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琪童
摘要:交替?zhèn)髯g是口譯中的一項重要模式,在交替?zhèn)髯g實踐中譯員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論指導。釋意理論是上個世紀60年代由塞萊斯科維奇和勒代雷通過大量的會議口譯實踐觀察而得出的一個理論,對口譯實踐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以筆者一次“美國大學展”的交傳片段為例,探討口譯三角模型的性質(zhì)與特征,總結(jié)了作者在現(xiàn)場口譯時遇到的問題以及采取的相應策略。
關(guān)鍵詞:釋意理論 口譯三角模型 交替?zhèn)髯g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087-02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在各種國際交流會議上,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本文以一次筆者英漢交替?zhèn)髯g的實踐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錄音整理成文本語料結(jié)合釋意理論中三角模型進行案例分析。分析在實際口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相應的應對策略。
一、釋意理論的內(nèi)涵
上個世紀60年代,法國巴黎高翻學院前校長塞萊斯科維奇及其學生勒代雷通過多年觀察國際會議上的翻譯并基于自身的經(jīng)驗提出了釋意理論。顧名思義,釋意派主張的就是“釋意”,也就是“翻譯意義”。同時,意義單位、意義對等、語言預測和時間滯后也是釋意派著重研究的關(guān)鍵點。
(一)釋意理論的基本觀點
在釋意派理論當中,翻譯是意義之間的翻譯,不是字對字的翻譯。釋意理論認為翻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詞義層次、話語層次和篇章層次。而真正意義上的翻譯,應當達到第三個層次,也就是篇章層次。在《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一書中,林語堂先生曾講過:“譯者對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無字字譯出之責任?!保ɡ沾祝?011:24)
(二)釋意理論的三角模型
釋意理論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其“三角模型”(如下圖)。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聽到的是發(fā)言者說出的第一語言,也就是源語,在聽的過程當中,譯者需要進行一個聽辨的過程,做到“聽意不聽詞”,再通過第二語言,也就是目標語進行輸出。在釋意理論的三角模型中,第二部分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脫離語言外殼”是指將源語的外殼打碎,只關(guān)注源語所要表達的意思,然后再用目標語重新整合起來。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其實很考驗譯者的語言知識和言外知識,以及對兩種語言文化的掌握程度。
二、案例分析
本文接下來提供的語料是來自美國大學展會其中一個大學展臺的英漢交替?zhèn)髯g。這次展會主要包括現(xiàn)場咨詢和現(xiàn)場面試兩個部分。每一個大學有一個相對應的小展臺,而筆者負責的是美國雪城大學的展臺。筆者在做翻譯之前,已經(jīng)查閱了關(guān)于美國林頓集團、雪城大學的簡介和各專業(yè)情況。
(一)現(xiàn)場遇到的問題
在展會現(xiàn)場人員比較多,環(huán)境比較嘈雜,譯者在聽辨時受到外界干擾。此外,因這次是譯者第一次做現(xiàn)場的口譯實踐,在言語上不夠自信,容易出現(xiàn)停頓、冗余、表達不清晰等情況。
(二)三角模型指導下的應對策略
在交傳的過程中,聽話者與說話者允許譯員的停頓反應時間是非常短的,譯員在翻譯的時候要同時結(jié)合場景語境和口語的對話習慣來進行翻譯。
1.意譯
例1
學生:上課大班還是小班?
譯員: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
招生官:About twenty.
譯員:小班。
在這個對話當中,學生問上課是大班還是小班,但是在英語表達方式中,不習慣表達大班還是小班的概念。譯者就翻譯成“一個班里有幾個學生”。而當招生官回答“大約二十人”后,譯者根據(jù)中國人的習慣來判斷出,這是一個“小班”,并對學生說“小班”。
例2
學生:住宿是怎么安排的?
譯員:Will the school arrange the accommodation?
招生官:Yes, the school will only arrange the first year.
譯員:學校只會提供一年的住宿,后面就自己找了。
這段翻譯當中,譯員采用的也是意譯的手法,并且又根據(jù)中文的表達習慣和源語的意思進行了適當?shù)脑鲎g。
例3
招生官:Or she can like finish her undergraduate in China, and she come to America for her master degree.
譯員:你可以在中國先把本科學歷完成,然后再去美國讀研究生。
招生官:And ,and tell her there are many scholarships in America for master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譯員:而且,在美國,土木工程研究生的獎學金很高。
釋意理論三角模型強調(diào)的就是將語言外殼打碎,翻譯出意思而非只著眼于結(jié)構(gòu),這個例子筆者根據(jù)中文的表達習慣將其意譯了出來,更本土化。
2.省略
省略在英譯漢的時候出現(xiàn)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這種情況在口譯中更為常見。
例4
學生:我想問一下,有沒有在國內(nèi)大二學完之后再轉(zhuǎn)過去的案例?我過去的話,是繼續(xù)往下念還是怎么樣?
譯員:She is the sophomore and she wants to transfer.
這個翻譯中,學生問的問題比較長,而且有一些重復的話,如果完全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的話,會顯得譯文比較冗長而且沒有意義。此外,在這位學生之前,譯員已經(jīng)從招生官那里了解到該高校有中途從中國轉(zhuǎn)到美國的案例,如果再一次地問招生官就會顯得多余,因此譯員在這個翻譯上做了省略的處理。
例5
學生:那如果是獎學金的話,大概是多少?
譯員:How much could she get?
招生官:It depends on her. It is very competitiveness. It is about 10,000 dollars.
譯員:競爭非常激烈的,大概一萬美元。
學生:最高的情況?
譯員:The highest?
招生官:No, the lowest.
譯員:這是最低的情況。
這段翻譯中,出現(xiàn)了省略的翻譯情況。當學生問到這個一萬美元的獎學金是最高的情況還是最低的情況的時候,譯員翻譯成“The highest?”,而并沒有翻譯成“The highest situation?”。因為在當時的這個語境中看,招生官就能理解要表達的意思,并且簡單明了。
3.言外知識積累
每一次的翻譯都會涉及不同的言外知識,通常這些知識在課本中是不可能一一體現(xiàn)出來的,因此,譯員在參加每次翻譯實踐之前,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
像本文筆者此次負責的“SYRACUSE UNIVERSITY”展臺,譯員并不知道該大學的名字是意譯成“雪城大學”,一開始將其音譯成“賽萊克斯大學”。后來隨著展會的進行,她從展會負責人口中了解到其正確的翻譯應該是“雪城大學”。
三、結(jié)語
釋意理論中所提倡的“口譯三角模型”無疑給譯員在口譯過程中增添了難度,但這也是口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翻譯技能。本文分析了一次英漢交傳中遇到的問題,并且筆者根據(jù)釋意理論采取的相應策略,此外,言外知識的積累對一名譯員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陳小雪.釋意理論在交替?zhèn)髯g中的應用——《吸血鬼日記》口譯結(jié)果分析[D].內(nèi)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
[2]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9-41.
[3]瑪麗雅娜·勒代雷.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劉和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1:3-28.
[4]劉和平.法國釋意理論:質(zhì)疑與探討[J].中國翻譯,2016,27(4):1-7.
[5]Marianne Lederer.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Units of Meaning and Other Features.(1978).當代西方翻譯研究原典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215-227.
[6]仲偉合,王斌華.基礎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30-32.
責任編輯:景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