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曉民
【摘要】立案登記制有效解決了立案難這一司法實踐難題,極大地保障了當事人的訴權。但仍需正確引導和疏導當事人進行依法訴訟,健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提升立案審判水平和能力、加強公民訴訟誠信建設。
【關鍵詞】立案登記 受理 訴權
一、引言
奉行職權主義模式下產(chǎn)生的立案審查制度由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起訴進行形式要件和實質(zhì)要件的審查,符合條件的立案受理,不符合條件的裁定不予受理,法院對起訴能否進入實體審理階段具有決定權,一定程度上為當事人尋求法院救濟設定了障礙,導致當事人尋求司法救濟時的立案難、受理難。
為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決定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明確了立案登記制的實施日期,立案登記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
二、實施困境
(一)與保障訴權的目仍有距離
實行立案登記制是為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切實解決民眾反映的立案難問題。但由于立案登記制貫徹依法受理的基本原則,法律規(guī)定案件的主管制度、行政前置制度以及訴訟法對于案件受理的審查制度并沒有實質(zhì)變化,故立案登記制只是形式上表面上解決了法院本應接受訴狀的問題。此外,由于當下推進的司法體制改革正在實施的法官員額制,造成法院案多人少的局面更加突顯,導致于案件雖被法院受理或者訴狀得以接受,但公民尋求司法救濟解決實體問題的訴求仍然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實現(xiàn)。
(二)案件受理范圍狹窄
違法起訴或者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訴訟已經(jīng)終結的;涉及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危害國家安全、破壞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破壞國家宗教政策的;其他不屬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所訴事項不在登記立案范圍。有權提起訴訟的主體范圍在民事訴訟原告當事人是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行政訴訟原告當事人是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訴案件的自訴人是有證據(jù)證明自身受到輕微刑事侵害并屬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的受害人以及有證據(jù)證明應當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的被害人;強制執(zhí)行申請的申請人是生效法律文書的權利人或者其繼承人以及國家賠償案件的賠償申請人。立案登記制度登記的審理范圍限于當事人向一審法院提起的民事、行政訴訟和刑事自訴,以及首次提起的強制執(zhí)行申請和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的國家賠償案件,導致當事人在尋求司法救濟不能時轉(zhuǎn)而尋求信訪上訪途徑。須擴展立案登記制的受案范圍,并賦予人民法院司法終結信訪的權力。
(三)引發(fā)惡意、虛假訴訟和濫用訴權行為
立案登記規(guī)定法院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起訴和申請文書做到一律接收,并應當向當事人出具書面憑證注明法院收到文書的日期;作為人民法院職能部門的立案庭起訴和申請文書后對符合法律規(guī)定條件之訴請,必須當場予以登記立案;即使是當事人的訴請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起訴條件,也應當向當事人依法予以釋明不予受理的原因和法律依據(jù);如果對于當事人訴請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當場不能判明,人民法院在在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應當組織審判人員進行研判盡快拿出意見再決定是否予以立案;如果遇到案件涉及的法律關系復雜在法律規(guī)定期限內(nèi)經(jīng)過研究仍不能決定當事人的訴請是否符合起訴條件,應當先行立案;人民法院對于當事人的訴請經(jīng)過初步形式審查認為不符合法定起訴條件而決定不予受理或不予立案的,應當依法書面裁決,并在不予受理或不予立案的法律文書中載明具體理由,當事人對于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裁決有權提起上訴或者申請復議。對立案只進行形式審查,客觀上也為惡意訴訟、虛假訴訟打開了方便之門,此類濫用訴權的案件借助立案登記制的制度間隙進入法院。
三、解決路徑
(一)健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立案登記制并不是鼓勵民眾在與其他社會主體發(fā)生糾紛時不顧訴訟的高成本和司法資源的稀缺性盲目崇信法院萬能,更不意味法院裁判就是糾紛解決的最有效的路徑。構建多元化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和體系,充分發(fā)揮人民調(diào)解、行政調(diào)解、行業(yè)調(diào)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的特有優(yōu)勢;建構健全的服務平臺,在法院設立訴調(diào)對接中心,搭建起集訴前引導、案件速裁、委托和邀請調(diào)解、司法確認等功能于一體的訴訟與非訴訟銜接機制工作平臺;建構完善的工作程序,對人民調(diào)解、社會組織調(diào)解等非訴訟解決機制的機構設置、人員組成、工作程序、工作責任等做出明確規(guī)范,確保各糾紛解決主體之間在工作規(guī)程、訴調(diào)效力、信息資料、案例資源等方面的“無縫對接”。建立糾紛類型化調(diào)解機制,對不同的案件類型設置不同的處理流程、化解方法和銜接程序,提高同類案件的辦理效率,使得民眾可以在訴訟和非訴訟救濟渠道和救濟方式之間理性地加以選擇。
(二)提升立案審判水平和能力
立案登記制并非是法院對于當事人起訴一律照單收下,這就要求法院在推進立案登記制的工作機制改革的同時,還要對當事人訴權行使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鑒別,合理規(guī)制立案登記制度關于登記立案的范圍界限和具體程序,排除不具有可訴性和違背法律規(guī)定條件的案件,依法有效合理配置和利用司法資源。在審判方式上,為化解立案登記制帶來的案件數(shù)量激增,法院亟待改革審判方式。一要革新簡易程序,探索和構建輕微刑事案件、民事小額訴訟速裁機制。二要推進法院案件審前準備程序的訴訟機制改革,探索當事人庭前證據(jù)交換,提前告知雙方當事人爭點以及舉證時限等庭前準備程序的強化措施,弱化當事人之間的對抗性而構建相應的調(diào)解程序等,繁簡分流,實現(xiàn)庭前調(diào)解對案件繁簡分流和過濾的功能。
(三)加強公民訴訟誠信建設
法院對于企圖借助立案登記制渾水摸魚者,應加大懲罰力度以維護訴訟秩序?!读父母镆庖姟诽岢隽恕耙訌娫V訟誠信建設,加大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的懲治力度,依法維護正常立案秩序”。最高法院應當制定更為詳細的制裁濫用訴權的規(guī)則措施,立法機關應當將惡意訴訟虛假訴訟納入刑法體系通過刑罰手段予以打擊,建構一個懲罰濫用訴權從民事制裁到刑事制裁層次分明的銜接機制。
參考文獻:
[1]姜樹政,立案登記制的實踐困境與司法因應[J].山東審判,2016.
[2]王建國,法治中國視域下立案登記制的回顧與展望[J].河北法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