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莉
摘 要: 顧文彬繼承其父顧大瀾收藏書畫的愛好,與子顧承開創(chuàng)了顧氏家族書畫收藏、古籍收藏、耕讀傳家之文化傳承脈絡。顧文彬、顧承父子構筑過云樓和怡園,以一樓一園為平臺,與書畫藏家、名士碩儒書畫賞鑒交往、詩文切磋唱和,使得過云樓書畫收藏“甲江南”,怡園社交活動盛況一時,并逐漸形成了晚清吳地藝文社交群體真率會,導引當時藝文社交之風。
關鍵詞: 顧文彬 書畫鑒藏 藝文社交 真率會 詩文創(chuàng)作
過云樓第一代主人顧文彬(1811—1889),字蔚如,晚號艮盦老人。著有《過云樓詩》《眉綠樓詩》《眉綠樓詞》《過云樓書畫錄》《跨鳳吹笙讀譜》《百衲琴言》《過云樓書畫記》《過云樓集帖》《宧游鴻雪》《過云樓日記》等。顧文彬繼承其父顧大瀾收藏書畫的愛好,與子顧承開創(chuàng)了顧氏家族書畫收藏、古籍收藏、耕讀傳家之文化傳承脈絡。顧文彬、顧承父子構筑過云樓和怡園,以一樓一園為平臺,與書畫藏家、名士碩儒書畫賞鑒交往、詩文切磋唱和,使得過云樓書畫收藏“甲江南”,怡園社交活動盛況一時,并逐漸形成晚清吳地藝文社交群體真率會,導引當時文化社交之風。以顧文彬為代表的顧氏家族由官宦重臣為主的社交圈向書畫名家等文化社交圈的演變可一窺其家族傳承的文化風氣和“孫輩于舉業(yè)之暇,講究書畫乃切要之圖,萬勿蹉跎過去也”之家傳祖訓。
一、顧文彬的仕宦交際有益其書畫收藏
顧文彬先后為官24年,歷任北京、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廣泛的官宦游歷生涯為其書畫鑒賞和收藏提供了便利,積聚了豐富的藏品資源。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官刑部主事,升員外郎。咸豐四年(1854)任福建司郎中,咸豐五年(1855)任湖北漢陽知府,咸豐七年(1857)轉任武昌鹽法道,后任湖廣總督官文的幕府。咸豐十年(1860)丁憂去職,避居滬上租界。居滬期間,顧文彬奉命操辦團練,與馮桂芬、吳云和地方士紳代表潘曾瑋等力倡組織“中外會防局”。同治四年(1865)主管蘇州正誼書院,與馮桂芬、潘曾瑋分辦三善堂事。同治六年(1867)奉旨加布政使銜。同治九年(1870)補浙江寧紹臺道。光緒元年(1875)辭官回鄉(xiāng)。其收藏活動在蘇州和浙江兩地最頻繁,且藏品精良。
同治初年,顧文彬避居上海時期收藏不多,原蘇州劉蓉峰家藏《趙文敏墨竹軸》“得之春申江上”,原“海上巨室”所藏的《董香光書畫袖珍冊》“亟以重直購歸”。自同治九年赴京候補期間至光緒元年卸任浙江之職的五年內(nèi),其收藏的數(shù)量激增,一方面與庚申之變后的私家收藏重心南移有關,另一方面離不開其社交圈的廣泛,這在其《過云樓日記》中記載翔實。僅同治九年三月至五月期間,“歲次庚午三月十一日,往晤金保三,見沈石田《花石立鶴》軸、陳白陽《芙蓉墨石》軸、趙松雪青綠山水軸、吳小仙《漁樂圖》卷、倪文貞字卷《律師六首贈范賢公》者,顧湘舟舊藏;另有花卉卷,乃贗品新配者。晤徐順之,見董、張兩文敏字冊,甚精,戴醇士山水卷,贈余家刻八種?!盵1]“四月十二日,巳刻,訪心泉和尚,見其藏書畫各件。一夏珪紙本山水卷,有俞紫芝、黃大癡、柯丹邱、文衡山跋;一惲香山紙本水墨山水冊;一惲香山青綠山水冊;一王西廬山水冊,先畫七頁,后補三頁,有王員照跋;一惲南田山水冊,詒晉齋藏本;一惲南田花鳥冊;一惲南田扇面畫;一黃癭瓢畫冊;一蔣南沙絹本花卉冊。皆真跡,其中一南田山水冊為最佳。有陶九成絹本山水冊,乃偽跡,蓋舊畫添款者?!盵2]“(五月)廿五日,往晤心泉和尚,見其所藏王振鵬《競渡圖》卷,絹本;石谷水墨山水卷,紙本,似未竟之稿,有自題數(shù)行;新羅鳥獸花卉冊十四頁。在松竹齋攜歸丁云鵬臨郭河陽細筆水墨山水卷,有范允臨跋。(此處有眉批:丁云鵬卷未買,畢竟可惜,否則恰好與宋石門《白岳圖》成對,皆另開生面,有奇趣也。后在德寶齋見王小厓之子質(zhì)丁云鵬水墨山水冊,用筆極工細靜穆,全仿宋元,有觀止之嘆。)至德寶齋,還其傅壽毛字卷,以六金買其文休承絹本水墨山水軸,又以八金買印譜百種?!盵3]據(jù)《過云樓日記》所載,顧文彬在浙東任上與同僚秦緗業(yè)、嗣敬叔等交往密切,通過秦緗業(yè)收得《唐子畏風木圖卷》,“癸酉秋監(jiān)試杭州,張氏裔孫忽持索售,……亟屬其戚秦澹如觀察為余和會,以重直得之”[4]。秦緗業(yè)所藏的《王麓臺仿宋元山水十幅冊》“未幾由澹如歸余”。顧文彬亦收得嗣敬叔所藏《錢叔寶求志園圖卷》《王叔明怡親堂圖卷》,“余官浙時,從撫部嗣君敬叔同年得之”[5]。顧文彬在任上時還與浙江本土的收藏家多有交集,從韓泰華處收得《王孟端山水卷》,從陳良齋處收得《顧文敏小楷書黃庭經(jīng)卷》《祝枝山九愍詩卷》,從徐用儀處收《趙仲穆行書洛神賦冊》等。
二、顧文彬與蘇州本土收藏家亦密切交往
顧文彬與蘇州本地的藏家交往甚多,如吳云、俞樾、李鴻裔、沈秉成等。顧文彬與吳云不僅有書畫古籍鑒藏的共同嗜好,還是密切的姻親關系,吳云贈《朱文公周易系辭本義手稿卷》為顧承壽。吳云擅長金石碑帖的鑒藏,文彬“往往得是帖,以示老友吳平齋姻家”,二人曾共同賞鑒《俞紫芝臨定武褉帖并詩卷》《米題唐模蘭亭卷》等,甚至藏品互換。如《傅青主書畫卷》“于平齋兩罍軒中見之,炙色形面。平齋靳曰:‘是希代珍,須以君家宋拓大字《麻姑碑》易??制浠?,亟如所請”。顧承“以漢銅官私印四十鈕易”吳云所藏之《魏文靖文向帖卷》。顧文彬還與曲園主人俞樾、蘇鄰主人李鴻裔、耦園主人沈秉成、潘曾瑋等名儒鑒藏往來,光緒四年所得《王麓臺湖湘山水圖卷》,延請“歸安沈仲復觀察夫婦題詠”,所藏《王石谷水竹幽居圖卷》“往以夸示老友潘季玉”,潘氏“亦出示所藏石谷仿天游、云西二段相抗”。文彬與蘇州本土的藏家程心伯、徐頌閣、沈楫甫、汪佑生等多有交往,從程心伯處收得《歐香館寫生冊》《蘇文忠與謝民師札卷》;從徐頌閣處藏得《東林五君子書札冊》《李龍眠醉休圖卷》,從沈楫甫處收得《楊龍友王煙客惲道生張爾唯四家山水合卷》《仇十洲摹冷起敬蓬萊仙奕圖卷》《仇十洲瑤臺清舞圖卷》等。顧文彬、顧承父子共同集聚藏品,擇其精品撰成《過云樓書畫記》,著錄246件各類卷、軸、冊的法書名跡,其中法書類4卷58件,畫跡類6卷188件。明清兩代作品最多,書法包括從唐收錄至晚明,畫跡作品從唐至清初康熙年間。
三、以真率會為核心的顧文彬藝文社交圈
顧文彬在書畫鑒藏、詩詞創(chuàng)作、造園藝術等方面的精進得益于他所營建的藝文社交圈。同治四年(1865),虞山畫家胡岫云為顧文彬、何紹基、馮桂芬、潘遵祁、吳云、潘曾瑋等各作畫像一幅,再合繪一圖。光緒初年,吳云在蘇州舉辦真率會,詩詞酬唱、金石古玩鑒賞,主要七位成員被稱為“吳中七老”,顧文彬是七老之一。光緒五年(1880),顧文彬、吳云、潘遵祁、蔣德馨等七人請畫師作《吳中七老圖》并請當?shù)匚娜祟}詠。顧文彬作《為吳云題西圃雅集圖》詩四首和《為吳云題真率會圖》記述真率會盛況。顧文彬和顧承構筑怡園時,聘請任阜長繪制草圖并規(guī)劃建園,蘇州著名畫家顧沄、王石薌和嘉定程庭鷺、范云泉等也都參與過怡園的營建。正是顧文彬與造詣深厚的文人墨客、書畫名家的社交來往促使眾多名家參與怡園的構筑,使得怡園“甲吳下”。正如劉敦楨在《蘇州古典園林·怡園》一文中所說:“力求吸收蘇州各園的長處,如旱船、復廊、懸鏡、假山、石室等,有集錦式的特點,庭院處理也較精練。”[6]周瘦鵑在《蘇州園林甲江南·怡園》一文中寫道:“怡園占地不多,而結構精巧,廳堂亭榭,位置得當,并能吸收其他園林的長處,加以融會貫通。”[7]怡園建成后,吳轂祥為顧文彬繪制《怡園主人圖》,俞樾游園后作《怡園記》,贊頌其構園之精妙。潘遵祁、李鴻裔等文士皆撰專文盛贊:“吾蘇之園,國初以來不可勝記,類皆因前人之舊而新之,未有憑空結撰如怡園者”(顧文彬《眉綠樓詞序》),“蘇家飲馬橋頭水,君往水西我往東;一樣滄浪草亭子,愧無三迭好屏風”(李鴻裔《題顧子山方伯怡園圖》)。怡園與聽楓園、鶴園、曲園相鄰近,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也促進了顧文彬與俞樾、吳云和洪鷺汀等名士們的詩文唱和、書畫交流。顧文彬與馮桂芬數(shù)次比鄰而居,互相欽佩,十分熟稔。同治十二年(1873)文彬位于蘇州鐵瓶巷的宅地擴建,過云樓同時修建,“艮庵”“可自怡齋”兩匾請馮桂芬、俞樾題寫,馮桂芬“或真草隸篆,聽其所為”。后馮桂芬病故,文彬哀痛不已,寄送挽聯(lián),并于其日記中抒寫悲嘆。顧文彬辭官回蘇后,他的社交活動主要是與當?shù)厥考?、文人雅士切磋詩文、相互鑒賞藏品,形成具有固定規(guī)模的真率會,成員多至成百上千,核心成員相對固定。正如杜文瀾在《憩園詞話·卷三》中所言:“丙子丁丑間,吳中文燕,多在顧子山觀察之怡園。”[8]
四、顧文彬的文藝社交與詩文創(chuàng)作
顧文彬“貼經(jīng)而外,詞學最遂”[9],著有《眉綠樓詞》八卷。顧文彬在京任上就曾舉行詩社來拓展其文藝社交,道光、咸豐年間,與張金鏞、金鶴清、嚴辰、馮小亭等舉辦消寒唱和,創(chuàng)作頗多。光緒五年(1879),怡園大體建造完備,同年顧文彬完成《怡園詞》的創(chuàng)作。在詞集《眉綠樓詞》的編訂過程中,顧文彬的多位好友參與審定刪改。光緒四年,《怡園雜詠詞》初稿完成,顧文彬就請李鴻裔、潘遵祁點定。光緒五年,李鴻裔為《怡園詞》作序,后更名為《跨鶴吹笙譜》,單獨出版,后編入《眉綠樓詞》。顧文彬晚年整理出版的詞集《眉綠樓詞》共收錄1173首詞作,題材內(nèi)容廣泛,主要有酬贈詞、紀游詞、言情詞、詠物詞、園林詞等,共分為八卷,分別是《今雨吟》《小橫吹剩譜》《鸞花醉吟》《蟭巢碎語》《百衲琴言》《靈巖樵唱》《跨鶴吹笙譜》和《蝶板新聲》。在詞體風格上,其詞或平鋪直敘,率真自然;或意象堆疊,深婉綿邈;或比興寄托,清空騷雅;或對比烘托,悲涼激越,風格別具特色[10]。
顧文彬一生兩次出仕、兩次辭官,自嘉慶十六年(1841)在京任刑部主事至咸豐三年(1853),咸豐四年至咸豐十年,在福建、陜西、湖北等地輾轉仕途。為官期間為人正直,殫精竭慮。咸豐十年至同治九年間,顧文彬審時度勢,幫辦江南團練,與潘曾瑋、馮桂芬等謀設會防局,首創(chuàng)乞師制度。后任正誼書院董事,愛民如子,主辦育嬰堂。同治九年,授官寧紹臺道,未滿五載辭官歸隱,潛心書畫鑒藏和詩詞創(chuàng)作。顧文彬為官時盡責盡力,公允清正,為人慷慨有雅量,亦精于詩文創(chuàng)作。光緒元年辭官后至光緒十五年是顧文彬、顧承父子與蘇州當?shù)匚娜四汀嬅医煌铑l繁,鑒藏和創(chuàng)作活動最密集,成果最豐盛的階段。顧文彬依托其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與諸多書畫名家的廣泛社交為過云樓的書畫收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怡園和過云樓建成后,顧氏的文化社交凝聚了當時的蘇州名士群體,匯集成蘇州高端藝文活動的陣營,尤其是顧麟士開晚清蘇州現(xiàn)代意義書畫家社團先例的“怡園畫集”。顧文彬、顧承與諸多書畫家交流頻繁、互相唱和,進益文采,成為顧文彬、顧承藝文交流和書畫技藝提升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2][3]蘇州市檔案局(館)、蘇州市過云樓文化研究會編.過云樓日記[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12,19,28.
[4]“唐子畏風木圖卷”.[清]顧文彬.過云樓書畫記卷八畫類四[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104.
[5][清]顧文彬.“王叔明怡親堂圖卷”.過云樓書畫記卷八畫類四[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66.
[6]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79:68.
[7]范伯群主編.周瘦鵑文集(上)[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578.
[8]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2927.
[9][清]閔爾昌.碑傳集補[M].近代中國史料叢刊993冊.臺北:臺灣文海出版社,1966:1016.
[10]張燕.顧文彬及其《眉綠樓詞》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6:1.
基金項目:2015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文化傳承視閾下的過云樓書畫收藏研究》(項目編號:2015SJD569)研究成果,蘇州市職業(yè)大學“青藍工程”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