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霞
小學數(shù)學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文化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要內容的課程,擔負著素質教育的重任。學生要創(chuàng)新,必然要學會思維。新課標中指出,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一線的教師在課堂上越來越注重怎樣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茖W家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只要一個數(shù)學上或技能上的實驗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需要學生產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梢?,提出問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善待學生的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應對學生的提問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對于不善于提出問題的同學特別是那些學習基礎差,膽子又小的同學,一旦提出問題,即使是一個低級幼稚的問題也要先表揚他們提問的勇氣,再分析引向正確的方向。這樣有利于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心,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提出好問題的同學,應鼓勵其進一步探究,大膽創(chuàng)新,讓學生品嘗質疑的樂趣。
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要將自己變成冷面的法官,而應充當細心診斷的醫(yī)師,循循善誘的導師。課堂教學是學生嘗試學習的過程,允許學生嘗試錯誤(可稱之為“美麗”的錯誤),不能誤解為對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錯誤的容忍,而在于對錯誤的性質和程度進行甄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中的合理成份和發(fā)生錯誤的癥結。教師不要過分關注錯誤本身,應更多分析錯誤產生的過程。要善于鼓勵學生質疑和討論,引導學生在討論中走向結論,不要簡單地從結論走向結論。這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做到:學生會做的讓學生做,學生會講的讓學生講,即使做錯了,講錯了,可以讓學生自己互相糾正補充,教師可適當?shù)赝晟?,提升,類化,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才會記憶更深刻,掌握更牢固。但必須防止一種偏向,即不論什么問題,最后都由教師蓋棺定論,如果學生已經表達的很完善,可以讓學生小結,那可是學生的成就,對他們來說意義更大。
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為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設環(huán)境
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學生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能否得以表露和發(fā)展,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和氛圍。學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這正是問題意識的表現(xiàn)。活動課程教學活動應順應這一個規(guī)律,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之間要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焦慮感,讓他們充分披露靈性,發(fā)展個性。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啟發(fā)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fā)表獨立見解,鼓勵標新立異、異想天開,這是為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的重要一環(huán)。對學生要歡迎質疑,歡迎爭辯;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這實質上也是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問題意識具有一個積極而合理的評價,建立這樣一個積極合理的基本準則,不僅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還有利于問題意識的發(fā)展。
三、留下思考時空,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在教學中,老師經常會抱怨學生上課不愛舉手回答問題。分析主要原因,是老師本身就沒有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意識,常常是老師在備課時分析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考慮學生少、研究學法少,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在分析“老師沒有讓學生主動提問題的意識”這個問題時說得好,這不是一個方式問題,而是一種教育觀念問題,是學生觀的反映。優(yōu)秀學生的標準是什么?是唯唯諾諾、聽話、不亂說亂動,僅考試成績好嗎?不是,21世紀的教育觀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敢想敢問、勇于創(chuàng)新,也就是說,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的學生”。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重,課時緊張,造成了老師課上的滿堂灌,學生沒有時間和機會提出問題。有的老師也怕學生提出問題后一時答不上來,因此不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老師不停地講,學生不加思考地忙于記。久而久之,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意識就被完全淡化了,甚至銷聲匿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提出開放性問題的材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怎么想就怎么問,問錯了沒有關系,教師要表揚學生勇于質疑的勇氣,尤其對學困生,教師善于引導他們如何質疑,從而在釋疑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四、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每個人在兒童時代都具有質疑的態(tài)度,都愛問為什么,但是許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失去了這種質疑的良好心理品質。就其原因:一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尊心增強,再提問題就等于承認了自己對某件事不知道或不理解。因此招致人們懷疑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傷了自尊心。其實這是一個心理障礙,這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沒有一個人能夠全知全能,提問題的人非但不會顯得愚蠢,反而會展示自己的洞察力,而且證明其他人并不像他們自我感覺的那樣聰明。因此,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不要以為學生提的問題太簡單就怪罪學生沒有學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只要學生提出的問題恰當,甚至哪怕是錯誤的,教師應該給予指導、幫助。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及時給予解答,復雜的、困難的、暫時答不出的,教師要向學生說明,不能不懂裝懂,蒙騙學生。其二是家庭教育造成學生不愛提問、質疑。只有在教師正確引導、在家長多方鼓勵下學生才會克服心理障礙而愛問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