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卉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一遍又一遍地默念著這首杜甫的《望岳》,卻在心中不停地思索著泰山——一個多么熟悉的名詞。
泰山素有“五岳之尊”的美譽,象征著天下獨尊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美譽既是文化的橋梁,又是文化的縮影,吸引著無數(shù)人的目光,從古到今,無論是帝王還是文人墨客,都在它身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我們從天外村乘車到達中天門。在路上,我欣賞著窗外壯美的景色。因是早晨,天上彌漫著一層薄薄的霧,因此山就顯得有些昏暗。而路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巨石突兀。隨著太陽的升起,霧逐漸散去,天空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湛藍的天空襯托著巍峨的泰山,顯得格外的美好。泉溪爭流,還時不時地有鳥兒穿越山谷,傳來清脆的聲響。然而,已經(jīng)接近冬天,很多樹木漸漸凋零,也為山谷書寫了一絲悲涼的氣息。
我背著沉重的包袱,在山路上艱難地行進著。崎嶇不平的臺階,擁擠的人群,讓人有一絲煩躁。而各種各樣書法篆刻,讓我領略到了獨特的泰山文化,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山路越來越不好走了,我關注著腳下一個個的臺階,只聽得見登山杖敲打臺階發(fā)出的“啪啪”的聲響。海拔越來越高,此時的我已經(jīng)是大汗淋漓,腿早已不聽使喚,而我旁邊的人們似乎有獨特的竅門。經(jīng)過仔細觀察,我也學著他們,走起了“S形”,但是“邯鄲學步”之后,我卻依舊狼狽不堪,登山杖既是我前進的動力,也是我磕磕絆絆的阻力,我就這樣登上了一個又一個的臺階。
泰山蔥郁的林海及疊嶂的廟宇,引起了我的興趣。有的人舉起鏡頭拍下這美麗的景致,而有些大爺大媽們則加入到朝拜的隊伍中,在廟前不停地焚香磕頭。樹木越來越茂盛,而山風一直在“呼呼”吹著。我走到了著名的“十八盤”,只有這一條山路,每一節(jié)臺階,都耗費著我的體力。我時不時地駐足欣賞著祖國的壯麗山川:巍峨的山峰、茂密的樹林、崎嶇蜿蜒的山路、土壤肥沃的平原。南天門仿佛還在云端,而我的腳步卻愈發(fā)沉重。我開始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失望充斥著我的心間,而我也知道,已經(jīng)沒有回頭路了,我只有繼續(xù)前行。
終于,一個精致的牌樓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牌樓上“南天門”這三個金黃色的大字顯得格外的醒目。過了門,我走在天街,從山上俯瞰云端,隱約可見亭臺樓閣,我仿佛置身于云端,仿佛身在人間仙境。我的心被凈化,感覺十分愜意。我跟隨著同學們行至到歷代雕刻前,那濃郁的墨香猶在,飄逸的墨韻尚存。靜靜觀覽著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撫摸那些字體,仿佛觸摸到歷代先賢們跳動的脈搏,一股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我逐漸地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備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泰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地,而這種思想則是古代封建社會的最高思想境界。這里的千溝萬壑,每一個生靈,都象征著一種極樂世界,精神樂土。泰山在帝王心中象征著“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而在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心中,則象征著家和團圓、幸福生活。
泰山,承載著千年的厚重,吸取天地的精華。我在這一次次的品味中,學習到了太多的知識。泰山與儒家文化息息相關。我想,這里,才是真正的思想與文化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