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云
內容摘要:兒童觀問題是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問題之一。教師有什么樣的兒童觀就有相應的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方式,教師的兒童觀影響其教育行為,進而影響幼兒的發(fā)展。幼兒教師要增強自我反思意識,進行反思性實踐;幼兒園要營造寬松、自由的心理環(huán)境;教師培訓應發(fā)揮教師的主體性,采用多種途徑進行;教育理論工作者要加強兒童觀的研究和解釋。幼兒教師應該努力使淺層的兒童觀轉化為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運用的深層兒童觀,使教師的兒童觀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體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
關鍵詞:幼兒教師 兒童觀
兒童觀問題是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問題之一。教師有什么樣的兒童觀就有相應的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方式,教師的兒童觀影響其教育行為,進而影響幼兒的發(fā)展。幼兒是淳樸的、天真的,他們的生活經驗非常有限,他們對通過多種方式影響自己的教師非常崇拜、熱愛,所以教師對待兒童的態(tài)度、方式也直接影響著幼兒在幼兒園的一天是否能夠獲得更多幸福、更多快樂。
在十多年的幼兒教育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幼兒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念和教師教育方面還存在不少亟待探討、解決的問題。盡管教師能夠說出很多適宜的兒童觀,但對這些觀念的理解存在諸多偏頗之處;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教師往往并不依據適宜的兒童觀、教育觀念來思考問題、作出判斷和決策,因而這些觀念也常常并不能真正指導其教育行為。教師說一套,做一套,言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嚴重,幼兒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念并未發(fā)生實質性轉變。而通過觀察、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念存在與教育行為不一致的現(xiàn)象與教師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關。當前教師教育比較注重傳輸新的、社會倡導的兒童觀、教育理念,而忽視教師原有的深層兒童觀的狀況與特點,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影響教師兒童觀、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轉變。
一.幼兒教師要增強自我反思意識,進行反思性實踐
在現(xiàn)實工作中,很多教師認為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幼兒:對于幼兒來說,最重要的是讓他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活潑開朗的性格、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身心健康,這對于他們一生來說也是最重要的;教師認為幼兒具有好動、好奇、好問、興趣易轉移等年齡特點;幼兒雖然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但他們更多地具有個體差異等等。但不少教師的這些觀念有些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有甚者并沒有很好地以這些觀念作為指導實踐的依據。教師存在言行不一的現(xiàn)象,教師的兒童觀存在深層、淺層層次上的區(qū)別。而且從以上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教師的兒童觀還存在非科學性等局限。
幼兒教師的兒童觀從淺層向深層的轉變,幼兒教師兒童觀科學性的增強,雖然受制于一定的外界條件,但教師本人主體性的發(fā)揮、自我反思意識的增強則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人具有主體性,也只有人具有主體性,人在發(fā)揮主體性的過程中完成對自然界、社會和自身的改造。也只有人能夠以自我為認識、改造的對象,只有人才可以對自我進行思考。教師只有在自我反思意識增強時,才能認識到自己兒童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才能更加積極、有效地改正它,促進自身兒童觀的更新與轉變。
幼兒教師的反思就是教師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理性的批判,它不同于一般的思考,反思對幼兒教師自身的主體精神狀態(tài)有更高的要求。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反思是促進幼兒教師認識和理解幼兒,完善自身兒童觀的重要途徑。
目前,對于幼兒教師反思能力提高的研究比較多見。幼兒教師的反思需要一定外在氛圍上的培育,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fā)教師自身的自覺反思意識。從幼兒教師自身的角度來看,研究者認為作為幼兒教師反思重要手段,行動研究是應該受到廣大幼兒教師關注的。行動研究不是一個獨立的、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教育研究活動,是一種幼兒園一線教師就自己的教育工作展開研究而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的一種反思與反審活動。幼兒教師的反思應該具備這樣的特點:以自身的實踐活動為反思的中心,以實踐中的問題作為反思的內容,在教師自身的行動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實踐,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統(tǒng)一于教師同一主體身上。
在這樣的行動研究中,幼兒教師有機會深入發(fā)掘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有機會深入了解兒童的內在本質。例如,教師可以在反思中關注這樣的問題:教學活動中幼兒是否被理解、尊重和接納?幼兒是否擁有足夠的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幼兒某一行為出現(xiàn)的背后深層次原因是什么,是由其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的,還是幼兒自然天性的體現(xiàn)?幼兒這樣或者那樣的行為中是否蘊藏著重大的教育契機,教師應該如何藝術地利用這樣的教育契機?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否充分考慮到了尊重幼兒的基本權利?
二.幼兒園要營造寬松、自由的心理環(huán)境
幼兒園良好心理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
1.給教師一定的自主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方式的權利。
教師為幼兒營造自由、寬松的精神環(huán)境的前提是教師自身的解放,教師充分發(fā)揮幼兒主體性的前提是教師自身首先是一個能夠充分發(fā)揮主體性的人。我校允許參加“幼兒主題探究活動”的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自己的特點選擇活動的內容,活動進行的方式等,雖然幼兒園也有周、月計劃。教師非常歡迎這種政策,這也間接地為幼兒的幸福、快樂成長創(chuàng)設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2.園領導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念、發(fā)展性教師評價觀。
園領導的支持是幼兒教師進行工作的強大后盾。教師認為對于幼兒來說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快樂、健康地成長,在進行活動時教師就會讓幼兒在游戲中、在愉快的氛圍中獲得對周圍世界的理解,給幼兒的身體一個鍛煉的機會。如果教育評價者—幼兒園領導的觀念仍非常陳舊,她們就會認為教師的活動太亂、不分主次,幼兒太沒規(guī)矩。如果情況如此,那么即使教師具有科學兒童觀,她們迫于評價者的壓力,也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評價者的要求。如果幼兒園幾位評價者的意見不一致,那么生存在夾縫中的教師就更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了。園領導如果樹立了新的教育觀念,而且意見一致,那么即使教師的兒童觀不夠科學,她們也會在幼兒園良好、積極向上、求新的氛圍中受到熏染,并逐步認識到什么是科學的兒童觀,逐步去更新、改變自己的兒童觀。
長期以來,大多數幼兒園實行的是獎懲性評價制度,對教師的評價是以量化形式做出的終結性、歷史性、功利性評價。在這種評價機制下,教師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它不利于教師提高專業(yè)技能和未來的發(fā)展。幼兒園要盡可能地采取發(fā)展性教師評價理念來評價教師。
三.教師培訓應發(fā)揮教師的主體性,采用多種途徑進行
兒童觀是教師進行教育活動的心理背景,教師有什么樣的兒童觀就有相應的對待兒童的方式和態(tài)度。兒童觀在教師的教育觀念、素質結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師培訓必須要注重教師進行教學的心理背景—兒童觀的相關內容。以往的教師培訓多是以傳授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技能為主,而且教師基本上只是一個忠實的聽眾和觀眾,教師的主動性被忽視。這樣的教師培訓對于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人唯有發(fā)揮主體性了,他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他才是自己的主人,他才能更加自由、更加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智慧進行實踐。所以教師培訓要給教師參與的機會和空間,要給教師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見解和意見的機會。教師之間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還會引起教師認知上的沖突,使她或同化或順應不同的看問題的視角,更改自己的認知圖式。而且教師的切身參與將會使教師更加深刻地領會教育理念的內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教師培訓應采取多種方式來進行。要注意克服僅僅是“講師團”的簡單做法,單純的你講我聽。教師培訓不僅要采用適當的理論教授方式,更要充分運用親身實踐、現(xiàn)場觀摩、即時反饋、小組研討、錄像課分析等方法,引導教師提問、討論,組織教師對自己和他人的實際
教育行為、教育觀念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研討,然后再實踐、再研討?,F(xiàn)在教師教育采用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如“微格教學法”,它對教師的教育行為錄像,之后讓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評價,教師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教師也提出一些意見。教師再實踐、再自評與他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知道了哪些教育行為是不恰當的,甚至是對幼兒的極大傷害,而且教師通過再實踐,她會在情感上接受正確的兒童觀,并在其指引下做出進一步的嘗試,逐步改進自己觀念中、實踐上存在的不足。
四.教育理論工作者要加強兒童觀的研究和解釋
不少幼兒教師的兒童觀存在著偏現(xiàn)實性、非科學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兒童觀研究的局限。比如教師對幼兒權利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僅僅能認識到幼兒具有人格受到尊重的權利和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
在我國幼教界,目前對與兒童權利相關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尚未有充分、深入的探討,如兒童權利的性質是什么、范圍包括多大,在幼兒園如何保障兒童權利的實現(xiàn)等等。所以,為了讓教師具備科學的兒童觀并能以此來指導實踐,幼教理論工作者一定要加強兒童觀的研究和解釋。當然,教育理論工作者對兒童觀的研究并不能僅在象牙塔內進行,我們還要深入到幼兒教育第一線,深入到幼兒教師的教育生活中去了解事情的“真相”,這樣才能使兒童觀的研究更加豐富,易于幼兒教師對之理解、吸收并將它轉化為在實踐中運用的觀念。
我們在實踐中還發(fā)現(xiàn),教育實踐對于幼兒教師教育觀念、兒童觀的轉變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教育觀念、兒童觀的轉變要以相應的實踐為憑借。教育觀念對教育行為具有指導作用,是教育行為的基礎和內在依據;反過來,教育行為不僅是對教育觀念的反映與應用,同時也有助于教育觀念的理解和內化。所以,一方面教師要在實際“做”的過程中悉心體會、領悟現(xiàn)代兒童觀,并通過反思性實踐來改變自己不適宜的兒童觀;另一方面,幼兒園要給更多的教師參與教育改革與實驗的機會;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究要密切與幼兒園實踐相結合,要加強體現(xiàn)新《綱要》精神、現(xiàn)代兒童觀思想的新課程的開發(fā)。再一方面,教師教育不僅要發(fā)揮大學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使大學與幼兒園密切聯(lián)系起來,加強教育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之間的對話和相互理解,使教師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有關專家、學者更加細致、及時的教學上的指導和教育觀念、兒童觀上的點撥。
幼兒教師兒童觀的更新和轉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受到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幼兒園氛圍、教師教育、幼教理論界對兒童觀的研究和解釋等。但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師認識到了自己兒童觀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能在教育實踐中真正以科學兒童觀為指導進行教學,她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行為與社會倡導的兒童觀相符合。教師發(fā)揮了主體性,增強了自我反思意識,進行了反思性實踐,教師兒童觀的改變才能成為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龐麗娟,葉子.論教師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關系[J].教育研究,2000(7).
[2]高月梅,張漲.幼兒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劉曉東.兒童教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單位:深圳市大鵬新區(qū)大鵬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