深受好評后轉(zhuǎn)而開始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并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沒過多久,他就成為了當代波蘭藝術的領軍人物。他的作品現(xiàn)在陳列于波蘭的沃肖國家美術館。他在1998年發(fā)生過一次事故,那次事故讓他心臟停頓了15分鐘,當心臟恢復活動后,他變成了植物人。在一年后的12月他突然蘇醒,而且身體全部機能完全奇跡般康復!他出院后開始創(chuàng)作這種風格的大家都看不懂的畫。他自己說他所畫的都是他在游歷地獄和天堂時的所見所聞!他于2005年2月22日在華沙寓所遭槍殺遇害,享年76歲。
在這之后,會出現(xiàn)強烈的孤立感和孤獨感。一位男子說,他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和別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單”。
這時,周圍出現(xiàn)了別的“人”。這個“人”,要么是來協(xié)助他們安然過渡到亡者之國,要么是來告訴他們喪鐘尚未敲響,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時間。
在“瀕死體驗”最后的時刻,會出現(xiàn)亮光。這道光具有某種“人性”,非常明確的“人性”。
這個時候,當事人會對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都是“一幕接著一幕,按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甚至伴隨著畫面,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
在這時,人會遇到一道可以被稱作是“邊緣”或者“界限”之類的東西,阻隔你到某個地方去,關于它的形態(tài)有多種表述:一攤水、一團煙霧、一扇門、一道曠野中的籬笆,或者是一條線。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瀕死體驗”進行到某種程度后,人們必須“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都想趕快回到身體中去,但是,隨著瀕死體驗的深入,他開始排斥回到原來的身體,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這種情緒就更為強烈。
目前收集到的死亡征兆的例子,有些還是蠻著名的,有些則很普通,但這些例子完全可以證明,人是可以產(chǎn)生死亡征兆的。以下是部分收集死亡征兆的例子:
在遇刺前,這位總理曾預見到自己的死亡。瓊布拉特在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曾透露:“當時,哈里里明顯感覺到‘死亡之神’正在向我們逼近。我永遠都忘不了他對我說的那句話:‘該來的終于來了,你我可能在劫難逃?!睕]想到,幾天之后,一聲爆炸真的見證了哈里里的死亡預言。當天中午,由4輛豪華轎車和護衛(wèi)吉普車組成的哈里里車隊通過圣喬治飯店前時發(fā)生劇烈爆炸。霎那間,哈里里乘坐的汽車已經(jīng)置身于一片火海之中。
遇難的海軍軍官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在一次接受采訪時淚流滿面地說:“不知為什么,我的丈夫似乎預感到了死亡。就在他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地給我寫了一首凄涼的訣別詩?!逼渲凶畈幌榈膸拙涫沁@樣寫的:“雖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當死亡的時刻即將來臨的時候,我真想悄悄地對你說:親愛的,愛你到永遠!”就像他悄悄寫這首詩一樣,他悄悄地把這首詩留在了家里。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個朋友一次講起自己的夢,在夢中這個朋友登山時遇到雪崩而摔死。榮格聽后當即提醒他說,近期不要做冒險的事情。對方很不以為然,不久后這個朋友就在一次登山活動中,由于固定身體的鎖扣滑脫而墜崖身亡。
曾有一則新聞報道,說一位高齡老人,身體一直不錯,有一天,他感覺到自己要去世了,就用粉筆寫了一首送給家人的絕筆詩,然后自己安然去世。這件事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就是老人怎么知道自已要死了呢?難道他對于自已的死亡是有預感的嗎?
這位老人對于自己死亡的預感,或許可以從生理角度理解,比如他覺得自己身體上,精神上衰敗到支撐不下去了,所以在心理上可能產(chǎn)生自己生命到了終點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由人類的理性產(chǎn)生。但還有一些非生理原因的死亡,如死于天災人禍。比如車禍,或無法預知的突發(fā)事件,死者居然也會感覺到死亡的前兆,這一點從科學上又該如何解釋?
美國醫(yī)生威廉姆·格林、史蒂夫·戈爾斯坦因和亞歷克斯·莫斯一直在研究死亡的現(xiàn)象,他們對數(shù)千名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后的故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多數(shù)人預見到了自己的死亡。而且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死亡前兆不是預言式的話,也不是為自己的后事做準備,而是一種特別的心理狀態(tài),通常是希望自己的所有事情都能夠井然有序。許多人在死亡前會陷入一種消沉的狀態(tài),持續(xù)的時間從一個星期到半年不等。醫(yī)生們認為,這種非常奇怪的憂郁是由本人體內(nèi)的荷爾蒙變化引起的。這種莫名的沮喪,其心理特征是在為無法逃脫的死亡調(diào)整中央神經(jīng)系統(tǒng)。
心理咨詢師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解釋,這種“預感死亡”的現(xiàn)象和人的潛意識有著很大程度的聯(lián)系,是人的心理情結在起作用,特別是這些預感多發(fā)生在突發(fā)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潛意識是人類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智慧,潛意識中包含的信息量遠遠大于人的意識層。每個人潛意識里都有死亡的沖動,心理學上稱之為“死本能”。
在1920年的《超越唯樂原則》一書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這一組相對的概念。當人在生活中沒有得到足夠的快樂,或者精神上的壓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種痛苦時,人對生的欲望就不是很強烈,這時“死本能”在潛意識中占的分量就比較大。而當潛意識中這種死亡的動機強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現(xiàn)實中就會發(fā)生與之對應的事件。
人對死亡的預感,可以說是這種“死本能”激發(fā)、擴大的表現(xiàn)。因此,很多人對死亡的預見會表現(xiàn)為一種消沉的心理狀態(tài),這說明他們當時潛意識里“死本能”很活躍,而“生本能”相對壓抑。“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能量總量是一定的,因此兩者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人們在預感到自己死亡的時候,及時接受心理治療,正視其潛意識反映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喚起其對生的渴望,擴大求生欲,使“生本能”更加活躍,而抑制“死本能”的作用,也許可以避免死亡事件發(fā)生的。
除了本能說,還有一些死亡前兆是通過其它“物質(zhì)”反應出來, 物質(zhì)沒有所謂的心理作用,用本能之說,就說不通了。比如,中國歷史中常提到的某個了不起的人死亡時的天象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