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惠敏
新生兒溶血癥是指母嬰血型不合產(chǎn)生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 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胎兒水腫、黃疸、貧血以及肝脾腫大等, 嚴重者可能產(chǎn)生膽紅素腦病, 隨著病情不斷發(fā)展, 造成呼吸衰竭、肺出血甚至死亡, 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上常采取藥物進行治療, 其中丙種球蛋白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取得過一定治療價值, 但不同劑量可能產(chǎn)生不同效果, 因此如何選擇療效確切的治療方式在保障患兒生存質(zhì)量中具有重要意義[2]。本院對此展開研究, 選擇2015年5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在新生兒溶血癥治療中的臨床價值, 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 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5例。研究組男25例, 女20例;日齡1~6 d, 平均日齡(3.4±1.1)d。對照組男23例, 女22例;日齡1~7 d, 平均日齡(3.7±1.2)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所有患兒均采取常規(guī)治療, 包括酶誘導劑、光照治療等。研究組采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S10970032, 規(guī)格:2.5 g)治療, 按照1.0 g/kg劑量進行靜脈滴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 按照0.5 g/kg劑量進行靜脈滴注。兩組患兒均為一次性治療。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黃疸出現(xiàn)及消失時間, 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總膽紅素、血紅蛋白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黃疸出現(xiàn)及消失時間比較兩組患兒黃疸出現(xiàn)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研究組黃疸消失時間(4.2±1.3)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6.0±1.5)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黃疸出現(xiàn)及消失時間比較(±s, d)
表1 兩組患兒黃疸出現(xiàn)及消失時間比較(±s, d)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黃疸出現(xiàn)時間 黃疸消失時間研究組 45 1.2±0.3 4.2±1.3a對照組 45 1.3±0.4 6.0±1.5 t 1.342 6.083 P>0.05 <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總膽紅素及血紅蛋白水平比較治療前, 兩組患兒總膽紅素及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總膽紅素水平(178.4±6.3)μmol/L低于對照組的(213.5±7.5)μmol/L, 血紅蛋白水平(122.6±4.7)g/L高于對照組的(107.9±4.5)g/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總膽紅素及血紅蛋白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總膽紅素及血紅蛋白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總膽紅素(μm o l/L) 血紅蛋白(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5 265.7±8.4 178.4±6.3a 140.7±5.3 122.6±4.7a對照組 45 264.2±8.2 213.5±7.5 142.5±5.4 107.9±4.5 t 0.857 24.039 1.596 15.155 P>0.05 <0.05 >0.05 <0.05
新生兒溶血癥屬于臨床上常見的兒科疾病, 主要是指母嬰血型不合。母親機體內(nèi)出現(xiàn)與胎兒血型抗原不匹配的血型抗體, 這種抗體利用胎盤進入胎兒機體內(nèi), 從而造成同族免疫性溶血。新生兒溶血的首發(fā)癥狀為黃疸, 均在出生后24 h內(nèi)出現(xiàn)皮膚染黃現(xiàn)象, 并迅速加重, 同時可能伴有全身水腫、肌膚瘀斑、胸腔積液、心力衰竭、腹水以及呼吸窘迫等, 嚴重者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3,4]。若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可改善相關癥狀, 提高生存質(zhì)量, 為患兒正常生長發(fā)育提供保障。
丙種球蛋白屬于人血液制品, 來源于人血, 包含廣譜抗細菌、抗病毒以及其他病原體的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 將其注入患兒機體后, 可快速提高其血液中IgG水平, 增強自身抗感染能力以及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5]。本文研究結(jié)果中顯示,治療前兩組總膽紅素、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總膽紅素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說明研究組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患兒總膽紅素、血紅蛋白水平, 快速控制病情, 為預后提供保障。丙種球蛋白能夠與紅細胞結(jié)合, 造成脫敏反應, 可有效防止疾病發(fā)展, 避免巨噬細胞對致敏紅細胞進行吞噬, 有效降低患兒機體內(nèi)紅細胞水平, 從而減少血紅蛋白水平, 同時避免已致敏的紅細胞發(fā)生裂解反應, 直接降低總膽紅素水平[6-10]。本文結(jié)果顯示, 兩組黃疸出現(xiàn)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研究組黃疸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說明研究組可有效縮短患兒黃疸恢復時間, 降低對患兒傷害, 提高生存質(zhì)量, 為其正常生長發(fā)育提供保障。相比小劑量治療, 早期采取大劑量治療效果更好, 進一步提高臨床效果, 促進病情快速恢復, 縮短治療時間, 并不會對患兒產(chǎn)生較大影響, 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 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在新生兒溶血癥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穩(wěn)定總膽紅素、血紅蛋白水平, 促進黃疸癥狀快速消退, 提高生存質(zhì)量。
[1]吳雅娟, 李翠霞, 何志萍, 等.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ABO溶血效果及對神經(jīng)行為的影響.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5, 24(11):1216-1217.
[2]何涓.丙種球蛋白的治療時機對新生兒ABO溶血治療效果的影響.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16):3300-3301.
[3]彭峰, 孫智勇.大劑量一次性應用人血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臨床療效觀察.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3):481-482.
[4]高繼生.IVIG 早期靜滴治療新生兒溶血的療效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6, 13(6):44-47.
[5]胡小華, 傅建平.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早期應用治療新生兒溶血癥23例.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7, 14(12):36-37, 40.
[6]王洪俊.靜脈輸注的免疫丙種球蛋白(IVIG)不同給藥方式 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的臨床療效比較.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 5(6):35.
[7]辛玥, 王靜, 穆青.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早期應用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臨床研究.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2, 31(3):346-348.
[8]肖麗莎.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早期應用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臨床效果觀察.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11):346-348.
[9]李志博.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早期應用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臨床效果.中國校醫(yī), 2017, 31(4):309-310.
[10]劉欣, 黃密嘉, 袁道, 等.早期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臨床觀察.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3, 25(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