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黎紫書(1971年12月8日— ),本名林寶玲,當代馬華文學代表性作家之一。曾任《星洲日報》記者12年,后專事寫作。多次獲得馬來西亞最重要的華文文學獎花蹤文學獎,是該獎創(chuàng)辦以來獲獎最多次的作家。她的多部短篇小說集都曾獲獎,在小小說創(chuàng)作上可謂頗有心得。在這篇文章里,她分享了小小說創(chuàng)作中細節(jié)的技巧,這些技巧也一樣可以用到作文中哦!
先來溫習一下我的小說方程式——小說≠故事;小說≥故事;好小說>故事。小說大于故事,故事必有情節(jié),情節(jié)里或許還有細節(jié)。但“小說細節(jié)”可以大于“故事情節(jié)”,甚至可以用小說細節(jié)去承載故事情節(jié)。這么說或許抽象了些,紫書決定獻個丑,拿拙作一篇當范例講解一下:
要開飯了,老二一家還沒到。往年都這樣,但飯桌上仍不免有人鼓噪。好容易等到老二一家三口坐下,這才總算到齊。房子里忽然人聲鼎沸。過節(jié)就該這樣,團圓飯是該在家里吃的。
于是她開始奔忙,拖鞋在廚房與飯廳之間吧嗒吧嗒地響。菜肴一盤接一盤上桌,空氣中蒸騰著油氣和飯香。有人喊她:媽你坐下吧,你不累我們看著都累了。誰又跟著起哄,對啊去年不是已經(jīng)說好,今年團圓飯到福滿門吃的嘛。
老大的女兒即時嚷起來:“我知道我知道!奶奶那天看見電視上有個專家說啊,味道是人類最后的記憶。奶奶一定是怕我們吃了別處的就會忘掉她?!北娙耸?。她也笑著端上最后一道菜。鱸魚啊,媽的拿手好戲。魚才放下,許多筷子便伸過去各取所需。有的說媽這私房菜,這么多年就是百吃不厭,有的說褔滿門的更有特色。
她坐下來,才發(fā)覺沒有胃口。除了身旁的老頭子和老二那靦腆的兒子在默默扒飯以外,其他人都興致高昂。話題扯到這舊樓房,兄弟三人各有看法,很快話不投機,嗓子便粗了,又有高亢的女聲加入。氣氛有點煳,像快要燒出焦味來的半鍋殘羹。
“啪”,有人摔下筷子。老頭子發(fā)作,大伙兒噤聲。其時已杯盤狼藉。老二一家先走,老大一家隨后。等人都走了,她去收拾,老頭子在身后煮水沏茶,一邊喃喃嘀咕:“什么人類最后的記憶,這下你輸?shù)酶市牧?。虧你還花這些錢。剛才那鱸魚做得真一般。哪家飯館點的菜?。俊?/p>
她開始洗碗,沒回頭。
“福滿門?!?/p>
這是個乍看“無故事”也沒有情節(jié)的小說。全篇只寫一頓團圓飯,由“等老二一家”開始至吃完飯后大家離開為止,寫的是飯局中的一些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包括情景、人物、飯菜,還有一些零碎而看來既不集中也沒有連貫性的對白。表面看來,這頓飯稍微勾勒了家中各成員的狀況,但顯然沒有帶出任何“故事”,不具備任何可以有演進意義的情節(jié)。讀者在這一頓飯里看到的唯“小說細節(jié)”而已。
只有當小說讀到最后,“鱸魚不是母親做的菜”這一細節(jié)被帶出,埋伏在小說里的“故事”才被掀開。這個“故事”是隱性的。只有把小說讀到最后,這個隱性的故事才會被讀者“領會”出來,也就在這個時候,前面看似鋪墊的部分,里頭的“小說細節(jié)”(比如老大的女兒提起“味道是人類最后的記憶”,比如今年到福滿門吃團圓飯的提議,以及“福滿門的更有特色”等)才會發(fā)生作用,幫助讀者完成他們對“故事”的領會與想象;甚至是熱鬧氛圍的營造,在這時候也才出現(xiàn)了諷刺的意味。于是,這些細節(jié)也就因此顯出其真正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這就是我說的“用小說細節(jié)去承載故事與故事情節(ji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