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是神經科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臨床患病率逐年上升[1]。臨床治療該病首選藥物治療,盡管能改善臨床療效,但在改善患者遵醫(yī)行為及社會功能等方面所起到的效果并不是很明顯,就需要配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因此,對精神分裂癥臨床上應提升重視程度,積極護理[2]。此次將本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接收的男性精神分裂癥分成兩組,分別予以常規(guī)護理、個性化護理,現(xiàn)將兩組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研究納入的對象共40例,均為患精神分裂癥于2015年5月—2016年6月間在我院治療的患者,均為男性患者,以隨機法分組:對照組20例,年齡25~75歲,平均(59.60±2.68)歲;實驗組20例,年齡27~75歲,平均(60.50±2.48)歲。兩組入選患者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展開比較。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予以個性化護理:(1)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多和患者溝通,以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訴求,同時把相關的治療方法、護理方法、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使其充分信任護理人員,從而構建一份良好的護患關系,積極配合醫(yī)生、護理人員完成各個階段的治療、護理工作。
(2)健康教育護理:護理后,護理人員需依據患者及其家屬的受教育程度,對其制定一個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比如,在患者入院時、治療期、恢復期等予以個性化的健康宣教,并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到整個護理計劃中,以便為患者提供最佳護理服務。
(3)基礎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家屬、朋友多到醫(yī)院探望患者,多與其交流,同時把患者在病區(qū)中的各種表現(xiàn)用視頻錄制,經微信平臺將其發(fā)送給患者的家屬,也可以多鼓勵患者家屬將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開心事錄制成簡短的視頻,經微信平臺將其發(fā)送給患者,從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1)遵醫(yī)行為:護理前后,對兩組遵醫(yī)行為展開問卷調查,具體涉及:患者的自知力,對疾病認識程度,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等[3]。
(2)社會功能評分:護理前后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4]對兩組社會功能展開評分,主要涉及日常生活能力、交往情況、社會性活動技能等,總分40分,得分越高,提升社會功能越良好。
選SPSS20.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實驗組遵醫(yī)10例(50.0%),對照組9例(45.0%)(χ2=0.174,P>0.05);護理后,均提高,實驗組19例(95.0%),對照組14例(70.0%),實驗組遵醫(yī)行為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χ2=4.753,P<0.05)。
護理前,兩組社會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社會功能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社會功能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社會功能評分比較(±s)
實驗組(n=20) 對照組(n=20)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 18.65±2.50 37.11±0.52 17.61±2.50 31.10±0.05交往情況 18.54±3.15 39.50±0.32 18.65±2.69 30.65±1.20社會性活動技能 17.28±2.25 39.10±0.65 16.68±1.50 29.16±1.55社會功能指標
李紅梅[5]指出,精神分裂癥是臨床非常常見的疾病之一,患病后病情較復雜,且臨床尚不明確具體病因,隨病情發(fā)展該病越來越嚴重,若未得到及時、安全的治療及護理,則對患者的遵醫(yī)行為及社會功能均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需提高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的重視力度,在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需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以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提升其生活質量,從而促進患者及早恢復健康[6-8]。
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社會功能評分、遵醫(yī)行為,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個性化護理工作開展期間,主要從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護理、基礎護理等方面展開,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者及早恢復健康,護理方法更加全面、細致,不僅注重對患者的具體精神癥狀改善情況的護理,還關注社會功能改善情況,從而予以優(yōu)質、高效的護理服務[9]。比如,通過對患者展開健康教育護理,可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方案,使患者積極配合完成各個階段的護理工作;經予以心理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焦慮、恐懼、緊張等心理狀態(tài),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從而促進其及早恢復健康[10-12]。
綜上所述,對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積極進行個性化護理,通過改善精神狀態(tài),從而達到提升遵醫(yī)行為的效果,同時也能較好的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
[1]王海英. 集束護理對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J]. 當代護士(中旬刊),2017(10):77-78.
[2]李婕. 預見性護理對有暴力行為的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5,22(14):76-77.
[3]孫倩倩,陳敏. 探討維持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吸煙行為原因及其護理措施[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11(6):54-55.
[4]張蓉,鮑麗萍,陶紅梅,等. 人性化護理對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 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11):81-83.
[5]李紅梅. 激勵模式護理干預對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20(6):64-66.
[6]王萌,惠鈞光. 分析維持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吸煙行為的原因及其護理對策 [J]. 健康前沿,2017,26(1):13.
[7]彭燕萍,何汝冰,陳立勇,等. 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男性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3):140-141.
[8]王曉珺,王曉紅,張立新,等. 探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的價值[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2):141.
[9]李秀美,鄒遠珍,溫秀紅. 人性化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孤獨心理影響的觀察 [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28(12):136-137.
[10]李奇,熊魏. 院外延續(xù)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27):211.
[11]黃彩明,王勇健. 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性行為、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2):156-157.
[12]倪明慧. 淺析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疏導及精神護理措施[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13):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