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國強:《中國繪畫史圖鑒》的獨特之處
中國古代繪畫以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博大精深的豐富內(nèi)涵、絢爛獨特的藝術風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主要由文人士夫階層創(chuàng)作的紙絹卷軸畫,作為繪畫門類的主體,更受到人們重視。由古及今,對歷代繪畫尤其名家、名作的收集、整理、品評、鑒賞等研究工作接連不斷,迄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好幾部全面、系統(tǒng)、大型、優(yōu)質(zhì)的中國繪畫全集。在此基礎上如何出以新意、自具特色而不落俗套,并能提供鮮為人知的新資料和開拓思路的新視角,是需要縝密考慮的。本圖集在這方面作了較大努力,提供了比較新穎的體例和模式。概而言之,本圖集的獨特之處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畫家和作品的入選;分冊和序列的編排體例;圖版的整體和局部之安排。
一、畫家和作品的入選。稱之為“繪畫全集”,按理應該將歷代所知畫家及其存世作品均囊括進去,其實這是做不到的。那么,如何來選擇畫家和作品呢?首先自然是歷代名家,這在諸多中國繪畫史專著中已經(jīng)作了梳理,并已有了定論。當然,作為圖錄必須有作品存在,無作品可資參照的名家只能割愛,這是與撰寫繪畫史不同之處。歷代名家中,時代較早的晉唐宋元名家數(shù)量不多,存世作品也較少,應該從繁,盡量選入。明清時期名家迭出,作品數(shù)量也甚多,就要從簡,多選流派創(chuàng)始人及主將。元以前還有一些畫家在當時名聲不顯,但存世作品至后世聲譽鵲起,這些畫家遂在畫史上有了地位,應予以足夠重視。宋元時期,還有一些畫家題材或畫風比較特殊,雖未形成流派或產(chǎn)生深遠影響,名氣也不太大,然也反映了時代的非主流風貌,以往畫史往往忽視,這些畫家大有深入研究余地,其成果必將彌補畫史之缺。本畫集也適當選入了這些畫家。作品的選擇情況更復雜。見之于畫史的名家之名作自不待言。有些名家名作存在爭議,尚無定論,就沿襲舊說。有的作品已鑒定非名家真跡,然屬于臨自原作,時代接近、風格相仿、水平又高,下真跡一等、留作副本的臨摹本,也可以視為原作介紹,或加“傳”或“摹”等字樣,以更多了解原作者的藝術風貌。有的是名家流派的傳人之作,雖非名家名畫,然從流派傳承視角考慮,亦適當選入。至于本圖集中入選的明清兩代畫家作品,畫家均是最著名的,多為各畫派開創(chuàng)者和主將,以及有名的畫家群體中之佼佼者。作品則不全是名作,而選擇了較少出版的一些作品,其意當是提供一些新材料,以新耳目。
二、分冊和序列的編排體例。本圖集按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來分卷,各卷再按時代先后來分冊,是一種新的嘗試,成功了也許會成為一種新的模式,但難度是很大的??梢哉f,按畫科來編纂中國繪畫史,是對以通史體例來編纂中國繪畫史的補充,也可以說是延伸或續(xù)編。
三、圖版的整體和局部之安排。本圖集在圖版的選用、安排方面力圖精益求精,并別具匠心。據(jù)了解,大部分經(jīng)典作品的圖片是由現(xiàn)收藏單位提供,并在原作上拍攝,使用的照相器材也是當前最先進的,清晰度很高,全圖之外,還附有許多局部圖片,為印制高質(zhì)量的圖錄提供了最基礎和必要的資料。在圖版的制作方面,據(jù)了解也是用最先進的技術制版,力爭做到酷似原跡。局部圖版有的放大到超過原作,筆法、墨階、色層均十分清晰。如此多的局部和如此大的畫面,在其他圖集中還是很少見的。這無疑為欣賞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圖像資料,讓大家得以領略經(jīng)典繪畫的原汁原味。
當然,本圖集立足于征集需原作拍攝的底片,故仍有許多經(jīng)典作品基于各種原因無法獲得,名家名作時有缺失,誠屬憾事。期望在各界的鼎助下,今后會編纂出一套更完備、精美的《中國繪畫史圖鑒全集》。
轉(zhuǎn)眼間我到出版社工作已是第十三個年頭。從2009年之后,我陸續(xù)編輯了《歷代經(jīng)典繪畫解析》《國寶檔案》《畫室必備·中國畫技法圖典》等系列叢書,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并頻頻獲獎。基于這些年在編輯生涯的迅速成長與積淀,也是忠于自己對圖書的情懷,我一直想編一套能系統(tǒng)梳理中國繪畫史的大型的美術史圖書。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和社領導溝通,沒想到得到了社領導的大力支持。于是,2013年此選題作為社里重點選題正式申報,并計劃在2015年完成此項目。2014年初,我開始正式落實此選題的出版工作。
《中國繪畫史圖鑒》,單國強總主編,湖北美術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首先是落實主編。最初,我們考慮此套叢書主編主要有二人:單國強和薛永年二位在全國美術史界非常權威的先生。薛先生因為時間及其他原因沒有參與此項工作。在單先生答應此項目之前,我專程去拜訪單先生,向他介紹了整體構思。在確立總主編的同時,我們又確定了人物、山水、花鳥三卷的分卷主編及每卷的理論家。人物卷是吳山明先生,山水卷是賈又福先生,花鳥卷是蘇百鈞先生。三位先生主要從每卷所選的作品本身入手,從繪畫本體進行把關。同時,每卷又邀請了理論家進行學術把關及每卷的前言撰寫。分別為山水卷的孔令偉先生,人物卷的于洋先生,花鳥卷的沈偉先生。
等我再一次來到單先生家里,他拿出了筆跡工工整整的近六十頁手稿。手稿的內(nèi)容是此套叢書的總序言及整套書的編輯思路及要求和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先生按照美術史的發(fā)展順序,把叢書中作品按照繪畫史的發(fā)展順序一一羅列,并詳細標明每件作品的名字、作者、朝代及收藏單位。從這一疊厚厚的書稿中我看到了老一輩美術史家對史的態(tài)度,對學術的嚴謹。于是,按照這書稿中的作品名單,我們開始征集作品。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作,費勁周折,四處求人。甚至,有時為了一張片子,會花費幾個月時間。
高品質(zhì)的中國畫圖書,特別是以圖片為主體的古代經(jīng)典繪畫,其質(zhì)量的關鍵在于能否精準的把握及還原歷代經(jīng)典作品中的色彩微妙變化。這九卷圖書一共一千八百幅作品,我一共花了近八個月的時間調(diào)圖。關于色彩,各卷的分卷主編也都提出了一些更專業(yè)的問題。在后期印刷過程中,雅昌在印刷過程中,提供了更專業(yè)的服務,也為后期成功的出版提供了技術保障。
書出來后,獲得了社會高度的認可。同時,此套叢書獲得“‘第二十六屆金牛杯’全國優(yōu)秀美術圖書金獎”、“湖北省學術著作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17年湖北省十佳圖書”、“2017年湖北精品出版重點選題”,長江出版?zhèn)髅郊瘓F的“2017年度十佳圖書”等榮譽??傊骶巻螄鴱娤壬玫綐訒?,激動地笑著說:“看這套書,比看原作還過癮?!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