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家酒店里,兩個人為“馬在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發(fā)生了一場激烈的論戰(zhàn)?!榜R在奔跑時始終有一只蹄子著地?!币粋€人說。“馬在躍起的瞬間4只蹄子都是騰空的。”另一個人反駁道。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最后還打起了賭。他們一起跑去跑馬場,想當場看個究竟,但是馬奔跑的速度太快,根本沒法看清馬蹄是否著地。
英國攝影師麥布里治知道此事后,表示他有辦法解決。他在跑道的一邊連續(xù)安置了24架照相機,鏡頭都對準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系上了一根細線。這些細線橫穿跑道,分別系到對面每架相機的快門上。一切準備好以后,麥布里治讓馬從跑道的一端跑過來。當馬經(jīng)過安置有照相機的路段時,依次撞斷24根細線,與此同時,24架照相機也就依次拍下了24張照片。
從沖洗出來的連續(xù)照片帶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只蹄子是著地的,于是持這一觀點的人贏了。而與此同時,麥布里治偶然快速抽動了那條照片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照片中靜止的馬竟變成了一匹運動的馬—馬竟然“活”了起來!麥布里治把這些照片做成透明背景的,再把它們按順序均勻地貼在一塊玻璃圓盤上,然后做了一塊同樣尺寸的金屬圓盤,在貼照片的位置開了一個和照片大小相同的洞,用幻燈機向白幕上放映,同時使兩塊圓盤反向旋轉(zhuǎn)起來,這樣,就可以看到馬奔跑的連續(xù)動作了。麥布里治把自己設計的機器叫“顯示器”。它利用了人眼的視覺暫留效應,即人的視覺反映能在腦中滯留很短的一段時間,因此,一張張靜止的照片如果快速運動,相鄰的兩張就能在這段時間內(nèi)連貫起來,畫面就“活”了。
1887年,發(fā)明家愛迪生受到“顯示器”的啟發(fā),制成了第一臺“放映機”:它就像一個長方形的柜子,上面裝有一只凸起的透視鏡,里面裝著蓄電池和帶動膠片的設備;膠片繞在一系列縱橫交錯的滑軌上,以每秒46幅畫面的速度移動;影片通過透視鏡的地方,安置著一面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觀眾從透視鏡的小孔里觀看時,急速移動的膠片便在放大鏡下構(gòu)成了一幕幕活動的畫面。
1894年4月,第一家“電影院”在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大街正式開放。這個“電影院”只有10架“放映機”,每場只能賣1 0張票。結(jié)果“電影院”前人山人海,人們都以一睹“電影”為榮。然而這種“電影”不能投影到銀幕上,圖像也不清晰,因為它是讓膠片不停地經(jīng)過片門,而不是以一動一停、一動一停的方式經(jīng)過片門(即在膠片運動時遮住片門,而當膠片不動時打開片門)。愛迪生對自己發(fā)明的這臺“放映機”很不滿意,很想解決膠片傳送的問題,但一時束手無策。
法國科學家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倆對電影的研制也很感興趣,希望攻克這一難題,制作出真正的電影來。1894年末的一個深夜,路易在設計膠片傳送裝置的模擬圖時忽然想到:用縫紉機縫衣服時,衣料不正是在做“一動一?!钡倪\動嗎?當縫紉機針插進布里時,衣料不動;當縫紉機針縫好一針向上收起時,衣料就向前挪動一下—這不是跟膠片傳送所需要的方式很像嗎?
他興奮地告訴哥哥奧古斯特,可以用類似縫紉機壓腳那樣的機械所產(chǎn)生的運動來拉動膠片帶。當這個牽引機件再次上升的時候,尖爪便在下端退出洞孔,而使膠片靜止不動。經(jīng)過試驗,路易的想法果然可行。后來奧古斯特在一篇文章中說:“我的弟弟在一個夜晚就發(fā)明了活動電影機?!贝送?,他們兄弟倆還利用許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對原始的電影做了多項改進。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會名流應盧米埃爾兄弟的邀請,來到卡普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觀看電影。觀眾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畫面。一位記者這樣報道:“一輛馬車被飛跑著的馬拉著迎面跑來,我鄰座的一位女士看到這一景象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來?!边@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電影,它意味著電影技術(shù)開始走向成熟。
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1895年12月28日—定為電影誕生日,盧米埃爾兄弟也被稱為“現(xiàn)代電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