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燦
閱讀分享:會背誦當然是本事。君不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君不見,高考古詩文默寫,必背64篇已增加到75篇。背誦,是形成語言能力的基礎。無論是古代詩文還是現(xiàn)代詩文,經(jīng)典篇目和經(jīng)典語段的背誦都是必不可少的。背誦,絕不僅僅是為了拿到高考試卷上那直接的5分。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無論是當下的高考還是未來的人生,出口能誦,都會讓我們更加優(yōu)雅而從容。(特約教師:新疆獨山子市第二中學 張勇)
一個全民熱談古典詩詞的浪潮,有點錯愕—— 一檔名叫《中國詩詞大會》的節(jié)目,自今年春節(jié)以來引起了全民關注??粗鱾€平臺上討論這個節(jié)目的聲音,心里不勝感慨,又有一些悵惘。
這種情況,對于這個曾經(jīng)璀璨的詩國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肯定很多人去讀詩。從這方面來看,電視節(jié)目已經(jīng)收到了所期待的效應。
有人批評說,節(jié)目更多是展現(xiàn)了選手的背誦能力,這不算本事。這種批評沒有道理,因為這只是一個電視節(jié)目而已,需要照顧的因素太多,著重于考核選手的背誦能力,并沒有什么問題。為什么那些競相飆高音的節(jié)目可以得到追捧,而獎勵選手背誦詩詞能力的節(jié)目卻不值得贊賞?這在情理上說不過去。
事實上,對于學詩詞的人來說,無論年紀大小,多積記誦之功,永遠不是一件壞事。前賢非常注重記誦。翻開《朱子語類》就可以看到,里面有大量談論讀書方法的內(nèi)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強調(diào)記誦的重要性,以及告訴弟子如何去熟記所讀過的書。朱子的這些言語,針對的是普遍的讀書人,而不是職業(yè)學者——那時候并沒有這個職業(yè)。
學習古典詩詞,記誦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或手段,常見一些學者,陳述起觀點來是口若懸河,然而需要征引典籍的時候,他們往往不能背誦出原文,而采取約述大意的方式。有人說,古人這種重視背誦的精神,扼殺了思維的活躍性,導致科學的不發(fā)達。我只能說,這個鍋太大,古人是背不起的。在讀書上重視記誦,何以就限制了科學?這個疑問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大議題。記誦,從來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對于一篇文章、一首詩,今日能背誦,一段時間之后可能遺忘,這是人之常情。針對這種情況,古人強調(diào)要溫故,然而今天一些人轉而鄙薄背誦,若不是懶于溫故,實在找不出其他原因。
記誦是一種實打實的功夫,非常能說明一個人在學問上的功力。什么樣的情況下,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學問如何?答案應該是和此人聊天,而不是讀他寫的文章,因為文章可以事前做準備功夫,而聊天尤其是閑聊則不同,一個人的腹笥豐不豐,往往能在閑聊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看,能背誦的作品多,還真是一項本事。
多積記誦之功,跟某些人提倡的少兒讀經(jīng)運動不同,讀經(jīng)主事者只是要求少兒背誦經(jīng)典,不講解文意,夸大背誦的功效,這種做法是把背誦當成了目的,自然有許多弊病。但因此而反對或鄙薄背誦,則是因噎廢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同樣不可取。在我有限的視野里,還沒有見過一個背誦量很小的人能把古典詩文學好的。古人就更不用說了。王勃即席寫成的《滕王閣序》,成為千古經(jīng)典,文章里面有大量的典故,只能從平日的記誦中來。天才尚且如此用功于記誦,我輩凡夫俗子呢?
(王文華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