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現代語言測試理論的四個發(fā)展階段--傳統(tǒng)語言測試階段、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階段、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測試階段和交際語言測試階段以及我國高考英語測試改革歷程,并以此為理論基礎對今后高考英語測試改革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現代語言測試理論;高考英語測試;改革
【作者簡介】丁玥淇,遼寧錦州渤海大學。
語言測試是測量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隨著社會進步和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不斷完善以求更好的對學生進行評估。而高考英語測試作為學子成績重要組成部分,也隨之不斷改革。語言測試理論對高考英語測試改革具有指導作用。
一、語言測試理論的發(fā)展
語言測試在語言教學之后作為一種檢測教師教學成果和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而出現。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語言學理論的不斷完善,語言測試經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
1.傳統(tǒng)語言測試階段。在這個階段,語言學家們對語言本質的認識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認為語言只是一門包含語音、語法和詞匯的學科。教師講授的內容也只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主要形式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試題常包括寫作、翻譯、語法。這樣的試題設計比較簡便,但是開放性和主觀性較強,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學生的成績會受到教師主觀意愿的影響,因此在評價學生成績方面缺失公平性。此外,這種試題評閱起來耗時耗力,不適合大規(guī)??荚嚒?/p>
2.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階段。當時,心理測量學對語言測試產生很大影響。心理測量學認為語言可分解為語言技能和語言成分。人們運用這些語言技能和語言成分的能力就是語言運用能力。由于認為語言具有可分解性,便設計出了分離測試。在分離測試試題中,每題只考查一個知識點, 而且題干基本都是一個簡單句。其主要題型有選擇填空、詞匯填空、語法填空、完成句子、改錯等。在試題中占據大量比例的題型是至今仍在托福考試中使用的多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被大量使用是因為它不僅客觀性強,而且評判容易,可應用于大規(guī)??荚?。這個階段的語言測試較之傳統(tǒng)語言測試更注重學生聽說能力,且試題形式多樣,考察知識點細微。但它對語言知識是分開考察的,忽視了學生語言整體運用能力。
3.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測試階段。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不久便受到質疑。當時語言學者Oliver提出“整體能力假設”,認為語言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采用分離測試。同時,社會語言學家們也提出學習語言不只是記住知識點、讀懂和寫出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更要具備在不同語境下正確使用句子的能力。因此,便出現了整體綜合法,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進行考察。不同于分離測試考查知識點多使用簡單句,整體綜合法強調讓學生在做語篇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考察。試卷中主要是完形填空、聽寫、作文等綜合性強的題型。這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學生語言的整體運用能力,但試題中大部分內容并非來自生活中的真實語境,交際性較差。
4.交際語言測試階段。我國李筱菊教授將交際語言能力概括為三個組成要素:語言能力(語言形式結構系統(tǒng)本身的操作能力);語篇能力(語言形式結構置于語篇中運用的能力);語用能力(語言形式結構置于情景下運用的能力)。交際語言能力要求學生不僅掌握所學知識,而且能根據不同語境恰當運用這些知識來達到更好的交際的目的。在交際語言測試中最有效的是直接測試法,即用真實的語境和情景來考察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在教學中模擬真實語境是很困難的。而一旦情境不真實,測試結果就會受到影響,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評判也會出現偏差。此外交際語言測試是主觀評分,所以會缺乏一定公平性。
二、我國高考英語測試發(fā)展歷程
自我國1952年實施高等學校統(tǒng)一招生考試起(除文革期間),高考英語測試發(fā)展(本文指全國卷)大致經歷了以下六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52-1965年。在第一階段,我國高考英語測試主要有三種題,即閱讀題、英譯漢、漢譯英。有個別年份會出現新題型,如1962和1963年出現生活問答題。但是試卷整體上試題題型比較單一,而且在結構設計方面也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化。
2.第二階段:1977-1988年。在這個時期,命題人員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的試卷。因此試卷中的題型十分繁雜,幾乎涵蓋了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所有形式,而且結構逐年調整,并于1985年引入MET(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在廣東試行。這個階段的高考題型逐步多樣化、標準化,命題逐步走向科學合理,客觀題成為一種重要的測試手段。但是試卷過度關注對語言知識的考察。
3.第三階段:1989-2000年。1989年,MET在全國啟用。1994年,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推向全國。我國從這個階段開始采用機器判客觀題和人工判主觀題的閱卷方式。這個階段試卷相對于第二個個階段而言,不僅結構穩(wěn)定,而且增加了對綜合語言能力的考察,不再只關注語言知識的記憶。
4.第四階段:2001-2013年。2001年,試卷中加入聽力,取消選擇、判斷、句型轉換等傳統(tǒng)題型,減少翻譯的比重,開始注重聽讀能力的考察。然而試卷中的單項選擇題和完形填空題幾乎都是對詞匯和語法知識的考察,而且客觀題占據大部分比重,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考察有一定局限性。但是試卷比較注重在真實的語境下完成對知識的考察,且在命題種體現了交際性原則。
5.第五階段:2014-2017年。第四階段的試卷除改錯和寫作之外都是選擇題的形式,評判簡便且公平性高,但是缺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考察。因此在2014年改革試卷中,取消了A卷中的單項選擇題,增加了語篇填空題,考察學生在理解基礎上的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這一階段相對于第四階段來說減少了對單純語言知識的考察而增加了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測量,并且試題設計方面充分體現真實性和交際性。
6.第六階段:2018年新改革。2018年的新改革在各地的實施政策各不相同,但是整體上的趨勢都是越來越注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越來越關注聽說讀寫綜合語言技能的考察。有多個省和直轄市計劃將口語納入高考英語成績之中,力圖逐漸打破過去“啞巴英語”的局面。北京在2018年就將把高考口語納入高考英語總成績。此外,英語還將實行“一年兩考”或“一年多考”制度,打破了過去“一考定終身”的局面。
三、現代語言測試理論對高考英語測試改革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語言測試理論及我國歷次高考英語改革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英語測試有很大轉變:由主觀題居多向客觀題居多轉變,由注重語言知識記憶向注重語言運用能力轉變,由結構主義語言測試向交際語言測試轉變,由測試語言單項技能向測試語言整體綜合運用轉變。但還有不足,在日后高考英語測試改革的過程中,要以現代語言測試理論及過去改革經驗為基礎,并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知識和題型的設計以及后續(xù)的評分標準。
1.試卷中應增加主觀題來考察學生英語運用能力。我國英語試卷由主觀題居多向客觀題居多轉變。最開始我國英語高考試卷中大多是問答、翻譯這樣的主觀題,但是現在試卷中大多是選擇這樣的客觀題。這樣的轉變應該與我國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參加高考的學子日益增多有關。選擇題可以不僅采用機器判卷節(jié)約時間,而且答案固定,不受教師主觀意愿影響,對考生來說相對公平。但是大量的客觀題無法有效考察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國家在這方面已經開始改革。2014年始全國卷就取消了單項選擇題,增加了語篇填空題。但是這樣并不夠。在今后的高考試卷中,應該繼續(xù)增加主觀題的比重。至于試卷評閱方面,我國現在采用的是機器判客觀題,主觀題一個試題由兩個教師評判,并有一個總督查監(jiān)督的閱卷方式,這樣既保證公平性又具有高效性。今后高考閱卷中我們可以一個主觀試題多個教師評判,以此保證評判結果更具公平性。
2.由“一考定終身”的終結性評價逐漸向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過渡。其實現在我國很多中小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已經開始使用形成性評價來評價學生的表現,以此來加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檔案袋評價,即為班級每一個學生都設立一個檔案袋,將他們完成的日常任務和平時測試裝進去,用學生自己的前后學習成果來形成對比,從而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教師和家長清晰的看到學生本身的進步和不足。目前對我國來說,直接從終結性評價到形成性評價是不可行的,但各個省份都在探索由終結性評價逐漸向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過渡的方法。遼寧省最新高考改革政策就指出,2018年及以后入學的新生在高中期間可以參加兩次英語考試,兩次分開計分,取最高分作為學生的高考英語最終成績。
3.由注重語言知識記憶向注重語言運用能力轉變。最開始我國的高考英語試卷中,會有大量的像語音辨析、名詞變適當形式、動詞變過去時這種死記硬背的題。后來改革中雖然取消了這些題型,但還是有一些關于單純地詞匯記憶、詞匯辨析以及語法記憶的題。但是2014年以后這種只需要學生死記硬背不需理解的題在試卷中幾乎沒有出現?,F今高考英語試卷中的題都是有一定語境的,需要學生在理解試題的基礎上整體運用課堂和平時所學知識來完成。例如新增的語篇填空題就是考察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運用語法和詞匯的能力。
4.由測試個別語言單項技能向測試語言整體綜合運用能力轉變。我國高考英語試卷由測試“讀、寫”技能到“聽、讀、寫”技能再到現在的“聽、說、讀、寫”技能?,F今測試要求學生不能像之前一樣學“啞巴英語”和“聾人英語”,要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綜合運用。教師在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語言技能。但是目前在遼寧省,聽力和口語雖然是高考考查的一部分,但并不計入學生高考英語總成績之中。這樣一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難免會輕視聽說訓練,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也會重視讀寫練習而忽視聽說學習。這自然會阻礙學生語言技能的綜合發(fā)展。這也是今后高考英語改革中應注重的一點。
四、結語
我國一直不停地在現代語言測試理論的指導下探索更適合于我國學子的、更好的高考英語試卷。我們也看到了一定的成效,高考試卷中不再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測試。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高考試卷在題型設置上客觀試題較多,不利于對學生語言能力進行考查。而且在對寫作題評判的過程中,教師判卷速度極快,通常會把字跡作為一個比較重要的評分點,這對于考察學生英語水平來說還是缺失一定的公平性。高考改革是一條無止境的、坎坷的路,但是只要以現代語言測試理論和我國高考改革歷程為基礎,結合當時的國家教育狀況和教學實際情況來不斷探索,一定會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我國學子的高考英語測試。
參考文獻:
[1]韓寶成.語言測試:理論、實踐與發(fā)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
[2]陶百強.世界語言測試理論的發(fā)展[J].基礎英語教育,2004.
[3]李桔元.現代語言測試之我見[J].外語教學,2001.
[4]劉決生.我國高考英語測試的歷史與現狀[J].考試與評價,2005.
[5]陸巧玲,劉素君.我國英語測試發(fā)展軌跡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