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紅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獲取知識過程的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建構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協(xié)作”和“會話”就是要建立合作學習小組,進行協(xié)商、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進行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是中等難度的、有真實情境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以及解決途徑和結論不唯一的問題.太易和太難的問題都不適合,太容易的問題無需討論,太難的問題,小組討論難以使個人在短時間內進行深入縝密的思考.真實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小組的興趣,有助于更多的成員參與評價和獲得成功感.因此,給出的學習任務是否恰當,是教師設計這項教學活動的一個關鍵.
例如,在進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的教學中,可以探究的問題很多.例如,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藥品(塊狀石灰石、石灰石粉末、碳酸鈉粉末的選擇)的探究,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的探究,對所制取的氣體的檢驗方法的探究等.到底把哪些問題作為提供給小組的合作學習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在其中做出選擇.考慮到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考慮到合作性學習的任務要求,最后我將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的探究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課題,要求同組學生設計出實驗裝置,從所提供的儀器中選出正確的儀器,合作實驗,制取出一瓶二氧化碳氣體.
學習任務明確了,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數(shù)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還取決于小組成員間合理地分工與合作.教師要在考慮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礎上,給出明確的角色分工,幫助學生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技巧.
小組的活動需要從外界得到即時的反饋,需要有人分擔困難和提供支持,需要有人分享快樂和給予贊賞與鼓勵.因此,教師在這方面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活動的進程和最終的結果.在小組深入開展合作與交流時,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為使小組學習富有成效,教師必須置身于學習小組中,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地指導與調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采用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tài)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不能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袖手旁觀.在指導學生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和應用時,教師更多的應是一個指導者.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總結發(fā)言,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建議.在化學課堂中,無論是在學生分組實驗還是設計裝置圖時,作為教師都應當努力融入學生的討論中,作為伙伴分享同學們的發(fā)現(xiàn),和同學們一起想辦法,為同學們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幫助,在互動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雙方都能感受到需要與被需要、分享與責任等很多積極和美好的情感體驗.
如何使一個學生在化學課堂中都能得到發(fā)展,這是教師在教學中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學生在情感智能的各個方面發(fā)展不均衡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一些在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方面表現(xiàn)出眾的學生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始終占有優(yōu)勢,相對他們就出現(xiàn)了課堂中的弱勢群體.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可以有多種,每個人都可能有某方面的強項,如果我們能讓教學活動設計盡可能涵蓋其中的多個方面,給每個學生以表現(xiàn)和發(fā)展強項的機會,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會成為一種揚長的教育,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樂趣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我的體會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給出一個相對大的問題,有助于他們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智能和團隊精神,使每個成員都獲得自信心和成功感.
目前,雖然在很多教學領域都在試探性地進行合作性學習,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合作性學習并不是萬能藥,教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在化學課堂中進行教學時也常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惑.但我認為,適時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對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在化學課堂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還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