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雄
728年春,40歲的孟浩然來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失利,苦悶之中去拜訪已是朝廷官員的王維,碰巧與唐玄宗不期而遇。因早聞孟浩然大名,唐玄宗詢問他最近可有大作,孟浩然便朗誦起剛寫的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滿窗虛?!碑斕菩诼牭健安徊琶髦鳁墶钡木渥訒r,當即變了臉色,心道:“我根本不知道你是否求過功名,也就談不上被誰舍棄,你為何還要污蔑我?”之后甩袖而去,后責令孟浩然趕緊離開京城。事實上,孟浩然詩中的“不才”,純屬一種自謙的說法,意思是才疏學淺,才導致未被君主發(fā)現(xiàn),絕非對皇帝不滿。不料被唐玄宗“誤解”,因自謙而被棄用。
1042年,主考官晏殊擬定21歲的王安石為舉人第一名,意味著只等皇帝批準,讀書人中至高無上的新科狀元非王安石莫屬??墒?,宋仁宗堅持認為王安石只能做第四名。原因是他在行文中引用《尚書周書洛誥》里的語句:“孺子其朋,其往。”這句話本為周公告誡周成王所說,大意是,“你這年輕的孩子啊,從今往后呀,要像對待朋友那樣和群臣們?nèi)谇⑾嗵??!痹诨实劭磥恚粋€毛頭小伙居然大言不慚地借用古人的話來指點江山,未免有些不知天高地厚。這樣的自矜之人,有必要殺殺其銳氣。于是,王安石一語失狀元。其實,年輕的王安石未必就是借此指點皇帝,但的確讓人覺得有些恃才傲物。
由此看來,自謙和自矜,都得拿捏好一個度,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