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文博
內容摘要:懲戒的意思是“通過懲罰使人警戒”。從教育學意義上講,教育懲戒是指對個人或集體的不良行為給與否定或批評處分,目的是制止某種行為發(fā)生;從心理學意義上講,為減少某種行為的重現(xiàn)概率,減少在此行為后伴隨的不愉快事件的發(fā)生,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錯誤進行適當的懲戒,以求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并提升學生的受挫能力。國內外對懲戒教育有許多見解。
關鍵詞:懲戒教育 思想 綜述
一.國內懲戒教育綜述
懲戒教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性和科學性有目共睹。婦孺皆知的“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就是懲戒教育的形象表達。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古代的私塾先生,在他們的教育中,戒尺是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這一方戒尺懲戒彰顯了教師的威嚴,它讓學生知道,這個世界除了道理,還有法規(guī)。
儒家雖然崇尚仁治,但也提出違反了“禮”的規(guī)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所謂越軌違規(guī)就得受罰。
禪宗的教育思想中,更是倡導“當頭喝棒“對人的驚醒教育作用。禪宗認為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動念即乘。在接引學人時,師家為了粉碎學人的迷情或考驗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聲,以暗示與啟悟對方。
《易經》講“小懲大戒”,更是一直教育智慧,用現(xiàn)在的話來解釋,就是通過對小的、容易改正的過失實行較嚴厲的處罰,從而形成遵守法度的心理定勢、習慣,避免犯大錯誤。
商鞅這位法家的代表人物正是“小懲大戒”理論的忠實實施者。《韓非子》中說:“公孫鞅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犯也。使人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亂不生也?!碑斏眺弊约撼蔀椤疤臃浮睍r,竟無人敢藏匿他,正好說明了這個“小懲大戒”的威力不凡。
在我國幾千年的教育中,出現(xiàn)了大批優(yōu)秀的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他們的成功與懲戒教育密不可分。這說明,懲戒教育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我國的教育也有一個由人治走向法治的過程。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四條就這樣規(guī)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化、感化、拯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p>
近年來,江蘇淮安徐向洋教育訓練工作室更是以懲戒教育使400多名的“差生”重新獲得了自信,發(fā)掘了潛能,轉化為“會生活、會做人、會學習“的優(yōu)秀學生,令昔日頭痛的老師和家長刮目相看。
徐向洋的“擇差而教,千里徒步“的行走學校是中國唯一一所實行懲罰教育的學校。徐向洋將懲罰教育和生活教育結合并付諸實踐,雖然有值得商榷的東西,但他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告訴我們:對中小學學生的教育,只允許學校和教師對學生賞識,不允許對其進行懲戒,是不完整也不盡科學的教育。
二.國外懲戒教育摭談
17世紀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科學的奠基人夸美紐斯主張:在名著《大教學論》中明確指出:“我們可以從一個無可爭辯的命題開始,就是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不是由于他們犯了過錯(因為做了的事情不能變成沒有做),而是要使他們日后不再犯錯?!?/p>
17世紀英國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一書中,對懲戒也作了精辟的論述。一方面,他反對給兒童過重的懲罰,另一方面,洛克也認為不能放棄懲罰。他認為“善與惡,獎勵與懲罰是理性動物的唯一行為動機,是一切人類因之去工作、由之受指引的激勵物和約束物,所以也應該用之于兒童”。
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主張尊重兒童并提出自然懲戒,他提出對兒童的過失,應靠“自然后果法”去懲罰?!皩和膽土P永遠是他們的過失的自然結果,一定不要為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該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結果”。盧梭極力反對人為懲罰,但他并沒有完全不要懲罰,而且自然懲罰要在教師的密切監(jiān)控之下。
19世紀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主張:“合理的懲戒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堅強性格,能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能鍛煉學生的意志和人的尊嚴感,能培養(yǎng)學生抵抗引誘和戰(zhàn)勝引誘的能力”。
20世紀早期的教育哲學家杜威是以主張尊重兒童而著稱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兒童是一個人,他必須或者像一個整體統(tǒng)一的人那樣過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敗和引起摩擦”,同時他也認為“兒童必須接受有關領導能力的教育,也必須接受有關服從的教育”。
國際上的基本情況是體罰是明令禁止的,但懲戒權卻有所保留,一些國家還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懲戒權為教師專業(yè)權力之一并加以明確的限定。
在美國50個州中,立法禁止體罰的有21個州,其他州則無明文規(guī)定。有的州則明確規(guī)定教師懲戒權的范圍及限定,諸如言語責備,可以是直接的口頭批評,也可以是間接的言語暗示;剝奪某種特權,對其參加課外活動的一些權利予以限制,正常的教學活動不屬于剝奪的范圍;留校,對違規(guī)學生,放學后將其扣留在學校一段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個小時,留校期間可以安排他們參加一些懲罰性活動;懲罰性轉學;短期停學,通常是10天;開除,這是一種對嚴重違規(guī)者的處理方法,校方在開除學生時必須保證其實質公正和程序的公正,任何違反正當程序的開除都是無效的,限制校方的隨意開除行為。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懲戒教育策略研究》(GS[2017]GHB1627)子課題。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楊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