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清 梁芬
人體的血液中含有多種成分, 每種成分都具有特定功能,必不可少, 例如血小板, 經(jīng)常應用在骨髓抑制、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功能異常性疾病的治療中[1], 醫(yī)院中的血小板主要來源于獻血者身上, 重復多次機采血小板可能會對獻血者自身的血小板功能產生影響[2], 引發(fā)疾病, 本文為了深入探究多次機采血小板是否會影響血小板功能, 使獻血者獻血更加放心, 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日~8月1日在本站獻血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jù)機獻血次數(shù)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首次機采血小板, 觀察組多次機采血小板。觀察組男19例, 女11例;年齡22~53歲, 平均年齡(35.56±8.10)歲。對照組男18例, 女12例;年齡23~52歲,平均年齡(35.28±8.2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用到的儀器包括:貝克曼血凝分析儀、德國羅氏Reflotromplus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深圳邁瑞B(yǎng)C 3000 plus血細胞計數(shù)儀、美國Haemos cope公司分析儀及其配套軟件等。利用血細胞分離機、MCS采集單臂穿刺外周血小板>2.5×1011/L(250 ml左右), 采集時血流速度需控制在80 m l/min, 全血∶血液=11∶1, 之后加入枸櫞酸鈉進行抗凝處理, 以1600 r/min速度離心5 min, 分離出上層清液, 保存在冰箱中。血栓彈力圖檢測方法:在Rapid血栓彈力圖試劑瓶中加入蒸餾水20 μl, 混合均勻, 結合說明書將血栓彈力圖分析儀放入測定杯內, 再將枸櫞酸鈉340 μl加入其中, 測量血栓彈力圖各項指標。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獻血者采血前后的血栓彈力圖指標和血常規(guī)指標, 血栓彈力圖指標包括血凝塊形成時間、凝血反應時間、血凝塊達到某一強度的最大振幅、血凝塊達到某一強度的速率;血常規(guī)指標包括血漿纖維蛋白原、血漿總蛋白、血細胞壓積、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分布寬度以及血小板計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栓彈力圖各指標比較 采血前, 觀察組與對照組血栓彈力圖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血后, 觀察組血凝塊形成時間、血凝塊達到某一強度的最大振幅、血凝塊達到某一強度的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屬于正常范圍內。見表1。
2.2 兩組血常規(guī)各指標比較 采血前, 觀察組與對照組血常規(guī)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血后,觀察組平均血小板體積(12.64±0.84)f l、血小板分布寬度(12.43±2.25)f l以及血小板計數(shù)(159.57±40.64)×109/L與對照組的 (11.21±0.70)f l、(11.20±2.21)f l、(210.26±42.64)×109/L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屬于正常范圍內。見表2。
表1 兩組血栓彈力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血栓彈力圖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血凝塊形成時間(min) 凝血反應時間(min) 血凝塊達到某一強度的最大振幅(m m)血凝塊達到某一強度的速率(d e g)觀察組 30 采血前 1.61±0.30 0.80±0.08 60.23±3.54 69.59±2.24采血后 2.03±0.58a 0.81±0.07 61.59±4.21a 63.95±4.26a對照組 30 采血前 1.62±0.29 0.80±0.09 60.31±3.52 69.48±2.31采血后 2.41±0.48 0.81±0.06 57.48±4.34 66.58±4.52
表2 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名 例數(shù) 時間 血漿纖維蛋白原(g/L)血漿總蛋白(g/L)血細胞壓積 平均血小板體積(f l)血小板分布寬度(f l)血小板計數(shù)(×109/L)觀察組 30 采血前 2.84±0.45 76.26±6.34 0.45±0.07 11.23±0.74 11.18±1.54 211.56±55.34采血后 2.25±0.41 75.58±6.61 0.45±0.08 12.64±0.84a 12.43±2.25a 159.57±40.64a對照組 30 采血前 2.85±0.44 76.31±6.23 0.45±0.08 11.22±0.72 11.19±1.53 211.41±55.05采血后 2.27±0.40 75.49±6.58 0.45±0.07 11.21±0.70 11.20±2.21 210.26±42.64
“機采”是目前血小板的主要采集方式, 能夠延長血小板保存時間, 提高血小板的純度和濃度, 減輕輸血者的不良反應[3,4], 提高輸血質量。通常情況, 人體血小板的生成、破壞系統(tǒng)處于動態(tài)平衡, 在外周血中, 老化的、成熟的、年輕的血小板同時存在[5-7], 比例穩(wěn)定, 血常規(guī)檢測值能夠反映凝血過程, 判斷血小板功能。
多數(shù)人都有定期獻血的習慣, 但是對獻血安全性存在顧慮, 部分研究顯示[8,9], 多次機采血小板會降低血小板計數(shù), 但是其降低后的數(shù)值仍處于正常區(qū)間內。正常情況下, 血液中的血漿纖維蛋白原、血漿總蛋白、血細胞壓積、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分布寬度以及血小板計數(shù)的正常區(qū)間是 2~4 g/L、60~80 g/L、≥0.36、9~13 fl、9~17 fl、≥150×109/L[10-12], 本次觀察組獻血者采血后的平均血小板體積(12.64±0.84)fl、血小板分布寬度(12.43±2.25)fl、血小板計數(shù)(159.57±40.64)×109/L以及血凝塊形成時間(2.03±0.58)min、血凝塊達到某一強度的最大振幅(61.59±4.21)mm、血凝塊達到某一強度的速率(63.95±4.26)deg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是上述數(shù)值都處于對應的正常區(qū)間內, 說明多次機采即使會影響血常規(guī)指標, 但對血小板功能基本無影響。究其原因在于, 多次機采血小板會影響骨髓造血功能, 增多血小板邊緣池釋放量, 增加血小板分布寬度、體積, 減少血小板數(shù)目。
綜上所述, 多次機采血小板可能會導致部分血常規(guī)指標數(shù)據(jù)發(fā)生波動, 但還在正常范圍內, 獻血者的身體健康不受影響, 但為了讓多次機采血小板的獻血者更加安心, 可定期檢查其血小板功能。
[1]顧亞軍, 鞠曉青.機采血小板對無償獻血者血細胞、血清FIB、D-二聚體和血小板功能的影響.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6,13(21):3089-3091.
[2]嚴蔡紅.多次獻機采血小板對獻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響分析.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7, 8(26):130-131.
[3]羅宏山, 任俊.機采血小板與冷沉淀單獨及其聯(lián)合輸注對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血栓與止血學, 2016, 22(3):321-323.
[4]趙欣欣, 蔣奔, 寧一明, 等.多次機采血小板對獻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響.臨床輸血與檢驗, 2015, 17(1):23-25.
[5]徐煥銘, 趙冬陽, 郝一文, 等.保存期內機采血小板的生理活性及功能的分析.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5, 23(3):856-860.
[6]朱莉麗.多次機采血小板對獻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響分析.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6, 25(4):738-739.
[7]王敬波, 胡旭梅, 王偉, 等.機采血小板聯(lián)合冷沉淀輸注對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浙江臨床醫(yī)學, 2015(6):870-871.
[8]郭建生, 麥偉珍, 莫心南, 等.預約式機采血小板采集模式的方法與探討.現(xiàn)代醫(yī)院, 2017, 17(1):139-140.
[9]劉建華, 胡詠梅, 胡亞男.機采血小板治療嚴重血小板減少的療效觀察.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06, 16(17):2698-2699.
[10]趙丙全, 劉名霞, 焦安秀, 等.去白細胞機采血小板膜表面CD62P及血栓彈力圖變化分析.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 2015,38(2):103-106.
[11]陳樂丹, 陳李, 鄭盈盈, 等.機采血小板互助獻血者血液安全風險分析.中國輸血雜志, 2017, 30(1):80-82.
[12]蘇俊.機采血小板對無償獻血者血常規(guī)指標的影響.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 2015(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