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憲青
由于大豆根系不發(fā)達,對缺水比較敏感,傳統(tǒng)的半膜覆蓋栽培方式集雨效果差、跑墑嚴重、耐旱力弱,直接導(dǎo)致產(chǎn)量低而不穩(wěn)。
1.栽培要點
1.1選種 選擇粒大、飽滿、無蟲眼和雜質(zhì)的大豆,確保種子純度和凈度達到98%,發(fā)芽率達到8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2%。播前將種子曬2~3 d,可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曬種時應(yīng)薄鋪、勤翻,防止中午強烈的日光曝曬造成種皮開裂而導(dǎo)致病菌感染。曬種后將種子攤開散熱降溫后備用。一般采用包衣種子;也可用35%多·克·福種衣劑,按藥種1∶80的比例均勻拌種,陰干備用。
1.2選地 大豆忌重茬。重茬或迎茬大豆生長緩慢,莢少、粒小、易感染病蟲害,一般減產(chǎn)30%~50%。最好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也不宜選擇其他豆類作物茬口。
1.3施肥 大豆根瘤固氮能力弱,應(yīng)增施有機農(nóng)肥,配合施用氮、磷、鉀化肥和中微量元素肥,做到平衡施肥,才能獲得高產(chǎn)。推廣應(yīng)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shù),氮、磷、鉀搭配,施生物鉀和生物磷肥(拌種或混入化肥中施用),并根據(jù)缺素狀況增補鉬酸銨等微量元素肥料。農(nóng)肥及化肥可作基肥結(jié)合整地一次施入,也可在起壟時集中施入窄行壟帶內(nèi),根據(jù)產(chǎn)量指標和土壤養(yǎng)分狀況科學配方施肥,目標產(chǎn)量為2 250~3 000 kg/hm2時,施肥標準應(yīng)為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45~60 t/hm2、尿素90~120 kg/hm2、過磷酸鈣195~255 kg/hm2、硫酸鉀120~150 kg/hm2;為提高化肥利用率,可施入生物鉀或生物磷7.5 kg/hm2。
1.4覆膜 用小行40 cm、大行70 cm的劃行器劃行,首先在地邊劃一邊線,沿邊線35 cm處劃小行邊線,然后一小一大間隔劃完全田。用步犁起壟時,步犁來回沿小壟的劃線向中間翻耕起小壟,將起壟時的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大行中間形成大壟面,或機械直接起壟。地下害蟲為害嚴重的地塊,起壟前先噴施40%辛硫磷乳油7.5 kg/hm2加細沙土450 kg拌成的毒土處理土壤,然后起壟,用寬120 cm的地膜全地面覆膜。雜草危害嚴重的地塊,可在起壟后先用50%乙草胺乳油1 200~1 500倍液全地面噴霧,然后覆膜。沿邊線開深5 cm左右的淺溝,地膜展開后,靠邊線的一邊在淺溝內(nèi),用土壓實,另一邊在大壟中間,沿地膜每隔1m左右,用鐵锨從膜邊下取土原地固定,并每隔2~3 m橫壓土腰帶。
1.5播種 大豆應(yīng)根據(jù)當時溫度、土壤墑情來確定播種期。一般當耕層土壤日平均溫度達8~10 ℃時,為適宜播種期。
1.6田間管理 幼苗期的主攻目標是保證苗全、苗勻、苗壯,促進發(fā)根壯苗,早分枝,早開花,多開花。壯苗的特點是根系發(fā)達、莖桿粗壯,節(jié)間短,葉片肥厚濃綠。大豆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播種后遇降水時,要破除播種孔覆蓋的土進行引苗,即在大豆子葉破土前壓碎板結(jié),把幼苗從膜孔引出。大豆2~3片真葉展開時間苗,去掉弱苗;3~4片真葉展開時定苗,保留健壯、整齊一致的幼苗。大豆生長較弱時,開花前用點播器在2株中間打孔進行根際追肥,追施45~60 kg/hm2,或在初花期用尿素10 kg/hm2加磷酸二氫鉀1.5 kg/hm2對水500 kg葉面噴施;根據(jù)缺素情況可以噴施0.03%~0.05%的鉬酸銨水溶液。
2.病蟲害防治
2.1大豆霜霉病
防治方法: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5%拌種;田間發(fā)病時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00 kg/hm2噴霧。枯萎病發(fā)病時全株枯萎,首先應(yīng)拔除病株,并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保護健株不受侵染,重點噴植株根部。
2.2大豆食心蟲
防治方法:用5%甲拌磷顆粒劑11.25~15.00 kg/hm2拌細土10 kg,于8月10日前后撒在田間,每4壟撒1壟。根蛆可用40%樂果乳油按種子量的0.7%(加水適量)拌種防治幼蟲;成蟲發(fā)生盛期可用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噴藥量600 kg/hm2。黑絨金龜子發(fā)生時可用2.5%敵百蟲粉劑30 kg/hm2在田間噴灑防治。
2.3大豆蚜蟲
防治方法:可噴灑20%病毒A 500倍液或1.5%植病靈800~1 000倍液。細菌性斑點病于發(fā)病初期噴農(nóng)用鏈霉素3 000~4 000倍液加0.06% DT殺菌劑防治。蚜蟲點片發(fā)生并有3%的大豆卷葉時,用40%樂果乳油8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 g/hm2對水600~750 kg噴霧防治。
(作者單位:151700明水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