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瓊
有的人愿意徜徉在細雨潮濕的詩韻江南,有的人向往蒼涼遼遠的佛地西藏,有的人喜歡置身于喧囂忙碌的都市。每個人的心田里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風景,葛覃的心中也有一片屬于她自己的風景。那里峰巒疊翠,云霧繚繞。山坡上翠樹牽連著草藤,草藤纏繞著枝干。一陣山風吹來,像青龍出海,似綠浪翻騰。開闊處,藤攀藤、葉擠葉,像鋪上了一層翠綠色的大地毯。
應該是進入梅雨季節(jié)了吧?要不然窗外的雨不會這樣纏綿不絕。雨,落在落寞的青瓦上,匯成雨簾從屋檐滴落到地上。爬滿院墻的常春藤,還有墻角那一樹樹的芭蕉,都被雨水沖洗地青翠透亮。緬桂馥郁的芬芳濕漉漉地從木窗的縫隙間擠進屋里,擾得她那本就不甘平凡的心更加波瀾起伏了。她干脆放下手里的衣物,起身走到窗前,掀開木質(zhì)格子窗,任細雨微風,拂過面頰,掠上發(fā)梢。遠處那片野葛藤也該籠上淡淡的雨霧,淡淡的甜香、淡淡的惆悵了吧?
“覃覃,下這么大雨,咋不關(guān)窗子呢,小心著涼了!”
“阿媽,你咋過來了?哎呀!鞋子都濕透了?!备瘃寻尷酱策呑?,脫下她濕噠噠的鞋子,“阿媽,快把腳伸進被子里焐焐?!?/p>
“你明天不是要回家去嗎,我來看看有沒有需要我?guī)兔Φ牡胤??!?/p>
“阿媽,您說這天什么時候才放晴呀?雨再這么下下去,人都要發(fā)霉了,該洗的衣物我都還沒有洗完呢?!?/p>
“你把衣物收拾好了,等天晴了我洗了給你好好曬曬。出來這么久了,安安心心回去陪你爹娘幾日?!?/p>
人的一生會有數(shù)不清的相逢。有的相逢只與過去做個了斷,不與未來有糾纏;有的相逢只是片刻,卻需要你懷想一輩子。就像那片野葛藤,遇上采葛條、賞葛花的人是緣,遇上傷害幼苗的蟋蟀、蠶食葉片的金龜子、摧殘花瓣的斑蝥也是緣,遇上翩飛的蝴蝶、辛勤的蜜蜂還是緣。經(jīng)歷幾番緣聚緣散,野葛藤就能結(jié)出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碩大葛根。
葛覃與房東阿媽也結(jié)下了母女般的情緣,但是她仍然放不下對那片長滿野葛藤的山坡的思念。現(xiàn)在該是紫葛花開滿山坡的時候,她要回到那里,回去祭奠那段逝去的歲月,拾揀那些割舍不下的情緣。
穿行于小鎮(zhèn)熱鬧的集市,隔著門前的木欄桿,葛覃仍然可以看出門外擺著的大大小小的煙筒和門里那個身著七彩服飾,懷抱煙筒的女人。她曾經(jīng)光潔的臉面被歲月無情地刻上了一道道波折的紋路。五彩斑斕的花米飯,帶著長命百歲的祝福,五谷豐登的慶賀,六畜興旺、生活幸福、生命如花的心愿,熱熱鬧鬧地聚集在街市的兩邊。一簸箕、一簸箕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像兩排開得旺盛的七色花。換上七彩服飾的葛覃已然融入了街市,提著各色果品穿行在人群里,陌生而又踏實的情緒交替支配著她的意識。眼前的面孔大多是陌生的,街頭巷陌、店鋪攤前又觸目都是記憶。她不想碰觸,逃離一般地來到爹娘的墳塋前。
擺好豐盛的果品,磕頭,悼念。
葛覃倚在墳邊坐下,遙望著對面山坡上的野葛藤。一陣芳香襲來,彌漫在周圍的空氣里。葛藤間穿梭著兩個采葛花的少女。年輕而活力四射的身影在葛葉、葛花間時隱時現(xiàn),偶爾也會漏出兩張如花的笑靨,似粉桃,白皙、粉嫩。
“阿覃,將來你想過什么樣的日子?”
“我會找到一個我愛的人,采葛,織布,耕耘,收獲。一起守候著葛家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莫莫,你呢?”
“我有些厭倦了這里,想獨行天涯?!?/p>
葛莫莫的歡樂里永遠帶著憂郁。她是吃百家飯,穿千家衣長大的,面對善良厚道的葛家溝人,心里是道不盡的感激之情。這份感激讓她覺得對誰都該謙卑,包括葛覃。除非葛覃不依不饒地耍賴,要不她從來不越雷池半步。
理想與現(xiàn)實永遠是一對不和氣的兄弟。那場慘絕人寰的泥石流無情地將葛家溝人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那一瞬。
葛覃一直在延續(xù)著他們的生命,繼續(xù)著他們的旅程。
行走于漫漫的紅塵陌上的人,都需要一份信念來支撐。有了它,心才有了停泊的港灣,那些蠢蠢欲動的小情緒也才得以羈縻。否則,這紅塵的風煙,早晚要迷離了你的雙眼。
山里的雨,說來就來。葛覃端然地坐在墓旁,傾聽著這滿山遍野的雨聲,天籟般怡然。
憔悴為誰而生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暫的,是富有詩意的。圍繞他短暫而詩意的一生,三個女人活出了三種不一樣的人生境界。王國維先生從古代幾位大詞人的詞作中摘引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三句名句來剖析做學問的三重境界。我覺得它們更像是張幼儀、陸小曼和林徽因的人生寫照。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是張幼儀。“西風凋碧樹”,既為登樓即目所見之景,又可能是昨夜通宵難寐,臥聽西風殘落葉的傷情。景是蕭瑟的,人是孤獨的?!蔼毶细邩牵M天涯路”,固然有獨自登高望遠的蒼涼寂寞和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而這空闊無邊、毫無阻隔的境界卻又給人一種無限可能的發(fā)展空間。這是一種歷經(jīng)滄桑卻毫不纖柔頹靡的人生境界。
在徐志摩活詩意的一生中,張幼儀是那單調(diào)、乏味的一筆,而她自己卻說,她的我一生分為兩個時期:德國前和德國后。去德國前和剛到德國的那些年,張幼儀是擔驚受怕的,她怕離婚,她怕做錯事,她怕得不到徐志摩的愛,凡事委曲求全。而當所有的怕都迎面襲來的時候,她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自己。別人的憐憫,搏不來美好的未來。離婚后不久,張幼儀進了德國裴斯塔洛齊學院就讀幼兒教育,繼續(xù)了中斷多年的讀書夢想?;貒?,曾在東吳大學擔任了一個學期的德語教學,后來開辦了上海首家服裝公司——云裳服裝公司。她還出任過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副總裁,負責國家社會黨的財務管理。她的一生可以用徐志摩的一句話來總結(jié):“一個沉浸在孤獨之寶藏中的心靈,就像一顆棱面絢麗的寶石受到日光的射擊。靈魂之奧秘將瞬息激發(fā)出含有不能想象的輝光的可見形式。”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的是陸小曼。在追逐詩化生活的道路上,她是心甘情愿為之備受折磨,即使形容枯槁、心力憔悴,也決不后悔。這是一種熱烈而執(zhí)著的人生態(tài)度。它需要一種燃燒自我的激情,一份舍棄富貴名利的執(zhí)著,一股承受一切指責而毫不辯解的勇氣。
陸小曼是畫家,擅長戲劇,還諳昆曲,也能演皮黃。她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實的文字修飾能力。胡適稱贊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墒顷懶÷f,徐志摩能真正的了解她。她也認識他是一個純潔天真的人,她要還給他一個整個的,圓滿的,永沒有給過別人的愛的。于是,陸小曼背負著無數(shù)的謾罵和詆毀,選擇了和徐志摩在一起。
為了與王賡離婚她做了流產(chǎn)手術(shù)而且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在她與徐志摩的婚禮上,梁啟超告誡她要“恪遵婦道,檢討自己的個性和行為”。對于徐志摩的死,陸小曼更是遭到了各界的聲討,都認為是她的鋪張害死了徐志摩。她默默承受著一切,她在家里掛上徐志摩的大幅油畫像,每天在像前供上鮮花、水果。后來她出版了兩本有關(guān)徐志摩的書,一本叫《愛眉小札》,一本叫《志摩日記》。徐志摩死后,陸小曼素身裹衣,閉門不出,謝絕一切比較闊氣的賓客,再也沒有去舞廳跳過一次舞。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是林徽因。林徽因在與徐志摩相識相知之后,一個華麗的轉(zhuǎn)身,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思想在她的身上實現(xiàn)了完美的結(jié)合。她的人生既是詩意的棲居,又有腳踏實地的探求。
在對待婚姻和家庭的態(tài)度上,她是傳統(tǒng)的。她在寫給胡適的信里說道:“我受的教育是舊的,我也編不出什么新的人里,我只要‘對得起人?!彼酶赣H的厚愛,選擇了梁思成。新婚之夜,面對梁思成“為什么你選擇的人是我”的疑問時,她說,這個問題她要用一生來回答。她也懂得張幼儀的辛酸,能夠讀出她眼睛里的哀怨、絕望、祈求和嫉意。她選擇離開徐志摩。她的這一選擇是那么地堅決和不留余地,以至于張幼儀都不能理解。
在處理愛與被愛的問題上,她有西方人的坦誠。她坦誠地告訴了梁思成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的苦惱,也能夠坦誠對待愛她金岳霖和徐志摩。這樣既擺脫了情感上的無謂掙扎,有贏得了他們的尊重和理解。
在生活和事業(yè)上,她是智者和強者。她說,我不會以詩人的美譽為榮,也不會以被人戀愛為辱。她沒有將時間消磨在瑣碎的市井雜言中,而是全心全意投入到社會主義事業(yè)與家庭生活中。這不但讓所有非議成了碎片,也成就了她“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的美名。
生活在民國的這三位女性,她們各自的事業(yè)都是成功的。徐志摩的豪邁的詩人氣質(zhì)將她們糾纏到了一起,世人難免要對她們做一番比照和評說。然而,生命本身存在差異,但不分優(yōu)劣。生命也因為千差萬別而異彩紛呈。
年味,在懷戀里搖曳
窗外,元宵節(jié)的氣氛隨著煙花爆竹的漸漸稀少,走流程一般的年在走完最后的程序后宣告完結(jié)。而兒時那些關(guān)于年記憶猶新的往事,卻浮上心來,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
那些年,濃厚的年味是從做新衣、新鞋開始的。過去兄弟姐妹多,衣服大多是大的穿了,小的接腳穿,但是每年一套的新年新衣還是必須有的。時間剛剛進入臘月,母親便開始張羅著給全家老老小小八口人準備新衣裳了。起初的新衣都是靠母親一針一線細致縫制的。后來,隊上一位會裁剪的大姐買了一臺飛人牌縫紉機。于是,將近年底,她家便門庭若市,熙熙攘攘。要想請這位大姐做新衣服就得趕早。母親總是早早地帶著我們選了布料去請大姐做新衣。衣服的款式和做工的精細程度都要比手工的新潮和美觀得多。母親也省下來不少時間。那時的布料多以棉布為主,不外乎是燈草絨、線呢、碎花布、藍式布等,種類還是很有限的。新鞋是毛布底的。母親一年四季的勞動之余都在打殼子,下鞋樣,納鞋底、做鞋面,緝鞋邊,上鞋底。
臘月上旬剛過,二表嫂約了母親合伙推豆腐。推豆腐也是一件磨人的活計,前前后后要兩三天的功夫。推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揀豆子。將豆子倒進篩子里,或篩或簸,將豆子里的渣子和細沙子清除出去。然后再一遍一遍仔細的挑選,將發(fā)霉的、壓爛的、干癟的和沒能過篩眼的小石子一一挑出來,剩下的都是顆粒飽滿、顏色金黃的豆子了。推豆腐的第二道工序是泡豆子。推豆腐的前一天,用大缸將豆子浸泡上。第二天一大早將大灶上的火點燃,先燒上一大鍋水。母親和二表嫂就用一條長凳支上小石磨,一人坐一邊輪流推磨、下豆子。我偶爾客串一下,不過幾下子,就沒了興趣,手臂也酸得動彈不得。母親總是充滿憐愛地說,都是些公子貨。豆子磨完,就要進行第三道工序濾漿了。先將豆渣漿用開水按照比例稀釋。這時候我就必須上場了,和二表嫂一起牢牢拽住砂布的四個邊角,然后把稀釋好的豆渣漿倒入砂布的正中,我們均勻搖晃砂布,母親則要用力的擠壓砂布兜,直到擠不出水為止。砂布里剩下的是豆渣。豆渣還可以摻上豆瓣做成另一種美味的食物豆豉。第四道工序是煮漿。把過濾下來的豆?jié){放置于大鍋里加熱,然后倒進鋪好砂布的大小簸箕里,將砂布的四個角對角打結(jié),壓上石磨。第二天早上潔白鮮嫩的豆腐就成形了。一刀一刀劃成大小合適的四方塊。形狀規(guī)矩一些的,一塊挨一塊放在鋪著松毛的提籃里,上面再蓋上一層松毛。過些時日,就成長了毛的臭豆腐了。臭豆腐可以煎著吃,也可以蒸著吃。還可以蘸了白酒,裹上鹽巴辣椒面整整齊齊的碼放在壇子里,就做成了別具風味的鹵豆腐。形狀不規(guī)則的,就留下來,捏細做成豆腐圓子。殺了豬以后,接來旺子,摻上一點碎肉,就可以做成血豆腐了。
宰豬是過年的大事兒。那時候,年底是必須要宰豬的,因為每家每戶都要向國家上交半頭豬,然后得到一張單子,吃自家養(yǎng)的豬肉才算合法。所以吃宰豬飯成了臘月里最隆重的一件事了。它既是一種儀式,又像是一種證明。那幾天感覺就像我們小孩子過家家。幾家人的桌椅板登、鍋碗瓢盆都湊到一起,從這一家搬到那一家。我們則可以在這家那家之間竄來竄去,真覺得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了。請客完畢,就該各家準備各家的年貨了。酥酥肉是我最樂意圍觀的事了,圍在鍋邊可以趁熱吃上幾點。那香脆滿口的感覺一想起來就直咽口水。另外過年還需要做溜蛋皮、蒸雞卷、做蒸肉、燒白等菜品。這些年夜飯上的高級菜肴都是平時不大進廚房的父親親手做的。剩下的豬肉都要腌上,那可是莊戶人家一年的油水。
撣塵也是年前的一件大事。過去住的都是土墻青瓦的老屋,密封不好。樓桿上總散落上曾曾塵埃,還會懸掛著一些諸如蜘蛛網(wǎng)一類的蟲窩。母親總會選擇一個離除夕最近又不與所有家庭成員的屬相相沖的日子,完成撣塵的工作。撣塵這一天,先要將屋內(nèi)的小東小西用篩子、簸箕裝好,端到院子里。我們負責用抹布把這些東西擦干凈。母親則戴上頭巾、手袖、口罩,圍上圍腰,拿著大竹掃把,把樓板、樓桿、墻壁、地上的灰塵、蟲窩一一清除干凈。我們把供桌櫥柜擦干凈,再把那些小東小西放回原處。然后把大門擦拭一新,貼上門神,喜迎新年。撣塵和貼門神的習俗由來已久?!秴问洗呵铩酚涊d,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寄托著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渡胶=?jīng)》則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cè),結(jié)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輪到洗長白菜的時候,年就到了。通常是大年三十的早上,去菜地,割來青菜、白菜、蔥和蒜苗。在大門外擺上三兩個大盆,姐妹們打水的打水,削菜的削菜,揀蔥蒜的揀蔥蒜,刮姜的刮姜。很快就可以洗出一兩大簸箕的白菜來。過年的白菜是不能用刀切的。據(jù)說,元朝的時候朝廷為了鞏固政權(quán),每個村子只允許使用一把菜刀。平日里輪流使用尚可,可過年的時候,各家各戶都忙著做年飯,一把菜刀顯然捉襟見肘。為了趕時間,大家就用手三下五除二撕下菜葉進行烹煮。而實際上長白菜里除了白菜以外,還有青菜、蔥、蒜。它們蘊含著清清白白做人、兒孫聰慧健康成長、新的一年常吃常有等祈禱和祝愿。
年夜飯就是過年的重頭戲了。吃年夜飯有很多講究。菜上桌子以后,要先打醋灘。父親將事先燒紅的鵝卵石、鐵器拈到盛著柏枝、皂角的盆里,端盆在前,大哥提著一壺熱醋緊緊跟隨。每到一個房間,就倒上一些熱醋在盆里。父親嘴里念念有詞,迅速在房間里轉(zhuǎn)一圈。所有房間全部繞完之后,將盆里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倒在大門外的門檻邊。然后把所有的菜、飯,一樣拈一點喂狗。因為狗辛辛苦苦看了一年的家,過年了就該先犒勞犒勞它。最后全家人才圍坐飯桌前開始吃年夜飯,不能到場的親人,還要擺上一副碗筷,以示一家人團團圓圓。
年夜飯吃過之后,小孩子們,急不可待有兩件事情。一件事是換新衣、新鞋。另一件事就是等大人們收拾完杯盤之后打圍。打圍就是抓骰子,搶奶奶。周邊的鄰居都聚在一起,圍坐在一張大桌子邊,叫紅!紅!紅!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孝道教育,也是對來年紅紅火火過日子的祈禱。
這些年味隨著父母長輩們的老去漸行漸遠,而在我的記憶中卻日漸凸顯,時?;匚丁?/p>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