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民 (重慶師范大學 400047)
重慶作為抗戰(zhàn)陪都,曾居住過眾多當時國民政府里的名人,而嘉陵新村則是他們的集中居住地方之一,其中坐落渝中區(qū)嘉陵新村190號的“圓廬”就曾為抗戰(zhàn)時期孫科先生(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舊居,建于20世紀30年代。圓廬由著名設計師楊延寶先生設計,他的大多作品在建筑風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圓廬的設計風格上設計師也同樣注重結合具體的場所精神去創(chuàng)新。依山而建,俯看著整個嘉陵江的圓廬就是他將西方同時期的建筑特點和重慶本土特色建筑融會一體的經(jīng)典之作。
重慶近代磚木建筑作為重慶近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建筑史的一個縮影,根據(jù)重慶陪都時期的社會情況以及地理特性使得重慶陪都時期的建筑形式多與磚木結構建筑有關。楊瑞奇先生在著作《商丘地區(qū)建筑志》中論述了關于磚木建筑的特征特色,后被大家廣泛認可,他認為磚木結構建筑特點是指建筑物中承重結構的墻、柱采用磚砌筑或砌塊砌筑,樓板結構、屋架用木結構而共同構筑成的房屋。磚木建筑結構嚴謹,莊重大方。建筑圓廬根據(jù)其建造工藝和特色,屬于重慶地區(qū)近代磚木建筑,是重慶近代磚木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圓廬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反應了時代的變遷和建造技術的進步,透過它我們能感受到人們審美觀念的轉(zhuǎn)變、西洋文化的入侵及生活方式的變遷。圓廬依山勢而筑,住宅平面由內(nèi)、外兩同心圓組成,內(nèi)圓直徑約7米,外圓直徑約17米,磚石混合結構。建筑表皮的下半部分采用重慶本土出產(chǎn)的青石作為主材,用人工打制成滿足弧形建造的獨特模數(shù),兼用地域本土建造方式“一順一丁”的堆砌,完成了建筑下沉式一樓的建造。
如圖(1)所示,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圓廬下部的青石砌筑開始風化,部分出現(xiàn)脫落,建筑的上半部分,由于后期人為的改造,大落地窗和陽臺早以不見了蹤跡,斑駁的墻壁上現(xiàn)代鋁合金窗戶取代了原有木框玻璃窗戶。圓廬房頂?shù)牧簽樵荆蕚阈畏植?,方木板槨,磚木扣頂,封墻封檐,造型上采用的圓形塔頂,塔頂距離二層樓地面高為6.6米,這很好的凸顯了建筑圓廬中心高大而宏偉的空間特色。同時,圓形塔頂由梁分隔成六份,采用小青瓦,突出了傳統(tǒng)攢尖屋頂式樣特色和巴渝特點。然而,圓廬因年久失修,在一九九七年更新保護時,把原獨有的木質(zhì)構造圓形房頂及木質(zhì)構造的二樓樓地面改建成了鋼混結構屋面,一直保持至今。
圖(1) 建筑“圓廬”立面圖
山地特色建筑由來已久,早在《春秋》中記載的“城祝丘”便屬于山地特色宮殿建筑,建筑依山而建,昭示了當時古代帝王欲借山勢顯示權威的信念,而當前的山城重慶更是以建筑的山地特色而聞名于世界。與梁思成素有“南楊北梁”之稱的楊廷寶先生來到重慶,在建筑設計上十分注重設計的本土場所精神,無論是圓廬,鐵路站,還是跳傘塔等建筑,他都能夠巧妙地將這些建筑與山地地勢結合起來,毫不避諱的張揚和突顯山地特色。從圖(2)的建筑剖面圖來看,建筑圓廬屬于典型的重慶山地特色建筑。由于重慶當時戰(zhàn)時的隱蔽性需要,大量的建筑是需要具有軍事上的防御特性的,所以表現(xiàn)在建筑圓廬的選址上就會選擇比較隱蔽的地方。圓廬位于重慶渝中區(qū)嘉陵新村190號,現(xiàn)在是一個人口稠密地,但是當年地理位置遠離當時的人口密集地方,相對偏僻,位于渝中區(qū)渝中半島一個鵝嶺山上,而鵝嶺山又是渝中半島和舊時重慶市區(qū)的最高點,圓廬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此處能俯瞰整個嘉陵江和江對岸的江北區(qū)(當時為江北縣),風景絕佳,整個建筑順山勢依山而建,因地制宜。
根據(jù)建筑圓廬的剖面圖測繪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分析看出,設計者因地制宜,順應山勢,將山上坡地的高度與建筑一樓的高度相結合來進行巧妙設計,沒有大規(guī)模場平,建筑本身呈灰黑色,四周樹林眾多,便于隱藏,整體為兩層結構,磚木加條石基座依山而建,堅固、體量小,功能齊備。如圖(2)所示,根據(jù)山地建筑的接地形態(tài)來看,圓廬屬于“地表式階梯型掉層”山地特色建筑?!暗乇硎健笔且环N在山地環(huán)境中被應用最廣泛的接地形態(tài)。采用“地表式”接地方式的山地建筑,其主要特征即在于建筑地面與山體地表直接發(fā)生接觸。在地形較為陡峭的山地環(huán)境中,當山地地形高差懸殊達到一層或以上高度時,就會形成掉層,以此來減少建筑建造的場平土方量及單方造價。建筑圓廬總高8.99米,二樓樓底面為建筑正負零水平面,二樓中心圓廳高6.6米,圓廳周圍的裙樓高3.6米,該樓層為建筑的主要使用空間。在正負零水平面之下的一樓高2.39米,形成了該建筑階梯型掉層,該樓層功能為交際使用的圓廳舞池。建筑完整的二層平面和依山而建的半一層樓地面很好地表達了圓廬的山地特色。
圖(2) 建筑“圓廬”剖面圖
圓形建筑指的是建筑形狀呈圓弧狀的建筑,在設計和建造上講求比例均衡,比較注重純形式美。古今中外,誕生了眾多圓形建筑,如羅馬斗獸場、天壇等都成為了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標志。圓形建筑在外觀風格上給人一種視覺上獨有的享受,圓是世界上公認的一種經(jīng)典的幾何圖形,非常完美。如下圖所示,建筑圓廬圓形的平面功能布局,洋氣時尚,其主要入口設在二層,各主要居室圍繞中央圓廳呈放射性平面,圓廳頂部設氣樓一圈,以解決采光和通風。
從環(huán)保節(jié)能的角度看,圓形和其他形狀比較起來是放熱最少的形狀,因此人們常用圓形來設計制作保溫杯,就圓廬的圓形建筑特征而言,它更能節(jié)省能源。建筑師用盡一切辦法來保證建筑的自然保溫隔熱效果,立面設計了雙層,可以防止強風侵襲、驕陽暴曬,平面布局共有二環(huán),內(nèi)環(huán)為一個整體的空間起居室,外環(huán)通過圓心分割為九個大小不等的空間,分別植入了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此外,圓形的建筑物也十分有利于減小自然風的阻力,從而減少了山地建筑高樓風的形成概率。
和圓形建筑圓廬相比,其周邊同地域的建筑主要是方形構造特色的單吊式吊腳樓,這是重慶地區(qū)最普遍的一種吊腳樓形式,被人們形容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同時單吊式吊腳樓也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它的特點是建筑正面正屋一邊的廂房依據(jù)山地伸出懸空,形成的懸挑空間用木柱支撐并裸露在外面,沒有像建筑圓廬那樣把懸挑空間用墻體封閉成舞池空間,這也便于整個建筑的通風和干燥。由于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多數(shù)單吊式吊腳樓順坡而建,建筑構造較為方正簡單、樸質(zhì),充滿依山而建地隨意性。和單吊式吊腳樓相比之下的建筑圓廬更具層次感,采用的是現(xiàn)代主義流派的設計思想,圓形的建筑平面功能布局整齊劃一,由于圓形建筑的地基會更加穩(wěn)固,這也很好的化解山地建筑地基不夠穩(wěn)固的問題。圓廬整體結構凸顯了圓形建筑表征,完美的將地域性和現(xiàn)代性相結合。
圖片來源:《楊廷寶建筑設計作品集》
楊廷寶先生曾說過:“在完整的建筑群中修建和擴建有時并不一定需要表現(xiàn)你設計的那個個體,而要著眼于群體協(xié)調(diào)?!眻A廬的屋頂設計就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在借鑒中國古代單體建筑屋頂式樣的八角攢尖的同時,也巧妙地結合了圓廬周邊的巴渝風格建筑裝飾細節(jié)。圓廬屋頂采用的圓形塔頂,由梁分隔成六份,形成特殊的傳統(tǒng)六角攢尖屋頂式樣房頂,房頂?shù)牧簽樵荆蕚阈畏植?,方木板槨,磚木扣頂,屋頂裝飾利用重慶本土的小青瓦形成合瓦風格屋面,合瓦的特點是底瓦和蓋瓦一反一正的排序鋪設。屋頂整體結構又參考了古典羅馬式的教堂結構,大圓形屋頂猶如教堂的穹頂,頂上開6扇窗,為二樓圓廳帶來充足的采光,同時又為中空的廊柱通風換氣。
劉敦楨先生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中描繪的八角攢尖單體建筑屋頂式樣是傳統(tǒng)建筑的標志性符號之一,此式樣的借鑒和結合地域性特色深化設計形成了圓廬獨有的六角攢尖屋頂式樣,這在陪都時期的建筑中也是較為少見的?!皥A廬”周邊的房子大多為懸山頂,懸山頂是兩坡頂?shù)囊环N,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也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等次僅次于廡殿頂和歇山頂,是我國一般建筑(如民居)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其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墻以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又稱挑山或出山。和硬山頂相比,懸山頂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頂有利于防風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懸山,北方則多硬山。而圓廬屋頂所呈現(xiàn)的獨有的六角攢尖屋頂式樣在當時、當?shù)貏e具一番韻味。
圓廬現(xiàn)在的狀況令人擔憂,除了大體外形沒有改變,外墻老舊變危,輔助用房私搭亂建又破壞了原始外觀,里面的功能裝飾全部破壞。這些不可復制的建筑遺產(chǎn)迫切地需要有序保護,作為在那個特定時期,承載著歷史厚重,又是同時期現(xiàn)代主義的極具特征的一件建筑作品,我們完全有理由保護它,筆者認為的它的改建工作可以借鑒梁思成先生的“修舊如舊”這一理念,這樣可以避免出發(fā)點的“舊”與落腳點的“新”反差太大。除此之外還應該根據(jù)現(xiàn)狀做一些調(diào)整,拆除違章亂建,恢復成以前私人的室內(nèi)空間,恢復使用功能,恢復外觀,使風格統(tǒng)一,讓它成為重慶陪都時期文化的一個代表性作品,讓圓廬重換新生,讓子孫后代享受文化豐厚的回贈。
圓廬的保護工作除了需要進行更深度的發(fā)現(xiàn)工作和保護性的修繕外,還需要對建筑本身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保護,讓它發(fā)揚獨有的價值,修繕完畢關上門,或者讓少量的游客參觀都不是最好的辦法,讓他成為極具民國風情的書吧、畫廊、或者民宿都能物盡其用,圓廬畢竟不是一個紀念碑,它曾經(jīng)是一個私人的官邸,也是一個私人的會所,曾經(jīng)的美好時光,圓廬依然可以重現(xiàn),曾經(jīng)美好的情調(diào),而圓廬依然可以提供,沒人欣賞的建筑或許只是堆慢慢風化的石頭,而有更多人的理解與喜歡,才是圓廬真正的歸宿。
建筑“圓廬”排在“重慶近代優(yōu)秀建筑保護名錄”的榜首,這樣的榜首之名,應該實至名歸,厚重的人文歷史沉淀和獨特的營造特色與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些都是陪都時期建筑圓廬的美學語言的表達。圓廬已老,時間和人為的破壞,讓它已經(jīng)失去了曾經(jīng)的那些美麗,但是,創(chuàng)造性保護工作的開展依然能讓曾經(jīng)的圓廬美麗依舊。當一盞燈,一杯茶,一本書,和遠處那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重新建構起這美麗的意境,對照那時間扭轉(zhuǎn)中曾經(jīng)的燈紅酒綠的私人舞會,掩卷而息,時光的流傳奇妙而美好。圓廬從而新生!
[1]盧濟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85頁.
[2]南京工學院建筑研究所.楊廷寶建筑設計作品集[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116頁。
[3] 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8月第六版。
[4] 李政輝.抗戰(zhàn)陪都重慶的建筑藝術研究[D].重慶大學藝術學院,2012年4月.
[5]馮維波.山地傳統(tǒng)民居保護與發(fā)展—基于景觀信息鏈視角[M].科技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
[6]廖昌吾越.“圓廬”里的風花雪月.孫科與二夫人的山城遺愛[J].《城市地理》,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