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旭彤
內(nèi)容摘要:朗讀指導不可面面俱到,不可蜻蜓點水,必須抓住文本語言的關(guān)鍵點、疑難點、規(guī)律點、突破點,有的放矢、重錘敲擊。每一次具體的朗讀指導,都要始終把情感作為指導的核心細節(jié)。
關(guān)鍵詞:朗讀指導 情感細節(jié) 核心
朗讀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有聲語言表達活動,是一種語言、形象和意蘊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
課標對朗讀的基本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但很少有人去關(guān)注三個要求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事實上,朗讀的三個要求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呈現(xiàn)為某種混沌的秩序。說“混沌”,是因為真實的朗讀不可能刻意地區(qū)分“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中含著流利,流利中含著感情,感情中含著正確,它們圓融一體;說“秩序”,是因為讀不正確就讀不流利,讀不流利就讀不出感情,它們是層層疊加、步步遞進的。但是,無論混沌還是秩序,必須明確一點,朗讀要求的核心始終是感情,朗讀要求的頂層只能是感情。一言以蔽之,情感是朗讀教學的靈魂.
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是,朗讀中所謂的有感情,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生理層面的自然感情,而是融入和沉淀了思想、知性、旨趣、哲理、智慧、態(tài)度、價值觀的審美感情。這樣的感情,既是朗讀的內(nèi)在動力,也是朗讀的最高技巧,更是朗讀的終極目的。
一.感悟
準確感悟文本的題旨和語境。有感情朗讀的感情源自文本的題旨和語境:題旨是文本的寫作目的和意圖,是隱匿最深的感情;語境是文本一切語言關(guān)系的總和,是文本所營造的“物象世界”“想象世界”和“意義世界”,是感情的基本載體。對文本題旨和語境的感悟,既是有感情朗讀所以萌生的動力源泉,也是有感情朗讀致力于實現(xiàn)的表達效果。
二.想象
生成三維整合的再造想象。研究表明,并非任一“再造想象”都有利于感情的激活和涌動,只有將“表象”“題旨”“語境”三維整合的“再造想象”才能成為有感情朗讀的動力源泉。如:朗讀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在感知全詩意象之后,學生通過“孤帆”“長江”提取出相關(guān)的生活表象;在觀察課文插圖之后,學生形成“黃鶴樓…送別”的圖畫表象;在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告別時說些什么之后,浮現(xiàn)出依依惜別的話語表象;在設身處地地感受李白眺望孤帆直至消失的場景之后,泛起惆悵寂寥又豁達開闊的情緒表象。上述各種表象已經(jīng)將詩歌的主旨和意境融為一體,感情的生發(fā)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求氣
獲得承載感情信息的氣韻。三維整合的“再造想象”會觸景生情,所以“因情求氣”能獲得承載感情信息的氣韻(即“肺氣流”),這是形成感情語調(diào)的動能。如朗讀杜甫的《春夜喜雨》,詩的感情全都凝聚在一個“喜”字上:“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是歡喜,因為雨下得正是時候;“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暗喜,因為雨無聲無色、悄然而至;“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是驚喜,因為“俱黑”中透出一點“獨明”來;“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欣喜,因為想象中的“紅濕”該是多么光艷、希冀中的“花重”該是多么豐滿。把握了“喜”這一情感基調(diào),就能因情求氣、順情發(fā)氣、動情蕩氣,獲得指向“歡喜”“暗喜”“驚喜”“欣喜”等一系列感情信息的肺氣流。有感情朗讀,顯之于外的是聲音,隱之于內(nèi)的是氣韻。氣韻不動,聲音就失去了靈魂,即便發(fā)聲,也不過是拿腔弄調(diào)、裝腔作勢而已。
四.反聽
回饋情韻朗讀的感情信息。學生結(jié)束朗讀,但朗讀教學卻不能就此結(jié)束,因為朗讀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表達、一種交流、一種溝通。因此,沒有聽者的參與和理解,朗讀就不算最終完成。所以,我們常常會這樣追問:聽了他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們也常常會這樣引導: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怎樣的場景、我們來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方、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怎樣的氛圍、我們體會到了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其實,這是一種指向感情的朗讀反思和評價。這樣的反思和評價,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內(nèi)涵,更美地開掘文字的形式意蘊。
完成以上四個步驟,也就實現(xiàn)了有感情朗讀。這四個步驟之間都是條件和因果關(guān)系:有了準確感悟文本的題旨和語境,才能生成表象和題旨語境三維編碼的再造想象,由此形成的再造想象就會激發(fā)感情,再“因情求氣”就能獲得承載感情信息的肺氣流,通過朗讀就會產(chǎn)生獨特的情韻語調(diào),而獨特的情韻語調(diào)會使聽者和讀者反饋接收到感情信息,從而完成感情朗讀,確證朗讀主體的在場。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朗讀指導中細節(jié)藝術(shù)的應用研究》(GS[2017]GHB0096)子課題。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