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圖書中的歷史知識性差錯探究

      2018-06-30 06:18:10曾朝暉
      卷宗 2018年15期
      關(guān)鍵詞:圖書期刊

      曾朝暉

      摘 要:在圖書、期刊中的歷史性差錯比較常見,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種,筆者就自身工作經(jīng)驗而言,探討書刊中出現(xiàn)歷史性差錯的主要原因,并舉例進行闡述,以期能夠為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guān)鍵詞:圖書;期刊;歷史性差錯;原因

      當前,圖書、期刊中的歷史知識性差錯比較常見,這是由于這類差錯辨認困難,牽涉范圍廣,而作者寫作時又往往不能認真查證核實,有時又錯解文意;編校人員在處理書稿時,也由于自身的相關(guān)知識的局限,從而對歷史知識性差錯敏感度不夠,又無查證的意識,這些都導(dǎo)致歷史類圖書差錯率高,又難以改觀的現(xiàn)狀。筆者試從長期工作經(jīng)驗出發(fā),將常見的幾類差錯列舉出來,稍加分析,以期同行共同探討解決之道。

      1 內(nèi)容理解錯誤

      對古詩文的理解錯誤在書稿中非常常見,例如李白的詩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其中的“搗衣聲”有的書本就解釋為婦女洗衣捶衣的聲音,這就和原詩意思大相徑庭。實際上所謂“搗衣”,就是將制衣的布帛放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用來制作冬衣。這是婦女們常在秋收棉花收割后,為遠征的丈夫孩子準備冬衣時進行的工作,所以古文常常用“搗衣”來寄托思鄉(xiāng)之情。而那種想當然的解釋不僅于理不通,而且也會將原詩的意境破壞殆盡。

      在我國文化中,很多專有名詞及典故都有其長期積累所包含的特指含義,如不了解而望文生義就會鬧出笑話,此種類型詞語不勝枚舉,只略舉幾例。如“壽以棗梨”專指書刊行世,而不是給棗子梨子,因為古代通常用棗木和梨木制作雕版印刷書籍。于此相關(guān)的還有“災(zāi)梨禍棗”,是用以批評濫印無用之書的現(xiàn)象。還有‘謝家寶樹指的是能光耀門庭的子侄;“七月流火”應(yīng)釋為:農(nóng)歷七月,秋季開始,大火星自西而下;等等。

      筆者曾看見一個書稿把《道德經(jīng)》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寫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雛狗”,這一個字的差別就完全把圣人的意思搞反了,將祭祀用的草扎的狗變成了小狗。如果編校人員也對《道德經(jīng)》一無所知,就可能對“雛狗”二字無動于衷,成書后就會貽笑大方。

      造成我們?nèi)菀讓盼膬?nèi)容理解錯誤的原因還有:①古文中的通假字非常普遍,如:“說”通“悅”,“見”通“現(xiàn)”,“裁”同“才”,“知”通“智”,“不” 通“否”等等,還有些詞古今意思完全不同,如“經(jīng)濟”“自然”“妻子”等等,用今義解釋古義自然錯誤百出。②歷史上的紀年與現(xiàn)在紀年的差別會讓我們對一些史實記述的年代產(chǎn)生誤解。例如秦朝歷法以農(nóng)歷十月為開端,在《陳涉世家》中記載的陳勝吳廣起義開始于前7月,結(jié)束于來年12月,就是說第一年是7月8月9月,第二年是10月11月12月 ,共六個月。不懂歷法變遷的人就很容易以為是起義進行了18個月。③對一些詞語的定義認識模糊或者是根本搞錯。例如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一本《周易》上就將屯卦的覆卦說成需卦,正確的應(yīng)為蒙卦;在商務(wù)印書館的《歷代辭賦鑒賞辭典》中,將“何異糾纆”寫成“何異纖纆”。④用現(xiàn)代的標點符號去給本沒有標點的古籍斷句標注,如不嚴謹,也往往容易將文章意思弄錯甚至搞反。⑤年代久遠造成的錯字漏字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歧義或錯義。⑥版本不同造成的文字內(nèi)容的不同。⑦簡體字繁體字對應(yīng)錯位造成的理解錯誤。等等

      2 文物常識錯誤

      在有些書里,表現(xiàn)半坡原始農(nóng)耕時期的圖片卻與半坡時期毫不搭界;一幅現(xiàn)代畫家畫的表現(xiàn)戰(zhàn)國時廢井田開阡陌的圖片,卻被當成漢磚上的刻畫像;把北京周口店發(fā)現(xiàn)的1.8萬年前的古針說成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縫紉工具”,而罔顧遼寧還出土了2.5萬年前的古針;還有圖書寫道:“北京猿人可以用火煮獸肉”,但生活在五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哪里來的容器煮獸肉?應(yīng)該是用火烤肉才對,煮和烤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有教材寫道:“半坡人用紡輪制作麻布”,紡輪卻如何能制作麻布?只可能是用紡輪紡線,用原始紡織機織麻布。這些文物常識的差錯在歷史書籍和歷史教材中屢見不鮮。

      3 歷史人名搞混

      歷史上的人物眾多,稍不留神就容易搞混弄錯,這主要由于以下幾個原因:首先,由于漢字的特點,有很多字同音、形近,加之古人喜歡用較為偏僻的字眼取名,很多字現(xiàn)在都很少出現(xiàn)了,這就造成容易把歷史人名弄錯。如某歷史類圖書中提到:(晉)惠帝皇后賈南鳳荒淫兇殘,是個野心家。但晉朝并沒有一個皇后叫“賈南鳳”。史書記載:“惠賈皇后諱南風,平陽人也?!憋@然“鳳”應(yīng)為“風”,因音近、形似而在編排中出現(xiàn)了差錯

      又如:在“淝水之戰(zhàn)”中被打敗的前秦皇帝“符堅”常被誤作“苻堅”;唐中宗時入藏和親的金城公主被誤作“金成公主”;甚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國 家領(lǐng)導(dǎo)人也同樣被弄錯了名字,如: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張鼎叢被誤作“ 張鼎承”,曾任國家體委副主任的榮高棠常被誤寫作“榮高堂”。還有些就是想當然地用簡化字代替歷史人名中的字。如:一本書中寫道:蔡京、童貫、王甫、楊戳等人都公開賣官鬻爵……其中,“王甫”就應(yīng)為“王黼”。“黼”與‘甫同音,但并沒有簡化為“甫”。類似的情況還有魏徵的“徵”,畢昇的“昇”等。

      其次,由于今人不了解古人在名字和稱謂上的特殊性也造成了許多差錯。古人稱謂甚多,除名字外還有字號,同時爵位職務(wù)名稱、去世后的謚號、原籍或者居住地名等都可以成為他的稱謂。如王安石名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又被成為王舒公、王荊公、臨川先生等等。如此之多的稱謂,很容易在翻譯古文時搞錯,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一位資深譯者在翻譯明朝學(xué)者的一篇文章時,就把其中一段丞相王旦不計私怨極力推薦寇準為相的佳話之中王旦的謚號“王文正”寫成了王安石的稱謂“王文公”,鬧了一個大笑話。要知道,寇準被推舉為相時,王安石可是還沒有出生哪!

      以下列舉一些容易出錯的人名(括號里為正確):穎(潁)考叔、曹父(交)、蠃(嬴)政、劉印(卬)、田紛(蚡)、兒(兒)寬、主父郾(偃)、陳藩(蕃)、崔實(寔)、荀或(彧)、夏侯敦(惇)、柯(軻)比能、溫橋(嶠)、符(苻)堅、姚弘(泓)、拓拔(跋)珪、王玄莫(謨)、杜(社)侖、徐園(圓)朗、張柬芝(之)、王之煥(渙)、李沁(泌)、渾堿(瑊)、任環(huán)(寰)、孟知詳(祥)、 趙在理(禮)、李杭(沆)、郭茂清(倩)、陳誼(宜)中、李廷(庭)芝、謝訪(枋)得、完顏承輝(暉)、楊維(惟)中、擴廓貼(帖)木兒、李景龍(?。?、方孝儒(孺)、楊璉(漣)。

      4 官職名稱差錯

      由于我國歷史朝代眾多,政權(quán)機構(gòu)不斷變化,因此官吏職銜名目繁多,使今人很難將它們清楚地區(qū)分辨別開來,這就容易出現(xiàn)錯譯官名的差錯。例如硬把今天政府的官職名稱套在古代的官職名稱上去,將固定官職名當一般形容詞理解,將機構(gòu)名稱當成官名,錯拆固定名詞等。如黃帝時有個叫羲和的人被分配做占日的工作,于是羲和氏便用來指代中國古代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吏。但有的古文今譯圖書中卻將‘羲和之官譯為‘寬容大度能夠安撫四方的宰相”,顯然謬之甚矣。

      還如把“布政司”這個明清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名稱當成“布政使”這個官名:把夏后氏這個專指禹受舜禪而建立的夏王朝的氏稱的專用名詞分拆譯為“夏朝后繼位的君主們”,使譯文與原文意思大相徑庭。

      類似的還有:步軍校尉與步兵校尉搞混,都督與都護、督軍搞混,主簿寫成主薄,檢點寫成點檢,虞候?qū)懗捎莺畹鹊?,等等?/p>

      5 誤引史籍、誤指出處

      誤引史籍、誤指出處在書稿中是層出不窮。例如有書稿標題明明是《南史*劉湛傳》,內(nèi)文卻是《宋書*劉湛傳》?!赌鲜贰贰端螘肥遣煌瑫r代的史學(xué)家著的不同的兩部史書,而南朝宋的大臣劉湛在兩本書中都有傳,上述所說的書稿張冠李戴,讓人啼笑皆非。

      還如一部書稿在引用漢武帝元封元年國家曾征收過500萬匹絹的史實時,注明事見《漢書*平準書》。但《漢書》是有志的部分無書的部分的,《史記》才有書的部分而無志的部分,《平準書》恰是《史記》卷三十的篇名,所以這個所注是為大謬。另外不少書稿按照所注明的引文出處去查時卻又查不到,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

      6 引用古籍不準確

      引用古籍不準確 的現(xiàn)象幾乎隨處可見。如將古文中的漢文數(shù)碼改為阿拉伯數(shù)碼,這樣做很容易讓人對引文的可靠性產(chǎn)生懷疑。同時讓近代才傳入我國的阿拉伯數(shù)字出現(xiàn)在我國的古代典籍之中,這本身就十分滑稽。

      還有就是引文文字以訛傳訛嚴重失真,如在《論語*八佾》中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痹谟械臅逯芯谷蛔兂伞坝跷脑铡?,使得這段文字不知所云。又經(jīng)常有文章寫道:孟子曰食色性也。估計孟老夫子要是看到這樣的文字胡子都得氣歪。實際這句家喻戶曉的話是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與告子辯論時,告子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時所說的話。

      7 史實錯誤

      史實的錯誤不勝枚舉。如有書中寫道,“春秋時期被放逐的楚國詩人屈原”,但屈原卻是戰(zhàn)國時人;有書把“頭懸梁,錐刺股”的主人公誤由蘇秦寫成張儀;一書中寫道,陳友諒攻占了南昌,事實是陳友諒并未能攻克西吳軍苦戰(zhàn)堅守下的城池;有書寫道,戶部郎中劉九皋給朱元璋上了封奏折,而“奏折”之名最早出現(xiàn)于清代順治朝,明代無“奏折”這種稱呼;有書寫努爾哈赤于1625年遷都沈陽,改名為盛京,但盛京之名事實為1634年皇太極所改;又有書中說康熙帝提倡推廣種牛痘來預(yù)防天花,這也違背史實,因為牛痘術(shù)是直到18世紀末才由英國醫(yī)生琴納發(fā)明的;還有書寫道蔡元培任校長后廣羅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師大學(xué)堂,而事實是蔡元培1917年出任校長時,京師大學(xué)堂早已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xué)五年有余了。

      8 注錯古地名今地

      注錯古地名今地的現(xiàn)象也常有。例如有位名家寫了一篇介紹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文章,在寫地名時寫道:寫這篇《記》的時候,范仲淹不在岳陽,他被貶鄧州,即今延安。但據(jù)《元豐九域志》載,宋朝時鄧州屬京西路,即今河南省鄧州市,而現(xiàn)在的延安地區(qū)宋朝時叫延州,屬陜西路。據(jù)史料記載,范仲淹曾于慶歷三年在延州任職,慶歷六年已到任鄧州,《岳陽樓記》就是作于鄧州任上的。

      古地名和古人名的差錯出現(xiàn)的緣由很相似,多是由于名字同音或字形近似或名稱不斷的變遷等原因所造成的。現(xiàn)將容易出錯的地名列舉如下(主要以清朝地名為例,括號里為正確):江蘇海洲(州)、江蘇雎(?。幙h、江蘇常州(長洲)縣、江蘇長州(洲)縣、江西永興(新)縣、江西東(樂)平縣、江西東(樂)安縣、江西太(泰)和縣、陜西盛(咸)寧縣、直隸漆(灤)州、直隸南(東)光縣、直隸清風(豐)縣、直隸南官(宮)縣、直隸榆林(臨榆)縣、山東濟寧洲(州)、山東濱洲(州)、山東荷(菏)澤縣、山西沂(忻)州、山西洚(絳)州、山西苛(岢)嵐州、山西寧鄉(xiāng)(鄉(xiāng)寧)縣、山西崗(嵐)縣、山西倚(猗)氏縣、河南漳(彰)德府、河(湖)南祁陽縣、湖南保(寶)慶府、湖南林(臨)武縣、湖南永新(興)縣、河(湖)北通山縣、浙江游龍(龍游)縣、湖北祟(崇)陽縣、四川保守(寧)府、四川纂(綦)江縣、四川逢(蓬)溪縣、甘肅合(河)州、甘肅泰(秦)州、甘肅西河(和)縣、福建(安徽)南陵縣、福建福青(清)縣、廣東肇州(慶)府、廣東邵(韶)州府、廣東菠蘿(博羅)縣等。

      9 古籍的書名錯誤

      由于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編校人員不可能一一盡悉,所以很容易將一些書名搞錯,尤其以同音或者字形相似的一個字錯代了原來正確的字的情況為多。例如(括號里為正確):《三材(才)圖會》《怡志棠(堂)詩文集》《南雪(雷)文約》《兵境(鏡)類編》《魏鄭公練(諫)錄》《伯(柏)枧山房詩文集》《鳳臺祇(祗)謁筆記》《讀史方興(輿)紀要》《殿(段)氏說文注》《監(jiān)(鹽)鐵論》《大義覺述(迷)錄》《國朝中洲(州)文征》《戚?。ㄉ伲┍D曜V》《木種(鐘)集》《草(群)經(jīng)平儀(議)》《鹿州(洲)全集》《墨子問(間)詁》《習苦齊(齋)古文》《長盧監(jiān)(蘆鹽)法志》《玉谿山(生)集》《筠軒清悶(閟)錄》《泥(妮)古錄》、陸楣《西征(征西)紀略》、殷化行《征西(西征)紀略》。這類型的差錯有時會導(dǎo)致一字謬之,差之千里。

      10 對敬辭謙辭的不熟悉產(chǎn)生的錯誤

      這類錯誤相較而言少一些,但也不容小覷。由于我國為禮儀之邦,禮節(jié)繁瑣,但古今禮儀變遷又十分巨大,導(dǎo)致今人對很多古人常用的敬辭謙辭不甚了解,往往憑著主觀意向擅自取用,常常使人哭笑不得。如學(xué)生向老師自稱“愚生”,弟弟向哥哥自稱“愚弟”,送書予人卻題寫“XX惠贈”,我要對別人送我禮物表謝意時卻寫成“我笑納了”等等,這些都是十分不適當?shù)?。在書稿中,敬謙辭誤用不僅會貽笑大方,嚴重的甚至會引發(fā)爭端,編校者們不可不防。

      11 圖像錯誤

      有很多的書內(nèi)插圖甚至封面的圖像出現(xiàn)錯誤。筆者經(jīng)常看見一套書里邊李白和蘇東坡的畫像為同一張圖片,還有的書將荀子畫成了孟子的,將曾國藩像用成了李鴻章的,將梁啟超當成康有為的,將北洋水師的經(jīng)遠艦當成致遠艦的,等等。

      12 年代、紀年及人物生卒年月差錯

      古代有用于紀年的年號,還有指代朝代名稱的國號,這就很容易將兩者混淆,如明景帝在“土木堡之變”后改年號為“景泰”,就常常被誤作改國號為“景泰”。在記述歷史事件的時間或人物生卒年代時常有將“公元前”遺漏的錯誤出現(xiàn),這樣一來,記錄就與真實歷史相差了幾百上千年,謬之遠矣!

      上述筆者總結(jié)的只是當前圖書中歷史知識性差錯的較為典型的十二個方面,實際操作中還有更多其他類型的錯誤出現(xiàn),這里就不一一舉出。

      造成如此多歷史知識性差錯存在于書稿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編校人員或盲從輕信作者,或掉以輕心,或囿于學(xué)識,加之古文功底薄弱,歷史文物等知識欠乏,在編校一些經(jīng)典古籍時只注重文從字順,卻對典籍知之了了,又懶于查證等因素綜合造成的。而要想有效減少書籍中歷史知識類差錯,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1)編校人員要加強自身學(xué)習,盡量多讀一些古籍經(jīng)典、歷史圖書,努力擴充知識面,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及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這樣才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書中的錯誤。

      2)如果編校人員暫時水平不夠,那么就必須養(yǎng)成勤于動手查證的習慣。對于比較明顯的差錯,編校人員往往都會去查證更改,但對于一些隱藏得很深的不明顯錯誤,就容易麻痹或偷懶而不去查證,導(dǎo)致它們被漏掉。所以看見歷史方面的知識點就要時刻繃緊心弦,保持警惕。

      我們可以經(jīng)常利用的各類工具書有《辭?!贰吨袊鴼v史大辭典》《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外歷史年表》等。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找,這樣可以更快更好也更方便。在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要特別注意辨別哪個是權(quán)威的網(wǎng)站,哪個更加準確,最好能找到原始出處,不要被一些錯誤的信息帶偏的更遠。

      總之,編校人員既要博覽群書,又要勤于動手,心中要有“不懂就查”的觀念,并且要敢于質(zhì)疑、勤于質(zhì)疑,認認真真處理書稿,才有可能盡量減少書中的歷史知識性差錯。

      猜你喜歡
      圖書期刊
      期刊更名啟事
      期刊簡介
      無障礙圖書聯(lián)盟
      圖書推薦
      南風(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期刊問答
      期刊問答
      歡迎來到圖書借閱角
      期刊征稿進行時
      班里有個圖書角
      圖書推介
      周宁县| 册亨县| 马关县| 东乡县| 文水县| 沙湾县| 综艺| 措美县| 涟源市| 香港 | 讷河市| 梅河口市| 霍邱县| 桦甸市| 仁化县| 岳西县| 青浦区| 芷江| 鄱阳县| 玉溪市| 星子县| 常宁市| 鹤岗市| 榆树市| 社旗县| 台山市| 高淳县| 景谷| 库尔勒市| 翁牛特旗| 阿图什市| 临城县| 庆城县| 通化县| 肇源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定远县| 子洲县| 淅川县| 朝阳区|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