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假幣,中國歷代王朝的一個基本手段,就是法律保障。即通過立法執(zhí)行,讓膽敢造假者付出慘重代價。而在宋初年間,這方面的立法,也曾經(jīng)漏洞相當大。以北宋的筆記記載,好些初犯的造假者,基本都是打頓板子了事。直到北宋崇寧三年(1104),北宋才正式立法,私造假幣將被處以流放四年的處罰。南宋開國后卻是發(fā)了狠,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的《偽會子法》,明確制造假幣要被處斬。
這一嚴酷量刑,從此也沿用到了元明清各朝代,且手腕也代代強化。元朝的紙幣上,就印有“偽造者處死”的字樣。到了明朝更狠,不但偽造紙幣者要處斬,舉報偽造者更是重重有賞,甚至連偽造者的財產(chǎn)都要賞給舉報者。到了清代時,更不止偽造者死刑,家人親族更要陪綁,經(jīng)常一充軍就是一大家子。
不過饒是處置如此兇殘,但偽造紙幣的利益太大,不怕死且有技術的亡命徒,也是歷代都不缺。所以防范偽鈔的技術手段,也是歷代都跟進,各種奇招層出不窮。
首先一個基本招數(shù),就是控制印鈔材料。宋代的紙幣,都是用四川地區(qū)特制的“佳紙”制成。這種潔白光滑的紙張,成了宋朝紙幣的獨家風格。所以整個兩宋時代,這種“佳紙”也被命名為“川紙”,只準造幣專用,以《宋刑統(tǒng)》的說法是“民間私自買賣者犯禁”,抓住就是殺身之禍,等于是先從源頭上,給紙幣造假來個釜底抽薪。
而另一個常規(guī)招數(shù),就是在紙幣票面上的內(nèi)容上做文章。從宋代起,紙幣上的文字,一般都是皇帝親自書寫或當時名家謄寫而成,內(nèi)容密密麻麻,字跡也是風格獨特,不是在書法方面有精深造詣的高手,基本難以臨摹。紙幣上的圖案,更要精心考究。宋朝的紙幣上就有房屋、人物等各種復雜圖畫,發(fā)展到清朝時,更干脆把整個龍的圖案印上去。造假者想要模仿?沒點硬技術只能干看。
不過,要是撞上造假的高手,這一系列苦心,有時也容易被破解。比如元末明初年間,有些高手就腦洞大開,竟能把假幣造到與真鈔無二,鬧得市面上假鈔泛濫。所以一種宋代時興起的防偽技術也在逐漸完善,成了明清年間對付假鈔的又一殺手锏:印記簽押。
這個強大技術,早在北宋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時主要用于銀票流通時。北宋時的西南地區(qū),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專門為商人們保管巨款的“銀票鋪戶”。存款人把巨款存入“銀票鋪戶”里,再以印有“印記簽押”的銀票為憑證來取錢。這種“印記簽押”,或是特殊圖案,或是銀票上隱藏的特殊簽字,一般極難模仿,因此長期信譽良好。
發(fā)展到清朝中期后,“印記簽押”技術,更被大量用于紙幣發(fā)行里。清朝官府發(fā)行的紙鈔,先要由各省布政司簽上印記,然后各府各縣陸續(xù)蓋印,最后錢莊再加上印記,連續(xù)輾轉(zhuǎn)之后,這才得以在民間發(fā)行。雖說手續(xù)繁瑣,卻也可以最大程度杜絕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