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巖
【摘要】套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賞析敘述類文本的模式鑒賞高中古詩詞,本文對此以人教版必修3、4中的古詩詞為例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古詩詞;敘事學;意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的意圖是將古詩詞神秘而尊貴的面紗揭去,試圖與普通中學生一道學習回答大綱、考綱下所設題目的本事,在這個層面上,對詩詞抒情靈魂的虔誠必然要被擱置在象牙塔中了。限于篇幅,只對涉及問題粗淺而談,在課題結題報告中力所能及地詳為述及。
一、詩詞題中自含敘述意味
聯(lián)系內容來看,詩詞的題目原本就有濃厚的敘述意味,這在平時的教學中是不被挖掘重視的。
二、敘事框架下的詩詞內容:狀物繪景
《蜀道難》中,四萬八千歲與秦不通人煙起到烘托作用,高、險、上、下、折,為寫“難”,描繪都極盡夸飾,這正是敘事狀景的大手筆,鳥獸物聲,筆筆見奇。筆墨夸飾鋪排且準確警策,想象關聯(lián)的使用很普遍,用詞有力,襯托反復常用,摻雜著詩人深切體會的狀物詞語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肚锱d八首(其一)》中,秋日楓林雖然以“凋傷”簡切描寫,卻給人以審美空間,巫山巫峽秋氣森森,江波連天涌動,陰冷接天連地,便是很好的“寫秋”之敘事狀物。白帝城內處處趕制新衣以備過冬,每到傍晚,不遠處傳來令人滿懷凄楚的搗衣聲,也是一派生動的情景描寫?!杜眯小分?,對音樂描寫的一段文字鋪排揚麗頗似賦作,“賦者,鋪也”,可以肯定,“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聲如裂帛”是典型的描寫。妙喻不斷,以物喻物,以聲寫聲,徐急有致,張弛自如,真切具體,動作畫面皆有呈現(xiàn),用詞靈活,形式豐富,通感寫聲,狀物之大手筆。
三、詩詞的寫人:簡練、傳神、費思量
詩詞內容中塑造著豐滿動人的形象。精通音律、詞風通俗的柳三變用極盡夸飾鋪排的筆墨贊美孫何治下的繁華錢塘,其目的無非是“歸去鳳池夸”,足見其投其所好的真誠可愛。晚秋的凄風苦雨中送別的他淚眼相對、無語凝噎,前途迷惘,一醉畢竟難解千愁,醒來后的孤寂憂傷卻化成由己及人的普世關懷,任是何人罹此情景,不會生出“更與何人說”的悵惘呢?這不又是真誠可愛、鮮活生動的柳永嗎?遭貶的心情不是很糟糕嗎?瞻仰赤壁遺址,蘇東坡竟然想起二十多歲就被封“建威中郎將”的周瑜,不但沒有自慚,其超拔豪邁、自警自勵令人折服!蘇軾的釋道情懷是一種大境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自甘貧苦、淡泊自許和“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樂觀、處變不驚在《定風波》這首小詞中不是詮釋得很鮮活嗎?自許英雄、用筆如舞劍的辛稼軒“欄桿拍遍”卻無人會意,怎么會不柔腸頓生、淚灑盼揾呢?那是無人賞識、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辛酸苦淚,家國之思、求田問舍的內心猶豫充其量只是雜抹小菜。烈士尚有暮年,當功業(yè)未樹歲月匆匆后,一個英雄自然滿腦子“英雄群像激蕩翻滾”,其自傷自悼便會激蕩人心,一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留給后人多少無奈呢?
四、敘述技巧:線索、詳略、次序、章法、構思、謀篇
《雨霖鈴》中,首句點出時空情景,次寫送別之情景,且先以“蘭舟催發(fā)”鋪墊襯托分別時之錯覺——時間急迫,緊隨的是對此去之擔憂和留下之空虛的設想,詩的行文線索極其明確,貫串各節(jié)點的是復雜心情之變化。下闋竟升華體會、放大主旨,由己及人,離愁也被渲染開來,脫去了上片的凝重集中,變得更加清淡而無處不在了。上下片的構思很清晰?!兜墙蒂p心亭》中,先大筆勾勒以構圖設色,接著以情馭景,由物及人,于上篇結束時一抒胸臆,“無人會,登臨意”。下片脫開眼前實景,筆墨觸及古人,這是作者思想活動的申述,三典便是三種人生感觸,看起來既不關景,又不關己,實則句句寫心,末句以問作結,屬于敘述藝術上的空白,意味深長,余韻不絕,以女子喻君王,不失含蓄雋永。《蜀道難》中,此作可近似為一篇游記,“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重復出現(xiàn)在從頭至尾的各個部分,收到了一唱三嘆的結構效果,每一次絕非簡單的重復,首次有開門見山、拔節(jié)警策之效。從秦沿蜀道至太白鳥道,至青泥嶺,其間雜以古蜀歷史,開山神話,有奇崛的想象,有驚人的觀瞻,用筆予取予求,信手拈來,夸張自如,開合有度,且行筆所到之處,無不緊扣危、高,足見行文自由與鎖題之緊的統(tǒng)一。次段模擬勸人,襯托首段所寫,又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如線穿珠般寫蜀道之難,渲染險、畏。末段在次段勸人意味的基礎上,既緊緊關切蜀道之難,又放大眼光,又從歷史長河中政治軍事上要沖關塞的角度思考著墨,臨了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作結。精巧的構思掩蓋在放蕩恣縱的行文筆墨中,然實為散文手法。
我們的思路就是套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賞析敘述類文本的模式鑒賞高中古詩詞,上面只是一點兒想法而已。
附 注
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名稱: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敘事學視角探析;課題編號:DX[2017]GHB4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