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獲得煤礦深部煤層和巖層的沖擊情況,對煤層和巖層的沖擊力學參數(shù)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煤層的沖擊力學參數(shù)中彈性能量指數(shù)、單軸抗壓強度為強,動態(tài)破壞時間、沖擊能量指數(shù)為弱,則可由煤層的沖擊力學參數(shù)認為其具有強沖擊性。頂板巖層的彎曲能量指數(shù)小于120kJ,大于15kJ,即頂板巖樣具有弱沖擊傾向性。底板巖樣的彎曲能量指數(shù)小于15kJ,為Ⅰ類,即底板巖樣具有無沖擊傾向性。
關鍵詞:沖擊;煤層;動態(tài)破壞時間
1 地質條件
煤層煤巖類型為半暗型~半亮型,條帶狀結構,階梯狀斷口,硬度中等,煤質較好。該煤層為復合結構煤層,分為槽上和槽下,槽上煤層厚度在0.59~4.26m,平均厚度2.54m;槽下煤層厚度厚度在0.91~2.81m,平均厚度1.49m;槽上與槽下煤層層間距在0.20~3.17m之間,平均間距0.60m。
槽煤層位于軸部構造部位,該區(qū)煤巖層總體走向70°~110°,傾向340°~20°,傾角10°~24°,平均傾角19°。受地質構造帶的影響,百草臺倒轉向斜兩軸附近煤層和巖層的產狀以及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槽直接頂為粉砂巖,老頂為中、細砂巖,直接底為粉砂巖。
2 煤層沖擊傾向性測試
利用TAW2000型電液伺服試驗機及其配套的高速計算機數(shù)據采集處理系統(tǒng)、引伸計、載荷和位移傳感器等裝置,對煤的動態(tài)破壞時間、彈性能量指數(shù)、沖擊能量指數(shù)、單軸抗壓強度進行了測試。
1)煤動態(tài)破壞時間。煤樣的動態(tài)破壞時間試驗結果表明,煤樣動態(tài)破壞時間最大值為491ms,最小值為222ms,平均值為402ms,小于500ms,大于50ms,根據《煤的沖擊傾向性分類及指數(shù)的測定方法》,煤樣的沖擊傾向性為Ⅱ類,即具有弱沖擊傾向性。
2)煤彈性能量指數(shù)。煤樣的彈性能量指數(shù)試驗結果可以看出,煤樣彈性能量指數(shù)最大值為6.434,最小值為4.354,平均值為5.332,大于5,根據《煤的沖擊傾向性分類及指數(shù)的測定方法》,認為煤樣的沖擊傾向性為Ⅲ類,即具有強沖擊傾向性。
3)煤沖擊能量指數(shù)。煤樣的沖擊能量指數(shù)試驗結果表明,沖擊能量指數(shù)最大值為3.089,最小值為1.852,平均值為2632,小于5,大于1.5,根據《煤的沖擊傾向性分類及指數(shù)的測定方法》,認為煤樣的沖擊傾向性為Ⅱ類,即具有弱沖擊傾向性。
4)煤單軸抗壓強度。煤典型試樣的單軸抗壓強度結果表明,煤樣單軸抗壓強度最大值為31.223MPa,最小值為25146MPa,平均值為27.279MPa,大于14MPa,根據《煤的沖擊傾向性分類及指數(shù)的測定方法》,測試煤樣的沖擊傾向性屬于Ⅲ類,即測試煤樣具有強沖擊傾向性。
根據測試煤樣沖擊傾向性4個指數(shù)的判定結果,采用綜合判定方法進行判斷,對照煤的沖擊傾向性綜合評判結果表,結合每個測試值與該指數(shù)所在類別臨近界定值的比較,四個指標中彈性能量指數(shù)、單軸抗壓強度為強,動態(tài)破壞時間、沖擊能量指數(shù)為弱,且單軸抗壓強度大于14MPa,可認為測試煤樣具有強沖擊傾向性。
3 煤層頂、底板巖層沖擊傾向性測試
依據國家標準《頂板巖層沖擊傾向性分類及指數(shù)的測定方法》,分別計算頂板的彎曲能量指數(shù),計算得到頂板巖層的彎曲能量指數(shù)為40.312kJ,小于120kJ,大于15kJ,應屬Ⅱ類,認為頂板具有弱沖擊傾向性。
對于底板巖層,參考國家標準《頂板巖層沖擊傾向性分類及指數(shù)的測定方法》,計算底板的彎曲能量指數(shù),計算得到測試底板巖層的彎曲能量指數(shù)為0.893kJ,小于15kJ,屬于Ⅰ類,認為測試底板巖層無沖擊傾向性。
4 結論
測試煤樣的沖擊力學參數(shù)中彈性能量指數(shù)、單軸抗壓強度為強,動態(tài)破壞時間、沖擊能量指數(shù)為弱,則可由煤層的沖擊力學參數(shù)認為其具有強沖擊性。頂板巖層的彎曲能量指數(shù)小于120kJ,大于15kJ,屬于Ⅱ類,即測試頂板巖層具有弱沖擊傾向性。測試底板巖層的彎曲能量指數(shù)小于15kJ,應屬Ⅰ類,即底板巖層具有無沖擊傾向性。
參考文獻:
[1]范公勤,劉強.急傾斜特厚煤層綜放工作面煤巖沖擊監(jiān)測技術研究[J].中國煤炭,2017,43(04):6568.
[2]薛俊華,劉超,王龍.組合串聯(lián)煤巖沖擊傾向性影響因素數(shù)值模擬[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6,36(01):6569.
[3]張偉強,王恩元,李學龍,孔祥國,李國愛.基于海明距離法的煤巖沖擊傾向性評價[J].工礦自動化,2016,42(02):711.
[4]宋朝陽,紀洪廣,孫利輝.煤巖沖擊傾向性指標試驗研究進展[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5,11(S2):401407.
[5]賈艷武,付巍.深部逆斷層傾角對煤巖沖擊失穩(wěn)作用的數(shù)值模擬[J].煤礦安全,2015,46(03):171174.
[6]穆貴清,劉曉斐,鄧曉謙,金佩劍,許金杯.大安山礦煤巖沖擊破壞的電磁輻射監(jiān)測及預警[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14,14(05):119123.
[7]吳鑫,劉長武.基于表面分形特征的煤巖沖擊傾向性評價[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3,9(05):10451049.
[8]代君偉,謝耀社.組合煤巖沖擊傾向性研究[J].大眾科技,2008(05):9899+90.
[9]陳紹杰,楊永杰,郭惟嘉.煤巖沖擊傾向性試驗及分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11):308310.
[10]王淑坤,齊慶新,曾永志.我國煤巖沖擊傾向研究的進展[J].煤礦開采,1998(03):2931+63.
作者簡介:白志強(1984),男,山西忻州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煤礦采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