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孔子學院作為全球人民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它不僅在傳播中國的語言文化,更是在傳播我國的國家形象。整篇文章以國家形象為理論核心,以孔子學院為研究載體,把孔子學院與國家形象的邏輯關聯(lián)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國家形象進行深入全面的理論闡釋。在此基礎上,將孔子學院的發(fā)展機制與國家形象的基本理論相結(jié)合,進而闡釋出孔子學院與構建國家形象的嚴密的邏輯關聯(lián)。并結(jié)合當前孔子學院在國際上的發(fā)展現(xiàn)狀,總結(jié)出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 孔子學院 國家形象 邏輯關聯(lián)
一、國家形象的理論分析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把物質(zhì)性視為事物的客觀第一屬性,認為物質(zhì)決定意識,同時意識又具有主觀能動性,使人與自然的科學達到和諧統(tǒng)一。由此來理解國家形象就能使很多問題得到合理地解釋,國家形象不是對這個國家的簡單反應,而是在綜合一國各方現(xiàn)狀的基礎上,通過主觀判斷之后的科學解讀?!扒罢呖煞Q之為形象的形成,后者可稱之為形象的構建?!蓖ㄟ^以上理論分析,本文對國家形象的界定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國際公眾通過認知平臺或媒介與該國進行互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這個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的總體認知與評價。關于這個概念,需要從三個方面把握:
1、認知主體。對國家形象的認知,本文所指代的對象多數(shù)是國際公眾。主體具有認知上的主觀性,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國際公眾對我國國家形象的認知會因為自身所接觸到的信息不同而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jié)果。心理作用會讓認知主體的認知結(jié)果產(chǎn)生一些偏差,這些偏差在心理學上都有很多專業(yè)的考究。認知主體對客體的評價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就是價值判斷,不同的認知主體由于各種主觀因素的不同,就會對同一個客觀事物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兩種價值判斷。
2、認知客體。本文所特指的認知客體就是國家,是參與國際活動的重要客體。分析國家這個認知客體,本文是從以下兩個類別進行的。常量要素。一個國家的疆域、人口、資源等都屬于它的常量要素,這些要素一般是不會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的,但也不是絕對不會變化,只是相比一些變量要素要相對穩(wěn)定一些,通常來說,這些常量要素都會被儲存在很多文獻資料里。變量要素。相對常量要素,變量要素主要是經(jīng)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瞬息萬變的方面。經(jīng)濟是國家形象的堅實基礎,甚至能夠左右國家形象的塑造。但并不是說經(jīng)濟實力強,國家形象就是良好的,經(jīng)濟實力弱小,就會使國家形象變差。
3、認知平臺。很顯然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不可能天然相連,他們總是需要一些媒介進行聯(lián)系,這個媒介就被稱作認知平臺。而本文的認知平臺很顯然就指的是孔子學院。更貼切地講,就是通過孔子學院進行國際傳播。通俗來講,國際傳播就是國際公眾用來了解和評價一個國家整體狀況的窗口和平臺。
二、解析孔子學院與我國國家形象的邏輯關聯(lián)
孔子學院在整個國家形象傳播與塑造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充當了認知平臺的角色。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南非孔子學院訪問時強調(diào):“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劉延東表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知。國家間的人文交流是加深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根基,也是促進國家間友好往來、增進互信的重要途徑。孔子學院以語言為依托,促進了文化交融,構建了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所以孔子學院與國家形象之間隱藏著天然的邏輯關聯(lián)。
(一)從語言入手,消除認知主體的溝通障礙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有效交流的基礎與前提,是相互信任與友好合作的紐帶??鬃訉W院促進了中國語言文化在國際范圍的傳播,為漢語和其他語言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也為世界各地的民眾創(chuàng)造了了解和學習漢語這門語言文化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這對提升我國國家形象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鬃訉W院不是為“一帶一路”而生,但客觀上為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做了鋪墊。國際公眾作為認知主體,如果完全不懂漢語,就相當于主客體之間的溝通渠道被切斷了,更談不上面向國際公眾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
(二)用文化交融,呈現(xiàn)認知客體的博大精深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多元化、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是文明學習借鑒的前提,是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和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內(nèi)在動力。每一種文明都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需要在延續(xù)中學習,在學習中改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孔子學院所涉及的可能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但是如果這冰山一角真的能激發(fā)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在后期的學習中不斷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那孔子學院的努力就是值得的。國家形象與國家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國家文化的交流也促進了國家形象的傳播。趙啟正在《向世界說明中國》一書中說到:“文化的多元性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文化的傳播作用可以分為促進和阻力兩個方面,總體來說還是以促進作用為主。其次,各國的文化就好比不同的圓圈,有重疊的部分也有不重疊的地方。不重合部分面積一定比重合部分面積要大,但是如果只把重合的部分留下來,就丟掉了人類大部分的文化財富?!边@也體現(xiàn)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所以中國文化的傳播也是全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弘揚和保護。
(三)以外交輔助,擴大認知平臺的影響力度
公共外交是孔子學院的又一個十分重要的發(fā)揮作用領域??鬃訉W院作為國際公眾了解認識中國的一個重要平臺,為了擴大其影響力度,必須將公共外交納入自己的運作范圍??鬃訉W院的建立為我國在對外宣傳方面又增添了一種方式,并且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它其實就是一個移動的中國博物館,除了每年捐贈一些圖書給相關合作院校以外,還會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包括中國舞獅比賽、書法國畫巡展、舞蹈樂器教學等,以此來加深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保加利亞駐華大使格里戈爾·卡林諾夫·波羅扎諾夫強調(diào),索菲亞大學和大特爾諾沃大學孔子學院在語言學習和文化研究上展開的合作,不僅豐富了保加利亞人民文化生活,增加了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認識,更對兩國的教育、文化、經(jīng)濟、政治產(chǎn)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
三、孔子學院如何更好地維護國家形象
孔子學院在維護和發(fā)展我國的國家形象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上面分析了孔子學院與國家形象的邏輯關聯(lián),我們可以從中得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進而讓孔子學院更好地維護和發(fā)展國家形象。
(一)改善傳播方式,淡化宣傳色彩
孔子學院的性質(zhì)就是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文化的非營利性機構。而孔子學院總是被誤認為是中國政府的一個政治機構,這就要求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要淡化官方宣傳色彩,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把我國優(yōu)秀語言文化傳播開來。所以,孔子學院承擔著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這屬于文化外交的一部分。文化外交重任最應當交由民間人員來擔當。正式的外交政策明顯不適合孔子學院的語言文化傳播訴求,因為政府外交一般都比較正式,容易把輕松隨意的文化交流上升到國際戰(zhàn)略的高度,就會使傳播受眾變得壓力很大,反而導致傳播效果不理想。最理想的傳播方式就是孔子學院的老師與同學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把我國的文化瑰寶以認知主體喜愛的方式潤物無聲地傳播出去,讓受眾不感到有壓力,學習之后能夠有所收獲。
(二)尊重受眾需求,因地制宜授課
認知主體就是傳播受眾,根據(jù)不同傳播受眾的需求使用不同的傳播方式,利用當?shù)仫L俗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鬃訉W院傳播漢語就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流,那么跨文化交流必定存在一些價值觀念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所以在進行語言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考慮這些差異,采用與傳播受眾的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傳播手段,避免把我們國家文化背景中的內(nèi)容生硬地灌輸給受眾。采用這種讓傳播受眾自然而然就能接受的方式,把我國的語言文化發(fā)揚光大,從而更容易達到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效果。作為公共外交的對象,國外公眾是一個與國內(nèi)公眾完全不同的群體。由于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極大差異,國外公眾的心理傾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興趣愛好等都與國內(nèi)公眾差別很大。開展對外文化傳播的時候要遵循內(nèi)外有別的原則,尊重國外受眾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了解國外受眾的需求。傳其所需,播其所求,使我們的公共外交活動更具生活氣息、人情味和親切感,讓國外公眾自愿開心地來汲取中華文化的力量,從而收獲良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 丁磊. 國家形象及其對國家間行為的影響[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0:114.
[2] 王義梔.“一帶一路”助孔子學院高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02-17.
[3] 趙啟正. 向世界說明中國——趙啟正演講談話錄[M].北京:新世界出版,2005:196.
[4] 國家漢辦.“2007年‘孔子學院開放日在京舉行”[EB/OL]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7-09/29/content_700402.htm,2017-9-29.
作者簡介:樊鈺(1993.07-),河南南陽人,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