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江原常氏家族與家學(xué)淵源探微

    2018-07-04 08:10:48李同恩

    李同恩

    (西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漢末魏晉時期,江原常氏在當(dāng)?shù)厥穷H具影響力的冠族,也是有名的文化世家。自東漢末年起,常氏家族多出俊才,累世有郡縣官員,惜史書所載不詳,唯有《三國志》及裴注、《華陽國志》、《晉書》等文獻(xiàn)保存了一些零星的材料。茲對常氏家族人物加以考索,厘定譜系,深入探求常璩的家學(xué)淵源以及對他的深刻影響。

    一、江原常氏家族

    江原常氏在東漢后期至?xí)x世可謂巨族,代不乏人,并世英挺?!度A陽國志·蜀志》記載:

    江原縣①郡西,渡大江,濱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稱江祠。安漢,上、下朱邑出好麻,黃潤細(xì)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東方,常氏為大姓。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上有天馬祠。[1]157

    《水經(jīng)注·江水》亦載:“文井水又東逕江原縣,縣濱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盵2]769常璩明言常氏為江原大姓,并且當(dāng)?shù)匾猿P諡榈堂???梢姰?dāng)時常氏家族在江原的勢力之大、影響之廣。

    明代張佳胤曾對江原常氏家族士女進(jìn)行過考定,考出士女共十九人?!豆沤褚菔贰繁尽度A陽國志》附有《江原常氏士女目錄》:

    便敬賓婦常元常,殷仲孫常靡常,趙侯夫人常紀(jì)常。右女三人。[3]

    張氏考定成績值得肯定。不過,他的考定尚未詳備,且有一定的臆斷成分。常敞、常美、?? ⒊I畹热舜_見載于《華陽國志》,然是否屬江原常氏,則未有明文可證,有待商榷。以下是筆者根據(jù)史書記載,對江原常氏人物作出的考定:

    (一)常播

    《三國志》卷四十五裴松之注引《益部耆舊雜記》曰:

    王嗣、常播、衛(wèi)繼三人,皆劉氏王蜀時人。

    常播事不見于其他史籍,唯有裴注存之。書中明確記載他是江原人,仕于蜀后主劉禪。身為縣主簿功曹的他為縣長朱游訟爭,甘受杖責(zé),終證朱游清白,使其免于刑戮,由是常播節(jié)烈之名傳揚(yáng)四方?;蚴浅h澄丛靡姟兑娌筷扰f雜記》,加之去蜀漢時日已遠(yuǎn),故《華陽國志》未錄常播事。

    (二)常少

    《后漢書》卷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載:

    帝乃與述書,陳言禍福,以明丹青之信。述省書嘆息,以示所親太常常少、光祿勛張隆,隆、少皆勸降,述曰:“廢興命也。豈有降天子哉!”左右莫敢復(fù)言。[5]542

    初,常少、張隆勸述降,不從,并以憂死。帝下詔追贈少為太常,隆為光祿勛,以禮改葬之。其忠節(jié)志義之士,并蒙旌顯。程烏、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于是西土咸悅,莫不歸心焉。[5]544

    常少為公孫述心腹,并曾力勸公孫氏歸降漢室,公孫氏不從,常少憂憤而死。以此言之,常少有忠于漢室之心,雖未能促成國家一統(tǒng),亦可謂忠節(jié)之士。其事亦見載于《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

    故主簿李(張)隆、常少數(shù)諫述歸帝稱藩。述不納。[1]331

    漢搜求隱逸,旌表忠義:以述臣常少、李隆忠諫,發(fā)憤病死,表更遷葬,贈以漢卿官。[1]337

    公孫述本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興平)人,王莽篡漢,公孫述為導(dǎo)江卒正(蜀郡太守),建武元年,公孫述稱帝于蜀。而“漢代地方人事都須服務(wù)于本地方,即所謂郡縣吏”[6]4。故公孫述所親信者常少很可能是蜀郡人,而《華陽國志》所列蜀郡諸縣唯江原縣冠族為常氏,《士女目錄》所列常氏人物無出江原縣者。以此論之,則常少應(yīng)是蜀郡江原人。《華陽國志》記其事,而《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目錄》并未予以收錄,當(dāng)是由于常少依附公孫述的緣故。

    (三)常頎(常房)

    《華陽國志·南中志》載:

    此常頎實即《三國志》卷三十三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之常房:

    上言“從事蜀郡常頎”行部,此言“益州從事常房”行部,所言均朱褒殺之以叛事,則為一人甚明。常頎(常房)為蜀郡人,時任益州從事,亦應(yīng)是江原人。裴松之《魏氏春秋》之說頗為懷疑,案語云:“以為房為褒所誣,執(zhí)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殺不辜以悅奸慝?斯殆妄矣?!盵4]894他痛斥孫盛所記諸葛亮誅殺常房(常頎)諸子、徙其四弟之事為妄議。從《南中志》所記來看,當(dāng)是實有此事??赡苁浅h骋舱J(rèn)為常頎(常房)以謀反被誅,故未收之入《士女目錄》。

    (四)?? ⒊C?/h3>

    《晉書》卷一百二十《李特載記》:

    《華陽國志·大同志》又載:

    (五)常深

    《晉書》卷一百二十《李特載記》:

    《華陽國志·大同志》亦錄有此事:

    尚又遣都護(hù)常深軍毗橋,為流、驤御。[1]464

    羅尚為晉朝廷任命之益州刺史,其都護(hù)常深亦當(dāng)是蜀郡人,或亦可推斷為蜀郡江原人。當(dāng)是羅尚殘暴無德行,而常深又作為尚之爪牙,故常璩亦未收之入《士女目錄》。

    (六)常倉弘

    《華陽國志·大同志》載:

    建興元年春,……西夷司馬巴郡常歆,都安令蜀郡常倉弘等共推汶山太守涪陵蘭維為西夷校尉。[1]476

    顧廣圻校稿云:“當(dāng)衍常。”顧觀光腳本逕作“倉宏”,云:“倉上原衍常字,依廖校刪?!比文藦?qiáng)認(rèn)為,“蜀郡多常姓,罕見倉姓,雙名亦晉所有”[1]476。任氏所言有理,常姓之中常長生即是雙名,名長生,字彭祖,并且行文中特意強(qiáng)調(diào)了常歆與常倉弘的郡籍,以示區(qū)別。以此論之,常倉弘也很可能出自江原常氏家族。

    此外,《大同志》又記戶曹掾常敞事,常敞可能也是出自江原常氏。

    以上諸人,常播屬江原常氏確定無疑,常少、常頎(常房)、???、常美、常深、常倉弘、常敞等人皆可能出自江原常氏,限于史料不足,筆者只能作此推斷。另外,江原常氏士女確載于史者尚有十九人。茲一并列上,以資考定:

    常翊,字孟元。侍御史。據(jù)任乃強(qiáng)先生考定,常翊應(yīng)是獻(xiàn)帝以前人。[1]675(《華陽國志·士女目錄》,據(jù)任乃強(qiáng)先生考定,常翊應(yīng)是獻(xiàn)帝以前人。[1]675)

    常良,廣都令。(《華陽國志·士女目錄》)

    常仲山。(同上)

    常忌,字茂通。蜀謁者、黃門侍郎。(《華陽國志·大同志》《華陽國志·益梁寧三州三國以來人士目錄》《三國志·霍峻傳》裴注引《襄陽記》)

    常高,廣令。(同上)

    常閎,漢中、廣漢太守。(同上)

    常竺,字代文。南廣太守,侍中。(《華陽國志·后賢志·常騫傳》)

    常偉,字公然,閬中令。(同上)

    常騫,字季慎。萍鄉(xiāng)令、國王侍郎、郎中令,封關(guān)內(nèi)侯,魏郡太守,加材官將軍,新都內(nèi)史,湘東太守。(同上)

    常廓,字敬業(yè)。(《華陽國志·后賢志·常寬傳》)

    常寬,字泰恭。侍御史、繁令、武平太守。(同上)

    常長生,字彭祖。(同上)

    常璩,字道將。成漢散騎常侍,又稱“蜀史”。(《三國志》裴注引《孫盛《異同記》,《十六國春秋·蜀錄四》,《晉書·李勢載記》)

    常元常,廣都令常良女也。(《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蜀郡士女》《華陽國志·士女目錄》)

    常靡常,常仲山女也。(同上)

    常紀(jì)常,常常侍(常洽)女。(同上)

    綜上所述,今考定江原常氏士女共二十人,其中士十七人,與張佳胤考定者頗有出入;女三人,與張氏所考者同。常員、常高、常播、常閎、常廓等五人確載于史,故入之;???、常美、常深、常敞等四人,只能推定為江原常氏人物,故出之,他們與常少、常頎(常房)、常倉弘等人均可能出自江原常氏,惜史無明文可證,茲一并存疑。

    二、常氏家學(xué)淵源

    (一)常氏家學(xué)與常璩的“大一統(tǒng)”思想

    張佳胤在《江原常氏士女目錄·跋語》中說:

    江原常氏代有明德,故大姓也……又見道將承源家學(xué),修辭有經(jīng),斯龍門世業(yè),良史稱材。[3]

    (二)常寬對常璩的影響

    在常氏家族中,常寬的學(xué)識最為廣博,著述最為豐富,也最受常璩推崇?!兑媪簩幦萑龂詠砣耸磕夸洝分校挼钠奉}為“述作”,常璩所給的評價可謂極高。無論是治學(xué)、為政,還是德行、處事,常璩都深受其族祖常寬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著述內(nèi)容看,常寬精研史書,博涉《史》《漢》,強(qiáng)識多聞,“鳩合經(jīng)籍,研精著述”[1]659,他是常氏家族為數(shù)不多的留有著述的先賢。他撰有《蜀后志》及《后賢傳》,續(xù)陳壽《耆舊》,作《梁益篇》。其中《蜀后志》,又稱《蜀志》?!端鍟そ?jīng)籍志》記載:“《蜀志》一卷,東京武平太守常寬著?!盵8]983該書與《山海經(jīng)》、揚(yáng)雄《蜀王本記》、譙周《三巴記》同列在地理書。常璩《華陽國志》前四卷可能受《蜀后志》影響較大,對其內(nèi)容也當(dāng)多所采掇?!逗筚t傳》當(dāng)為史傳體人物傳記,連同列傳體之《梁益篇》,對于《華陽國志》之《先賢士女》《后賢志》《士女目錄》等篇目有直接的影響。常璩謂其“但言三蜀,巴漢未列”,他是在常寬著述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了刪削和補(bǔ)充。

    其次,從著述理念來看,由常寬至常璩,可謂一脈相承。常璩謂書契有五善:“達(dá)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勛,而后旌賢能?!盵1]723此說雖承襲自荀悅,但常寬則在常氏家族內(nèi)樹立了著述典范。常寬以其時“華夏顛墜,典籍多缺”,乃“操簡援翰,拾其遺闕”[1]621。他意在補(bǔ)史以通古今,具有強(qiáng)烈的史家意識,這對常璩撰述《華陽國志》有著重要的影響?!缎蛑尽酚性疲骸班岛跞荩鼮榛囊?!桑梓之域,曠為長野,反側(cè)惟之,心若焚灼。懼益遐棄,城陴靡聞?!盵1]723可見,常璩意在補(bǔ)史之闕,“書其大同”。孫盛《異同記》稱常璩為“蜀史”,一方面是因為常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任成漢史官,另一方面是因為常璩始終秉持儒家理想,堅持史家理性精神。他自稱效法陳壽《三國志》的寫作體例,目的在于“防狂狡,杜奸萌,以崇《春秋》貶絕之道”[1]730,意在運(yùn)用春秋筆法,寓以褒貶之意。

    第三,從思想來看,常璩“旌昭仁賢”的思想顯然是承自族祖常寬,書中明言常寬“務(wù)在舉善”,據(jù)此可知,《后賢傳》及《梁益篇》中流露出強(qiáng)烈的“旌昭仁賢”的思想傾向,旌揚(yáng)一方耆舊先賢,昭彰三蜀志士仁人。常璩逐其流而揚(yáng)其波,《華陽國志》中對三州人物俊彥多有標(biāo)榜,靡不畢具。其在《序志》中綜述其撰著宗旨時稱“憲章成敗,旌昭仁賢”[1]733,家學(xué)源流,不言自明。

    此外,常璩明顯受到讖緯思想的影響,這在《華陽國志》中有明確體現(xiàn)。常氏家族先賢尚古文經(jīng)學(xué),大都比較務(wù)實,就史書所載常氏士人的事跡而言,絕少涉及讖緯思想,唯獨常寬沉迷于《易經(jīng)》的研究。據(jù)此而言,常寬的著作中極有可能涉及讖緯之事,而這種思想不可避免地滲透到常璩的思想中。但是,單就讖緯思想而言,常璩絕非僅僅承源家學(xué),而是與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氣和學(xué)術(shù)風(fēng)尚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華陽國志》對西南地區(qū)民風(fēng)民俗與士人學(xué)術(shù)著作的記載可見一斑。

    注釋:

    ①江原縣,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境內(nèi)。

    ②《隋書·經(jīng)籍志·霸史》:“《漢之書》十卷,常璩撰。”又《古今正史·十六國春秋篇》:“蜀初號曰成,后改稱漢。李勢散騎(常侍)常璩撰《漢書》十卷,后入晉秘閣,改為《蜀李書》?!笨芍h乘稘h之書》,又稱《漢書》,專記氐李成漢政權(quán)事。入晉江左后始改稱《蜀李書》。

    參考文獻(xiàn):

    [1]常璩,任乃強(qiáng).華陽國志校補(bǔ)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酈道元,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陳壽,裴松之.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范曄,李賢,等.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黃本驥.歷代職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赣州市| 微山县| 天水市| 汶上县| 平利县| 改则县| 鄂托克旗| 麻城市| 沁水县| 建昌县| 盐边县| 东源县| 塔河县| 商丘市| 开鲁县| 大方县| 东兰县| 吉木乃县| 梁山县| 固原市| 裕民县| 泰顺县| 长子县| 社会| 德安县| 和政县| 独山县| 英吉沙县| 顺昌县| 静宁县| 沙湾县| 兴安县| 平乐县| 谷城县| 永昌县| 轮台县| 红原县| 大新县| 星子县| 连江县| 阳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