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近些年,我國糖尿病患者數量逐年增加,作為糖尿病第六大并發(fā)癥的牙周炎患者數量亦隨著增加。糖尿病和牙周炎互為促進的關系也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證實。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狀況一般不會太好,同樣的,牙周病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比正常人高很多[1]。本實驗運用PCR和酶切的方法對142名實驗對象進行分組,2型糖尿病伴重度慢性牙周炎組、單純糖尿病組、單純重度慢性牙周炎組以及健康對照組外周血中IL-1β+3953等位基因進行檢測,探究白細胞介素-1的基因多樣性與2型糖尿病伴重度牙周炎的關系。
研究對象全部來自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牙周科及內科診室病人,共142人,包括男性83人,女性59人,年齡在32~74歲之間。對所有相關病人全口牙周狀況進行檢查,所有研究對象全部是居住在錦州及周邊地區(qū)10年以上的漢族人群,且全部知曉本次試驗的有關事宜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1.1健康對照組人群牙周狀況全部良好,平均年齡(49.72士5.36)歲,男17例,女13例,未發(fā)現全身系統性疾病。
1.1.2單純糖尿病患者符合以下條件遵照1999年WHO診斷標準:空腹血糖不低于7.0 mmol/L和(或)糖耐量實驗2 h后血糖不低于11.1 mmol/L,因各種原因引起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所致的糖尿病,且沒有其他系統性伴發(fā)疾病。
1.1.3重度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牙齦炎癥和探診出血,牙周袋深度大于6 mm,附著喪失超過5 mm,X線片顯示牙齒鄰面硬骨板消失,牙槽骨吸收超過根長的1/2,全口牙平均牙周臨床附著喪失水平不低于2.5 mm,至少3個區(qū)有1個或多個鄰面位點牙周臨床附著喪失水平不低于2.5 mm。
1.1.42型糖尿病伴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標準身體狀況尚可,沒有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口內現存牙齒數目不低于15個;至少有6個位點附著喪失超過4 mm,探診深度(PD)超過4 mm;X線顯示多個位點牙槽骨吸收超過根長的1/3;近6個月未在牙周科室進行過任何治療;近期血糖控制良好,無明顯波動;無影響糖尿病及牙周炎的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等。
所有研究對象均空腹下抽取前臂靜脈血5 mL,EDTA抗凝,統一編號后于-70 ℃凍存以備檢測。
1.3.1外周血基因組DNA的提取取l mL含有肝素的全血,按外周血D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取2 μL DNA樣品,加入雙蒸水600 μL,紫外分光光度儀測定OD260、OD280,計算OD260/OD280比值,比值介于1.7~2.0之間表示DNA純度良好。
1.3.2IL-1β+3953特異性引物設計及PCR擴增IL-1β+3953循環(huán)條件: 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1 min,56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循環(huán)35次,72 ℃再延伸5 min(見表1)。
上游:5′-CTCAGGTGTCCTCGAAGAAATCAAA-3′
下游:5′-GCTTTTTTGCTGTGAGTCCCG-3′
擴增片段為194 bp。
表1 IL-1β+3953的反應體系
1.3.3PCR擴增產物電泳檢測擴增產物中加入Loadingbuffer后用加入溴化乙錠(1.0 mg/mL)染色的1.5%瓊脂糖凝膠電泳,電壓100 V,時間30 min,經自動凝膠成像分析儀拍照。
1.3.4酶切反應條件:65 ℃水浴過夜后終止酶切反應(見表2)。
表2 IL-1β+3953酶切體系
1.3.5酶切后產物檢測取酶切產物4 μL,加2 μL載樣緩沖液點樣,1%瓊脂糖電泳檢測結果。
所有DNA標本均在盲法下測定其基因型,操作者不知道該標本的任何臨床資料或分組情況,在反應體系中以無菌去離子水代替模板DNA作為陰性對照,隨機抽取10%的樣本仍在盲法下重復檢測其基因型,以檢測PCR結果的可靠性。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所有IL-1β+3953PCR擴增產物在1.5%瓊脂糖凝膠電泳圖上均顯示單一條帶,目的基因擴增片段長度約200 bp,說明目的基因擴增產物沒有較大的插入或缺失(見圖1)。
M道:分子量標記Marker;5道:空白道
圖1IL-1β+3953擴增產物電泳圖
IL-1β+3953等位基因I純合子因存在TaqⅠ酶切位點而出現108 bp和86 bp兩個片段,等位基因Ⅱ純合子因酶切位點消失不能被切開仍顯示194 bp片段,等位基因雜合子將出現194、108、86 bp3個片段(見圖2)。
M道:分子量標記Marker;2、6、7道:等位基因Ⅰ/Ⅰ純合子;1道:等位基因Ⅱ/Ⅱ純合子;3、4、5道:等位基因Ⅰ/Ⅱ純合子
圖2IL-1β+3953擴增產物酶切后電泳圖
通過對IL-1β+3953等位基因的檢測,慢性重度牙周炎患者攜帶IL-1β+3953等位基因Ⅱ的例數為6例,頻率為29.81%,2型糖尿病伴重度慢性牙周炎攜帶等位基因Ⅱ的例數為7例,頻率為36.84%,都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10.34%的攜帶頻率,患病組檢出率明顯增加。通過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統計分析,發(fā)現4組之間基因型頻率分布存在統計學意義(χ2=13.489,P=0.036),等位基因頻率分布亦存在統計學意義(χ2=14.252,P=0.003),見表3。
表3 各組IL-1β+3953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頻率
牙周炎作為糖尿病的并發(fā)癥之一,它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以牙齦卟啉單胞菌(Pg)為主菌斑微生物刺激造成的牙周支持組織進行性破壞,而機體的免疫防御也因為致病微生物引起失衡,釋放TNF-α、IL等炎性介質加速牙周炎的發(fā)生[2-3]。牙周炎患者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則是牙齦炎癥和出血,而糖尿病患者血液則因為含糖量高更容易成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促進其成熟和發(fā)展,從而影響機體免疫應答,最終使牙周炎癥愈加嚴重。隨著流行病學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重視牙周炎與糖尿病的雙向促進關系。糖尿病是牙周炎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促進因素,而牙周炎的發(fā)展程度也反映和影響著糖尿病嚴重情況和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近些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糖尿病伴牙周炎的相關性研究也逐漸向著基因表達的方向拓展,并且現在已有動物實驗表明[4-5],2型糖尿病小鼠對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反應增強,小鼠齦溝液中IL-1β水平也有明顯增加,這也間接證明了本項研究的結論。
與牙周炎相關的基因研究一直是牙周領域的最前沿,其中對IL-1基因多態(tài)性又是牙周炎敏感基因研究中最多的。白細胞介素-1家族是一類炎前細胞因子,其在牙周炎癥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對牙槽骨等牙周支持組織的破壞中,是調節(jié)炎癥反應的關鍵因子[6]。而IL-1β可以說是白細胞介素-1家族對牙周炎的發(fā)生、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炎性因子,誘導牙破骨細胞形成,進而促進巨噬細胞分泌其他炎癥因子如前列腺素-E2、腫瘤壞死因子-α等,進而加速牙槽骨吸收和膠原降解,加重牙周炎的發(fā)展。李向利等通過研究證實[7],在相同條件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外周血中IL-1β的含量明顯高于單純慢性牙周炎患者,而單純慢性牙周炎患者外周血中IL-1β的含量又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并且經統計學分析,兩者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相關文獻[8]報道,在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組織中各種炎性因子基因表達水平大幅增加,而IL-1β的基因表達加強更是促進著牙周組織的進一步破壞。因此,本實驗通過對合并重度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的病人進行基因表達的研究和統計學分析,通過測定被檢測人員血清IL-1β水平,探討IL-1β在2型糖尿病合并重度慢性牙周炎的內在關系。本研究經過檢測和統計學分析顯示,在2型糖尿病伴重度牙周病病人中IL-1β+3953等位基因Ⅱ型攜帶頻率的人群顯著高于正常人水平。
因此,合理分析IL-1β+3953等位基因與2型糖尿病伴重度牙周病的關系,可以更加完善牙周炎患者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和相關促進因素,使牙周病的診斷、治療更加準確、清晰,以至于在臨床上對牙周病的深入了解,也能更好的為病人解除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