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青云 孫軍
摘 要:中英對于狗的看法不盡相同,通過探究中英關于狗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差異從而更多地了解中英對于狗的看法和態(tài)度及其原因,減少因此帶來的文化沖突,加強文化的理解與交流。
關鍵詞:中英;“狗”文化;差異
引言:今年是公歷2018年,中國農歷是狗年?!肮贰笔桥c人類生活關系十分密切的一種動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狗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觀看中英各種影視作品、書籍以及在生活中都會發(fā)現(xiàn)中英的語境中“狗”的含義有著很大的區(qū)別。
一、中英狗的象征意義
大體上,英國的狗象征著忠誠,友好還有堅定。狗被認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類最好的朋友,而不是最好的奴人。冷幽默的英國人甚至敢用他們萬能的上帝來開狗玩笑——上帝倒立,把God倒過來寫,不就是dog狗么?在007系列電影中,M夫人桌上擺著的是一只身披英國國旗的斗牛犬模型,即便M夫人離世后留下的紀念品也是它,可見其珍貴程度。它是一只純種斗牛犬,曾是首相丘吉爾的標志,代表了英國人堅定固執(zhí)的性格,它還象征著二戰(zhàn)中英國“打不垮,不服輸”的精神。米蘭·昆德拉說:“狗是我們與天堂的聯(lián)結。它們不懂何為邪惡、嫉妒、不滿。在美麗的黃昏,和狗兒并肩坐在河邊,有如重回伊甸園。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覺得無聊—只有幸福平和?!彼m然不是英國人,卻很好地傳達了英國人的心聲。
在中國,總的來說,人們把狗視為吉祥的動物,是吉祥的象征。如果誰的家里突然來了一只狗就預示著財富來臨,所謂“貓來窮,狗來富”,一般都會被收留;中國的狗也象征著忠誠,除了自己的主人,它誰的面子都不給,為了主人它們愿意做很多事情,甚至是犧牲自己。除此之外,狗還象征著權利。中國人喜歡通假,“犬”與“權”字諧音,因此,中國玉石常常做成犬狀造型的手把玩件,寓意“大權在握”。在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下,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都滲透著對權利的仰慕和渴望,然而,中國人又崇尚中庸,因此,憨態(tài)可掬的小狗造型的玉石將“野心內斂,不事張揚”的心理需求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二、中英狗文化的差異
此文講述的文化差異主要從語言角度探討,因為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反映。
狗在中國人的思維定式中是貶義的。至少從南北朝起, 狗就是一個罵語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 帶“狗”的貶斥、否定、咒罵性詞語及諺語、俗語比比皆是, 如: 蠅營狗茍、狼心狗肺、狗急跳墻、狗皮膏藥、狗頭軍師、狗尾續(xù)貂、狗血噴頭、狗仗人勢、狗屁不通、狗娘養(yǎng)的、狗東西、狗屎堆、狗吃屎、狗男女、狗崽子、狗日的、落水狗、喪家狗、癩皮狗、看家狗、狗屁、狗屎、瘋狗、老狗、走狗, 狗腿子、狗患子、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掛羊頭賣狗肉、狗咬呂洞賓, 不識好人心等等。帶有反犬旁的字也都沒有太多好意思例如:狠;猥;狂;犯;獄;狹;猙獰等等。
初學英語時,學到 “l(fā)ucky dog ”居然是幸運兒的意思,覺得十分費解,怎么會將人比作狗更何況是“幸運兒”這樣好的含義。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英國人常常人狗不分,例如old dog指老頭兒;lazy dog指懶漢;sad dog指無賴;big dog指看門人clever dog指聰明的人;top dog指勝利者、領導者;gay dog 指快樂的人;yellow dog指不合群的人; water dog指老練的水手;“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指好人有好報;還有古希臘詩人達羅斯在《哀悼頌》中寫道 “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 —— 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 at night sorrow.” (人人終有得意時,晨時歡笑夜中悲)。和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自喻是一樣的道理,英國人總以狗自喻不難看出狗在英國文化中的地位。
三、形成差異的原因
1.歷史文化差異:中國人一貫重視和諧,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不需要從狗身上尋求心理安全感,因而對狗也就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另外,中國人認為,“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而狗總是一副依附于人搖頭擺尾的諂媚形象,與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高尚的品格背道而馳。因此, 狗被附帶上了“諂諛的、勢利的、無恥的、品行卑劣的”等社會文化涵義。而英國人社會競爭激烈,家庭觀念淡薄,從人群里得到的心理安全感比中國人少,他們想把這種損失在寵物狗身上得到一定的補償,因此在西方,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帶著狗在公園散步的情景。
2.地域文化差異:英國由于當?shù)氐臍夂颦h(huán)境等因素最早以漁獵和畜牧文化為主,屬于游牧文明。英國人發(fā)現(xiàn)狗有靈敏的嗅覺和敏捷的身軀,進過馴化后,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發(fā)現(xiàn)和捕獲獵物,在以漁獵畜牧為主的背景下,牛和羊成了主要的肉食提供者, 而狗卻成了重要的勞動和生產工具。而且狗還忠于主人,陪伴主人左右,所以英國人對狗有特別的好感。他們愛狗、寵狗、陪狗聊天、同狗散步,把它當成了家庭一員。
而中國文明主要起源于農業(yè)文明,溫和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催生了農業(yè)耕作的繁榮。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中國人則更喜愛性情溫順而又力大無比的諸如牛馬驢之類的動物,而狗的作用相對比較小,除了看家外,就只能提供肉食了。正因為如此,在國內的很多地方,吃狗肉的習慣延續(xù)至今。
3.風俗文化差異:風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英語民族養(yǎng)狗不僅是為了用來打獵、看家、而且常常是為了作伴。有的人沒有子女,便拿狗來代替,他們的狗能得到相當多的“優(yōu)待”和“特權”。它們有吃,有穿,還有音樂家專門為之譜寫“狗曲”。與英國人相比,中國人則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國人養(yǎng)狗的目的主要是用來看門,因此在我國,狗的地位比起英語國家的同類來說要低得多了。
四、結語
當然,文化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無論觀念如何改變,文化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但是,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交通的發(fā)展,世界各地的來往愈發(fā)便利,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中英關于狗的文化也會相互影響。更多地理解別國對于狗的看法和態(tài)度,更多地關注有關狗在語言使用中的寓意差別,可以減少因此帶來的文化沖突,更好地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陳 偉.英漢詞匯中“狗”所包含的文化差異.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1):77—80.
[2]李金斗:《英漢語“狗”文化差異的比較》,學術論壇,2007年第5期下.
[3]廖光榮.英漢文化動物詞對比.外國語文,2000(5).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xiàn)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