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迪 周憲
摘 要 儀式的建構與場域的文化認同有著密切關聯(lián)。儀式以校園為場域,是校園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影響著校園文化認同。分析儀式形式、儀式場合、儀式符號、儀式內核與校園文化認同的關系,有助于探尋儀式推動校園文化認同的有力途徑;通過設計與優(yōu)化、組織與序列化、規(guī)范與深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等方法來促進校園文化認同。
關 鍵 詞 儀式;校園文化;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8)06-00-04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儀式逐漸演化成為了人類日常生活的一種存在形式。它以較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保存并承繼下來,并對個人和集體都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儀式逐步多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儀式及其功能上,他們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儀式的意義、價值、功能以及影響作出解讀與闡釋。在校園文化背景下,儀式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并借助豐富的校園活動場景成為校園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因此,探索儀式與校園文化之間的關系,促進校園文化的認同與發(fā)展成為儀式研究的新視角。
一、概念界定與功能分析
“儀式”是一種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是人類文明代際傳承中不可丟失的潛在紐帶[1]。
“儀式”可外化為特定的行為方式,成為特有地域、對象的文化標注。從校園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校園儀式承載著一種學府禮儀與校園文明風尚,可外化為一系列具體的組織活動,例如校園的畢業(yè)典禮、升旗儀式、周年慶典等。
“文化認同”是一種對文化自信、認可和包容的心理。在校園這個有著較大規(guī)模的環(huán)境里,校園文化認同有賴于學生對校園文化理解與情感的契合。這種契合,不僅僅是文化資源上的多維共享,更是來自群體的身份確認。
儀式的功能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與傳承功能[2]。導向功能主要通過特定情境的創(chuàng)設,起到榜樣引導的作用,發(fā)揮藝術性與熏染力以打動人心;凝聚功能的具體體現(xiàn)則是在儀式的指導下,成員能自發(fā)地參與到活動中,并有著一致的行為目標與價值觀念;而傳承功能則表現(xiàn)在學校里特定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的代代相傳,是推動受教育者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二、儀式與校園文化認同的關系
儀式與校園文化互為表里,其關系如下。
(一)儀式形式——校園文化的傳播途徑
從本質上而言,儀式是一種傳播方式,表現(xiàn)為一種展演,一個儀式通常表現(xiàn)為一個象征性的符號世界,其中包含的時間、地點、人物、聲音、行為、規(guī)則等要素都充滿了特定的意義。此外,每一個儀式正式展演之前都需要有具體的策劃與安排,包括儀式主題的甄選、內容的呈現(xiàn)、場景的布置、人員的安排等諸多程序。其中,儀式內容的呈現(xiàn)形式,承載著儀式所需傳遞的信息和意義,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渠道和途徑。
儀式展演所形成的特定的儀式情景,促進了情感的產(chǎn)生和蔓延,有利于儀式常識和文化信息的有效延續(xù)。如在升旗儀式中,參與者集體觀看升旗、奏唱國歌和敬禮,其熱愛祖國、銘記歷史、積極進取的情感得到了激發(fā)和增強;開學典禮以及畢業(yè)典禮上校長的致辭,向師生傳達了母校的期盼與憧憬,傳達了對全體師生同心同德、奮發(fā)有為的鼓勵和號召;學生在校園文體藝術節(jié)上進行的朗誦、舞蹈、演唱等各類才藝表演,不僅展現(xiàn)了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而且給予觀眾藝術美感的體驗;中學成人禮上,學生集體手握右拳,面向國旗莊嚴地宣誓,這一行動中則包含了堅守承諾、明確責任的道德內涵。另外,儀式形式本身具有周期性和重復性。舉辦儀式的時間往往有一定的規(guī)律,展現(xiàn)儀式的方式往往也有一定的重復。這些特點意味著,某一種儀式承載的信息通常會得到循環(huán)往復的傳播,從而提高了文化傳播的精確度和有效性。
儀式是文化形式上的一種依托,它始終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表達著某種特定的文化,是文化的深層內涵在人們具體行為上的表現(xiàn)[3]。學校應當借助校園儀式形式多樣的力量,充分凝聚學校成員對校園文化的認同,使得這種特定的秩序與風貌能成為一代又一代師生所承繼與延展的動力與方向。
(二)儀式場所——校園文化的傳承載體
儀式場所是儀式發(fā)生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之一,也是保留校園文化記憶的空間載體。校園儀式的展演通常發(fā)生在具有紀念或象征意義的特定場所,如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以及聯(lián)歡會等則在學校禮堂舉行;校園重要儀式和學生社團會議等活動則在固定的會議室里開展。特定場所能夠通過特殊的裝飾和布置帶給人一種意義感,從而烘托儀式氛圍,強化儀式的表達效果。
儀式場所的布置所形成的特定儀式空間,凝聚和儲存了文化內涵,使背后的文化和記憶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現(xiàn)場進行了這樣的布置:在主席臺上方,?;諔覓煸谡虚g,兩側分別是1911和2011的字樣,標志著歷經(jīng)百年風雨洗禮的清華。會場二層看臺外懸掛著“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幅紅色標語,展現(xiàn)了清華大學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辦學目標。人民大會堂這一場所,將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tǒng)的百年清華,與兼?zhèn)渲袊厣褪澜缫涣鞯奈磥砬迦A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彰顯了校慶的主題與意義,展現(xiàn)了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此外,學校舉辦重要儀式的一些特定場所,也因儀式的多次舉行而承載著豐富的校園記憶,被賦予歷史文化的內涵。如市西中學的傳家樓,學校的部分重要會議、頒獎典禮以及各級領導考察發(fā)表的重要演講都曾在此舉行,各式各樣的儀式活動為這座高雅古樸的大樓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氣息。在我國類似的著名儀式場所還有向明中學震旦樓等。
校園儀式借助特定的儀式場所,不僅能夠傳達深藏在意識背后的文化內涵,亦能激發(fā)師生對校園文化的自豪感與歸屬感。
(三)儀式符號——校園文化的歷史表征
人類所有的儀式幾乎都是由實物符號、動作符號、語言符號組成[3]。學者莫里斯·哈布瓦特在《論集體記憶》一書中指出:“儀式是由一套姿勢、言辭和一種物質形式確立起來的崇拜對象構成”[4]。由各種儀式符號構成的符號系統(tǒng),貫穿于儀式開展的整個過程,既具有特殊的傳播效果,也凝結成文化的歷史表征。
儀式符號的使用所形成的特定的符號體系,象征著文化的特色與傳統(tǒng),是文化歷史長期積淀的重要成果。?;?、校訓和校歌等儀式符號,正因其具有特殊的象征功能,頻繁地出現(xiàn)在校園的各類儀式場合。如中國人民大學的?;眨齻€并列的篆書“人”字圖形分別寓意“人民”“人本”“人文”,揭示了人大的特色、優(yōu)勢和傳統(tǒng);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出自儒家經(jīng)書《禮·中庸》,體現(xiàn)了中大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的教育理念和辦學宗旨;浙江大學校歌《大不自多》,采用文言文進行填詞,蘊含了浙大的“求是”精神和育人使命。這些構思精妙、自成一格、長期使用的儀式符號,反映了學校的歷史傳統(tǒng),代表著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教育理念,成為全體師生永生難忘的文化印記。而學校在某一次儀式上設計使用的標語、旗幟、服飾等儀式符號,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和號召力,也是校園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更是歷史記憶的傳承載體。
由此可見,包括校徽、校訓、校歌在內的儀式符號,是儀式在發(fā)揮教育功能時所形成的倫理規(guī)范,是校園文化和校園理念的具體化或形象化的表達。這些符號暗示了校園群體的身份從屬,指引著他們的情感傾向。
(四)儀式內核——校園文化的精神引領
儀式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存在形式,對校園文化的凝聚和強化作用尤其突出,其內核是校園精神和價值觀的濃縮和體現(xiàn)。學校儀式活動不是一種無謂、無用或自發(fā)自為的存在,而是學?;谝欢ǖ膬r值觀、知識觀、學生觀等所作出的價值選擇[5]。因此,儀式的存在價值也就體現(xiàn)了校園文化的價值,儀式發(fā)揮整合凝聚作用的過程也就是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發(fā)生影響的過程。在此意義上來說,儀式的內核對校園文化起到了精神引領的作用。
儀式內核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內涵,在儀式活動中用顯性或隱性的方式進行傳遞,發(fā)揮了引導和塑造個體價值觀的功能。如學生入團、入黨通過莊嚴的宣誓儀式獲得團員或黨員的身份,強調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身份上的轉變對學生的言行規(guī)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引導其在學習、生活中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逐步實現(xiàn)自身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的提高。由此可見,學生在參與儀式這一群體性活動的過程中,增強了集體意識,形成了身份認同,激發(fā)了情感共鳴。
新時代下,經(jīng)濟主體的多元化而產(chǎn)生的文化及價值觀多元化的現(xiàn)象越來越明顯,這對校園的文化思潮以及部分校園群體的觀念帶來明顯的沖擊。此情況下,發(fā)揮儀式對校園文化的整合以及校園群體思想的凝聚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
三、以儀式促進校園文化認同的途徑
(一)儀式活動的設計與優(yōu)化
毫無疑問,組織成員以組織為中心,尋求歸屬感和共同性一致的心理表現(xiàn)及行為過程就是組織認同[5]。以儀式促進校園文化的認同,關鍵在于校園的儀式必須滿足或契合成員的預期與展望,盡可能地將其本身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發(fā)揮到最大化。首先,對儀式的意義、功能和文化背景等根本問題進行歸整與思考,設計具體可行的組織方案,確定儀式的目的、價值、流程和具體內容,以及時間和場所、組織者和參與者等。其次,要注重對儀式的宣傳教育和思想指引。要使參與者對其有正確地認知和良好的態(tài)度,努力確保參與者對儀式的組織流程和具體內容,甚至是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了然于胸,達到與儀式內涵的和諧共鳴。最后,根據(jù)規(guī)范儀式的要求,充分發(fā)揮各種條件和資源的作用,打造促進儀式意義表達的良好活動場景,營造濃厚的氣氛,實現(xiàn)儀式的文化內涵和現(xiàn)實場景的交融和有效互動。
(二)儀式符號的組織與序列化
特定的儀式在特定的場景能催化儀式符號背后所隱含的情感意味,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文化認同功能,才是一個集體和諧關系維系與異質觀念形態(tài)整合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見,儀式對于參與其中的人往往會產(chǎn)生“不可抗拒”的影響。我們可以試著將儀式的過程符號化,這樣一來,就能分化出一系列特性鮮明的符號序列:無形符號和有形符號、精神符號和物質符號等[6]。那么該如何高效地去建構或調整校園儀式的符號序列、有效編碼、重新賦意、有效呈現(xiàn)、實現(xiàn)同化的信息傳遞和交流過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程序化地組織,才能保障有效地解讀儀式符號的意義和施展其功能,從而確保符號在設定的時空中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傳遞。讓儀式的參加者獲得濡染與熏陶,進而實現(xiàn)一種思想和精神層面的互動與共通。正是因為校園儀式所獨具的象征性與實踐性的功能,它才能通過對成員潛移默化的浸潤作用去引導學生完成個人的再成長與社會化過程。
(三)儀式制度的規(guī)范與深化
規(guī)章制度之所以是每一個單位、組織或機構所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是因為制度文化背后形成的約束、準繩與導向的心理,它對校園秩序的維護、規(guī)則的執(zhí)行以及文化的梳理與傳承起到了極大的建設性作用。為了避免儀式出現(xiàn)趨向簡單的形式、忽視精神建設的狀況,我們應當對校園儀式制度的建設施以足夠的認知態(tài)度與建設意識。而儀式制度體系的建構正是精神建設的關鍵。因此,建立規(guī)范而系統(tǒng)的校園儀式制度體系是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例如,對于儀式開展的時間、地點、主題和要求,學校不應僅僅是傳遞指令下發(fā)文件,還應將這種規(guī)定與秩序上升或內化為一種對儀式文化的認知,成為一種傳統(tǒng)或習慣流傳下去,形成一種穩(wěn)固的認知結構。此外,學校還應保障足夠經(jīng)費,出臺相關規(guī)定,加大儀式文化的建構與深化力度,加強研究和總結性文字的規(guī)整,結合學校發(fā)展實際,抓住時代精神,使校園儀式文化獲得永葆生命力的不竭之源。
(四)儀式文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儀式文化的深度研究是迅速提升學生對校園文化認同感的重要依據(jù)。比利時宗教學家杜普瑞認為:“儀式行徑的目的并非重復它所象征的日常行動,而是將它置于更高的視域,以便賦予意義[7]?!边@里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命題——如何將儀式由形式的架構表層上升到精神內涵深處的認知與發(fā)掘。首先,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即使是一項簡單的帶有紀念性質的活動,也應該用發(fā)展的目光去看待,用批判的視野去修正,在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元素的融注中取得一個中庸的調適點,以適應當下的校園發(fā)展情況;其次,創(chuàng)新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學校須積極地對校園存在的各種儀式及其功能效果進行評估,深入探尋核心內容與形式升級,提升儀式的教育意義和文化價值。最后,善于吸收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jīng)驗,結合校園實際,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深入研究,與時俱進,促進校園儀式形式多樣化、價值多元化。
儀式作為校園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校園文化建設架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儀式活動帶有厚重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內涵,它表征著團體趨于一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目標,關系著群體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既相對完善又獨具特色。因此,我們不僅要明確儀式在校園文化建設體系中的定位,更要對其整體架構進行設計與優(yōu)化、組織與序列化、規(guī)范與深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切實推動校園儀式在文化育人的道路上實現(xiàn)進階式突破,激發(fā)師生認同意識,進一步豐富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郭于華.儀式與社會變遷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40.
[2]倪輝.大學儀式的形態(tài)、特點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1-33.
[3]根納普.通過儀禮.[J]岳永逸,譯.民俗研究,2008:18-20.
[4]王霄冰.儀式與信仰.當代人類學新視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11.
[5]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7-71.
[6]張家軍,陳玲.學校儀式教育的價值迷失與回歸[J].中國教育學刊,2016(02):90-95.
[7]沈伊默.從社會交換的角度看組織認同的來源及效益[J].心理學報,2007:918-925.
[8]閆伊默.儀式傳播與認同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4:102-107.
[9]杜普瑞.人的宗教向度[M].傅佩榮,譯.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8:185-188.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