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揚子地臺西緣天井壩鉛鋅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

    2018-06-21 01:17:26劉紅亮江為民曾小華
    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 2018年2期
    關鍵詞:燈影閃鋅礦白云巖

    劉紅亮, 江為民, 曾小華

    (1.湖北省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1; 2.湖北省地質調查院,湖北 武漢 430034)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揚子地臺西緣大渡河谷沿岸相繼發(fā)現(xiàn)黑區(qū)—雪區(qū)、紅花、白熊溝、核桃坪、養(yǎng)善坪—中溪坪—寶水溪—雙鳳溝等層狀鉛鋅礦床。該類鉛鋅礦床具有規(guī)模大、延伸穩(wěn)定的特點,發(fā)現(xiàn)多處大型、超大型礦床,預測鉛鋅資源量有望達1 000萬t以上。天井壩鉛鋅礦也產于該礦帶中。

    1 區(qū)域地質背景

    礦區(qū)位于揚子地臺西緣,川滇黔南北向鉛鋅成礦帶北段[1]。最老的為中元古界峨邊群,為淺變質的副變質巖系,南華系為陸相火山巖和碎屑巖,震旦系—二疊系以海相碳酸鹽巖為主,上二疊統(tǒng)為陸相火山巖,三疊系—第三系為陸相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中普遍發(fā)育同生沉積的鉛鋅礦化,具有由西向東逐漸變新的變化規(guī)律,其中震旦系燈影組連續(xù)沉積厚達千米的碳酸鹽巖,是區(qū)域和礦區(qū)主要的含礦巖系和礦源層。

    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構造發(fā)育,構造以北北西向為主,東西向、南北向次之。

    巖漿活動頻繁。晉寧期發(fā)育中基性火山巖和基性—中酸性侵入巖體,其中火山巖以玄武巖、安山巖、流紋巖為主,在區(qū)內形成厚達5 000 m的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系。

    2 礦區(qū)地質

    2.1 地層

    出露地層主要為南華系—寒武系(圖1[2]),其中震旦系燈影組呈帶狀分布于礦區(qū)的中東部,為潮坪相鎂質碳酸鹽巖石,與下伏觀音崖組呈整合接觸。

    圖1 天井壩鉛鋅礦區(qū)地質簡圖(據(jù)文獻[2]修改)Fig.1 Geological map of Tianjingba lead-zinc mining area1.第四系;2.寒武系下統(tǒng)滄浪鋪組;3.寒武系下統(tǒng)筇竹寺組;4.震旦系上統(tǒng)—寒武系下統(tǒng)燈影組三段;5.震旦系上統(tǒng)—寒武系下統(tǒng)燈影組二段;6.震旦系上統(tǒng)—寒武系下統(tǒng)燈影組一段;7.震旦系下統(tǒng)觀音崖組;8.南華系上統(tǒng)列古六組;9.南華系下統(tǒng)開建橋組;10.南華系下統(tǒng)蘇雄組;11.中元古界峨邊群;12.南華紀鉀長花崗巖;13.實測地質界線;14.實測逆斷層;15.實測正斷層;16.斷層破碎帶;17.礦體及編號;18.含礦帶及編號。

    燈影組劃分為三段:

    燈影組第一段黃灰、灰、淺灰色中—厚層狀粉—細晶白云巖。具同生角礫、水平層理、波狀層理、鳥眼構造、藻紋層理;屬潮下—潮間帶沉積。

    燈影組第二段灰—淺灰色中—厚層微—粉晶白云巖、藻紋白云巖、葡萄狀白云巖、渣狀白云巖、滲濾豆石白云巖夾條帶狀、角礫狀白云巖。為潮上—陸上暴露環(huán)境沉積。該巖性段渣狀、葡萄狀、帳篷狀、角礫狀白云巖常具鉛鋅礦化,局部形成層狀、含透鏡狀鉛鋅礦體,為研究區(qū)最主要的鉛鋅礦產出層位。

    燈影組第三段灰—淺灰色中—厚層狀微—粉晶白云巖,夾燧石條紋條帶、薄層,具微波狀層理、水平層理,屬潮間帶—潮上帶沉積。該巖性段上部條帶狀白云巖、角礫狀白云巖為區(qū)內另一鉛鋅礦產出層位。

    2.2 構造

    礦區(qū)內的褶皺主要為滴水巖背斜,是區(qū)域上滴水巖復背斜的一部分,位于研究區(qū)西部,北起干海子,南至龍窩,軸面近南北向,長>5 km,寬約3 km。核部由峨邊群和蘇雄組組成,兩翼為開建橋組—燈影組地層,研究區(qū)主要處于滴水巖復背斜的東翼,由一系列軸面傾向西的寬緩背向斜組成。

    礦區(qū)內主要發(fā)育兩組斷層:一組為南北向,一組為東西向,形成的破碎帶寬度在2~50 m。沿斷裂構造常見有鉛鋅礦化,形成斷層破碎帶型含礦帶,具體特征詳見表1。

    表1 天井壩礦區(qū)斷層特征一覽表Table 1 List of fault characteristics of Tianjingba mining area

    2.3 巖漿巖

    研究區(qū)內出露楠木坪鉀長花崗巖體的一部分,巖性為肉紅色、淺紅色中粗粒鉀長花崗巖,為過鋁的“S”型花崗巖,屬造山活動帶環(huán)境產物。侵位于南華系下統(tǒng)蘇雄組和開建橋組。

    脈巖有花崗巖脈、輝綠巖脈和石英脈,主要分布于南華系地層出露區(qū)。

    2.4 變質巖

    研究區(qū)內變質巖僅見于峨邊群。巖性為灰、綠灰色板巖、砂板巖及灰色絹云千枚巖、綠泥絹云千枚巖夾淺灰色變余砂巖組成的淺變質綠片巖系。主要為區(qū)域變質作用產物,其原巖屬濱?;驕\海相泥質砂巖,泥質、鈣質或砂質泥巖夾復成分砂巖沉積。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含礦帶特征

    按控制因素劃分,研究區(qū)礦層可分為層控(沉積)改造型和斷層破碎帶(充填)型。在兩者的疊加部位,礦化較好,常常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礦體。

    3.1.1 層控改造型含礦帶

    圈出了HK1、HK5、HK8、HK9及HK6五條含礦帶。以HK1含礦性較好,規(guī)模大,在其南部和F6交匯部位礦化增強。

    HK1含礦帶:產于洞洞巖—板倉溝—錢家溝一帶的燈影組二段下部灰白色中厚層滲流豆白云巖、角礫狀白云巖中,延伸>7 km,沿走向厚度略有變化,含礦帶厚度一般3~10 m;其總體走向為近南北向,傾向東、北東東,傾角為35°~52°;含礦巖性主要為空隙密度較大的灰白色中厚層滲流豆白云巖、藻跡白云巖、凝塊石白云巖、角礫狀白云巖,頂?shù)装寰鶠榧y層狀白云巖,與圍巖界線較清晰。見閃鋅礦、黃鐵礦呈紋層狀、細脈狀、網脈狀充填于白云巖中;礦化圍巖中見有硅化、碎裂巖化。特別是在含礦層與斷層交匯處,礦化明顯增強。地表一般氧化形成鐵帽,溝谷和礦硐中可見原生閃鋅礦。以鋅為主,Zn含量一般0.12×10-2~13.26×10-2,Pb 0.15×10-2~1.52×10-2,Ag 5×10-6~59.8×10-6。圈定有Ⅰ、Ⅱ、Ⅲ號礦體。

    HK5含礦帶:產于高山廟—大牛場一帶的燈影組二段下部灰白色中厚層滲流豆白云巖、角礫狀白云巖中,呈帶狀、似層狀產出,長約18 km,厚度3~10 m。其總體走向為近NS向,傾向東、東南,傾角為10°~30°。含礦帶特征與HK1相同。地表一般氧化形成鐵帽,南部和F6交匯部位見原生礦。Zn 0.13×10-2~17.14×10-2,Ag 21×10-6~60×10-6, Pb微量,圈定有Ⅳ、Ⅴ、Ⅵ號礦體。

    其它含礦帶特征詳見表2。

    表2 含礦帶特征一覽表Table 2 List of characteristics of ore bearing belt

    3.1.2 斷層破碎帶型含礦帶

    該類型含礦帶有HK2、HK3、HK4、HK7四條,其中HK2為近南北向構造賦礦,其余均為近東西向構造破碎帶賦礦,且近東西向構造破碎帶和燈影組二段地層交匯部位含礦性較好,尤以HK7含礦帶鉛鋅品位最高。

    圖2 天井壩HK1中鉛鋅礦層柱狀對比圖Fig.2 Contrast diagram of lead-zinc ore columnar of HK1 in Tianjingba1.鉛鋅礦體;2.含滲流豆白云巖;3.紋層狀白云巖;4.碎裂巖化白云巖;5.含鉛鋅礦化白云巖。

    HK7含礦帶:分布于大牛場斷層(F6)東部大牛場—銀廠溝一帶,分為三部分,西端長2 km,中部為滑坡體覆蓋,長約1.35 km,東端在銀廠溝一帶出露,長1.25 km;西端在F6斷層通過含礦層燈影組第二巖性段時,在斷層帶的下斷面0.45~1.25 m的范圍內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化強烈,可形成透鏡狀、囊狀礦體,其它部位可見有零星的礦化發(fā)育,地表一般氧化形成鐵帽??刂频暮V帶長達1.7 km以上,化學分析結果為Pb 1.65×10-2~2.83×10-2,Zn 4.75×10-2~11.24×10-2,Ag 101×10-6~127×10-6,厚度在0.45~1.25 m。圈定有Ⅶ號礦體。

    其它含礦帶特征詳見表2。

    3.2 礦體特征

    研究區(qū)總共圈定有7個鋅礦體。其中Ⅰ、Ⅱ、Ⅲ號礦體分布于HK1含礦帶中;Ⅳ、Ⅴ、Ⅵ號礦體分布于HK5含礦帶,屬層控改造型礦體;Ⅶ號礦體分布于HK7含礦帶,屬斷層破碎帶型礦體。

    Ⅰ號礦體地表出露標高2 653~3 155 m。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礦化連續(xù)性較好,礦體傾向65°~115°,傾角40°,控制延伸達2 116 m,厚度1.03~7.86 m,厚度變化系數(shù)為82%(圖2),屬厚度較穩(wěn)定型。以鋅為主,礦體平均品位為1.43×10-2,礦體Zn品位變化系數(shù)為76%;普遍伴有銀,Ag品位在5×10-6~59.8×10-6,其中地表露頭Ag品位在5×10-6~18.0×10-6,深部Ag品位在30×10-6~59.8×10-6。Pb含量低,多低于0.10×10-2,深部在0.54×10-2~1.52×10-2。

    礦體頂?shù)装鍨槲⒕О自茙r、含滲流豆石白云巖、條紋狀藻白云巖、角礫狀白云巖等,巖石中見有黃鐵礦、閃鋅礦細脈,微細脈充填于節(jié)理、裂隙中。礦體與圍巖間的界線清楚。

    Ⅶ號礦體地表出露標高2 709~2 825 m,產于F6斷裂帶中,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礦體長度1 368 m,厚度0.81~1.30 m,厚度變化系數(shù)為47%,屬厚度穩(wěn)定型,礦體傾向30°~55°,傾角75°。為銀鉛鋅的復合礦體。Ag、Pb、Zn平均品位分別為63.19×10-6、0.91×10-2、9.12×10-2,Zn品位變化系數(shù)為40%,屬均勻型。

    其它礦體特征見表3。

    表3 礦體主要特征一覽表Table 3 List of main features of ore body

    綜上所述,礦區(qū)主要礦體長度在1 593~2 116 m,厚度在0.81~7.86 m,厚度變化小,厚度變化系數(shù)為40%~76%,為穩(wěn)定—較穩(wěn)定型。礦體有用組分含量均勻,主要礦體品位變化系數(shù)為40%~76%。礦體圍巖單一,無夾石。

    3.3 礦石質量

    3.3.1 礦石自然類型

    按自然類型可分為三種礦石類型。

    (1) 全氧化鐵帽型礦石:主要由氧化鋅組成,其它有少量鉛礬、鉛鐵礬、鋅礬,如Ⅰ號礦體。

    (2) 半氧化富含黃鐵礦鉛鋅硫化礦石:由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等三種礦物組成,富含黃鐵礦、半氧化特征及分布局限性相別于其他類型礦石,如Ⅱ、Ⅲ號礦體。

    (3) 白云石中的星點狀、浸染狀及斑狀、團塊狀鉛鋅礦石:由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及白云石組成。Ⅶ號礦體屬此類。

    3.3.2 礦石礦物組成

    礦石礦物主要有方鉛礦、閃鋅礦、菱鋅礦、纖鋅礦、黃鐵礦、磁鐵礦、伴生銀礦物等,次生礦物有褐鐵礦、鉛礬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石、方解石、石英等。

    3.3.3 礦石結構構造

    (1) 礦石結構:主要有他形—半自形晶粒結構、交代變余結構、交代溶蝕結構三種。

    他形—半自形晶粒結構由閃鋅礦和方鉛礦及少量黃鐵礦晶粒組成。粒徑0.2~5 mm,最大達30 mm。該結構為本區(qū)礦石的主要結構。

    交代變余結構白云石呈他形粉晶嵌集,被后期熱液交代形成不均勻硅化產物。后期閃鋅礦、方鉛礦亦交代其前期石英、白云石。

    交代溶蝕結構以閃鋅礦交代方鉛礦、黃鐵礦為主。

    (2) 礦石構造:主要有條紋條帶狀構造、斑點狀構造、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細脈浸染狀構造、蜂巢狀構造及皮殼狀構造等六種。

    條紋條帶狀構造鉛鋅礦物集合體和白云巖彼此相間構成條紋條帶,沿巖石層理分布而成。局部受擠壓式滑動形成塑性變形與圍巖層理形成同步小皺紋及褶曲構造。條紋條帶狀構造為本區(qū)鉛鋅礦原生沉積成因的重要特征。

    斑點狀構造鉛鋅礦物集合體組成大小不等的顆粒,不均勻嵌布于脈石礦物中,其含量一般為5%~30%,與圍巖接觸界線清晰。

    塊狀構造鉛鋅礦物呈密集的集合體產出,含量45%~95%,礦物排列無方向性。

    角礫狀構造鉛鋅礦物填充于大小不等的角礫狀白云巖中,礦石整體也由角礫組成。

    細脈浸染狀構造鉛鋅礦集合體沿層間裂隙充填浸染而成。

    蜂巢狀、皮殼狀構造主要出現(xiàn)于地表氧化帶中。礦石中硫化礦物經氧化、淋濾后,形成蜂巢狀構造。在氧化孔洞中殘留菱鋅礦、褐鐵礦,形成皮殼狀構造。為氧化帶特有的構造特征。

    3.3.4 礦物共生組合

    礦石中礦物共生組合主要有:閃鋅礦—黃(褐)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褐)鐵礦—方解石—方鉛礦;閃鋅礦—黃(褐)鐵礦;褐鐵礦—方鉛礦及黃鐵礦—褐鐵礦等。

    其生成順序大致為:早期黃鐵礦→閃鋅礦→中期黃鐵礦→方解石→方鉛礦→晚期黃鐵礦→褐鐵礦。

    3.3.5 礦石化學組成

    礦石中有用組分主要為Zn,以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伴生有用組分為Ag、Pb、S。礦石單樣品位變化區(qū)間為Zn 0.57×10-2~34.68×10-2,Pb 0.10×10-2~7.15×10-2,Ag 5×10-6~127×10-6。沿礦體走向,礦化強度變化較小,礦化強度與含礦層構造改造強度成正比,和地表氧化強度呈反比。鋅鉛銀的高值點均位于氧化強度相對較低的平硐中,可見有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等礦物。主要有害組分有MgO、Al2O3等。

    3.3.6 礦石類型

    根據(jù)礦物成分、結構、構造,鉛鋅硫化礦體原生帶礦物成分主要為閃鋅礦、方鉛礦,在近地表部分常遭風化淋濾,形成礦體風化淋濾帶,礦物成分演變?yōu)榱怃\礦、鉛礬、褐鐵礦,鉛、鋅元素被風化、淋濾,品位較低,礦石具有蜂巢狀、皮殼狀等風化構造特征,將區(qū)內礦石的自然類型劃分為條紋條帶狀礦石、塊狀礦石、細脈浸染狀礦石、角礫狀礦石、蜂巢狀礦石五種。以后兩者居多。

    按礦石中主要有用組分,礦石工業(yè)類型可分為鋅礦石、鉛鋅礦石、含銀鉛鋅礦石等。

    4 成礦地質條件及礦床成因初探

    4.1 成礦地質條件

    4.1.1 成礦的物源條件

    區(qū)域含礦層位,從前震旦紀蘇雄組至晚古生代泥盆紀至二疊紀地層,巖石含鉛鋅豐度高(高于巖石圈地殼克拉克值),區(qū)域巖漿活動亦提供了部分物源,特別是晉寧期巖漿活動形成的基性噴出巖—酸性侵入巖,Pb、Zn平均豐度值遠高于巖石圈地殼克拉克值(基性巖Pb、Zn平均豐度值分別為80×10-6、750×10-6~800×10-6,酸性侵入巖豐度值分別為550×10-6~700×10-6、300×10-6~650×10-6),為區(qū)內鉛鋅礦的成礦提供了豐富的礦源,對區(qū)域上鉛鋅礦的礦前富集具有重要意義,加上二疊紀的巖漿活動(該期玄武巖Pb、Zn豐度值達110×10-6和710×10-6),由于其強烈活動,為后期鉛鋅礦的形成提供了物源。

    4.1.2 成礦熱動力條件

    區(qū)域性構造活動不僅為成礦提供了鉛鋅源富集條件,而且為成礦作用提供了熱能,促使含礦溶液和流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形成,促進鉛鋅的活化遷移,并在適宜的構造物理化學條件下富集成礦。

    4.1.3 成礦構造條件

    礦區(qū)構造發(fā)育,具多期性和繼承性活動特征,促成Pb、Zn的活化遷移和多期成礦疊加,有利于成礦元素的富集。構造配套體系有利,礦區(qū)早期南北向斷裂成為礦區(qū)控礦導礦構造,近東西向構造及其形成的次級羽狀斷裂則為容礦構造。

    4.1.4 圍巖圈閉條件

    礦區(qū)地層為碳酸鹽巖與碎屑巖建造類型,經構造改造,局部形成構造圈閉層和構造滑脫空間,有利于成礦元素的富集。礦區(qū)震旦系碳酸鹽巖底部為南華系碎屑巖,頂部為寒武系碎屑巖,兩者間形成圈閉層,鉛鋅礦主要賦存于碳酸鹽巖中空隙密度較大的巖石中。

    4.1.5 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

    根據(jù)鄰區(qū)團寶山鉛鋅礦資料對比研究,本區(qū)主要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組成具有變化范圍窄(14‰~20‰)和富重硫δ34S的特點;成礦流體介質呈弱酸性;主成礦期(階段)成礦熱液溫度平均為125~250 ℃,屬中低溫。

    4.2 控礦因素

    從礦床的鉛鋅礦成礦特征及其時空演化規(guī)律,以及成礦地質背景等客觀地質條件分析,天井壩鉛鋅礦主要的控礦因素為沉積建造以及近南北向、近東西向構造發(fā)育情況。

    4.2.1 地層與鉛鋅礦成礦關系

    震旦紀燈影組地層是區(qū)域上和天井壩鉛鋅礦主要的賦礦地層。燈影組沉積厚度大,該組地層內Pb、Zn平均豐度值分別為44.46×10-6和100×10-6,富集系數(shù)分別為4.94和5.00。在天井壩鉛鋅礦賦礦地層沉積了一套巨厚的火山巖—火山碎屑巖(蘇雄組、開建橋組),其中Pb、Zn平均豐度值分別為400×10-6~650×10-6和500×10-6~700×10-6。這些富含鉛鋅元素的沉積巖系,為本區(qū)層控型鉛鋅礦床后期改造富集成礦和構造熱液脈型鉛鋅礦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和有利的成礦條件。

    4.2.2 巖相古地理與成礦關系

    據(jù)震旦紀古地理、古構造特征和沉積巖相、沉積環(huán)境與含礦性等的綜合研究表明[1,3],康滇地軸東緣燈影組沉積可分為三個沉積巖帶(圖3、圖4[3])。

    圖3 工作區(qū)震旦系巖相古地理與鉛鋅礦成礦分布關系圖(據(jù)文獻[3]修改)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ian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and metallogenic distribution of lead-zinc deposits in working area1.前震旦系古陸;2.泥、砂巖;3.硅質白云巖、白云巖;4.白云巖、泥質白云巖;5.鉛鋅礦(點)床;6.震旦系等厚線。

    圖4 康滇古陸東緣漢源—峨眉震旦系巖相剖面示意圖(據(jù)文獻[3]修改)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lithofacies profile of eastern margin of Kangdian old land in Hanyuan—Emei Sinian system1.泥質白云巖、含硅質條帶白云巖中含層狀、星散狀鉛鋅礦;2.磷礦(P)、黃鐵礦(S)、重晶石(Ba)、炭質(C);3.藻類和軟舌螺化石;4.泥質條帶白云巖、泥質白云巖;5.硅質白云巖、硅質結核;6.白云巖、砂質白云巖;7.礫巖、砂巖和頁巖。①.濱海陸源碎屑與碳酸鹽巖沉積帶;②.淺海碳酸鹽臺地(和生物礁沉積區(qū));③.碳酸鹽臺地(和生物礁)前緣斜坡沉積帶。

    圖5 天井壩鉛鋅礦成礦模式示意圖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metallogenic model of Tianjingba lead-zinc mine1.前震旦系地層;2.臺地相富藻白云巖;3.砂巖;4.泥頁巖;5.玄武巖;6.鉛鋅礦初始富集層;7.鉛鋅礦硫化礦富礦體;8.次生鉛鋅礦氧化礦;9.熱源;A.沉積成巖礦質初始富集期;B.后生改造期早期礦質的活化、遷移與再富集;C.后生改造成礦期主階段鉛鋅礦富礦體的形成;D.次生氧化期。

    (1) 濱海陸源碎屑與碳酸鹽巖沉積帶:該帶位于康滇古陸邊緣,在近海岸的濱海地帶形成礫巖、砂泥巖、泥灰?guī)r和泥質白云巖沉積,在泥鈣質白云巖中夾炭質條帶(藻席),具濱海潮坪沉積特點,該沉積帶目前未發(fā)現(xiàn)鉛鋅礦化現(xiàn)象。

    (2) 淺海碳酸鹽巖臺地和生物礁沉積帶:該帶主要是以厚度達千米的白云巖為主的碳酸鹽巖建造,并發(fā)育規(guī)模不等的碳酸鹽巖臺地,其下部為泥質白云巖,中部為藻紋層白云巖、厚層白云巖,上部為白云巖,夾燧石條帶、團塊,頂部有泥質白云巖,并含磷,有層狀或星散狀方鉛礦、閃鋅礦。

    (3) 碳酸鹽巖臺地和前緣斜坡沉積帶:分布于臺地邊緣,以厚層白云巖為主,夾角礫狀白云巖等斜坡相沉積物,在臺地西緣斜坡相沉積物中常充填有層狀或星散狀方鉛礦、閃鋅礦,該沉積環(huán)境與天井壩鉛鋅礦的層控型鉛鋅礦的成礦關系密切。

    4.2.3 構造與成礦關系

    揚子地臺西緣鉛鋅成礦帶主要受控于南北向、東西向構造破碎帶。

    天井壩鉛鋅礦屬川滇黔南北向鉛鋅成礦帶、滎經—團寶山—烏斯河—甘洛次級南北向成礦帶的組成部分,礦區(qū)內發(fā)育南北向、東西向、北西向斷裂構造,工業(yè)礦(化)體嚴格受東西向、北西向斷裂控制,其中南北向構造控制著區(qū)內層控型鉛鋅礦含礦地層的展布,東西向、北西向斷裂構造促進了本區(qū)層間破碎帶的相對發(fā)育,為本區(qū)構造熱液脈型鉛鋅礦成礦提供了重要構造條件和有利的賦礦空間。

    4.3 天井壩鉛鋅礦成因機理初探

    天井壩鉛鋅礦床與揚子地臺西緣大渡河谷沿岸產出的眾多鉛鋅礦床[4-8]地質特征相似,控礦因素基本一致,明顯受地層和構造兩大因素控制,屬碳酸鹽巖型沉積—改造型鉛鋅礦床。根據(jù)礦體地質特征、物質組成在時間空間上的演變和組合關系,初步將其成礦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圖5)。

    (1) 沉積成巖期礦質的初步富集[3-4]階段。礦區(qū)和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表明,在前震旦紀變質巖和中酸性火山巖、花崗巖中含大量的成礦元素。長期的風化剝蝕,使其呈溶解狀態(tài)、粉屑或被粘土吸附等被帶入海水盆地,成礦元素富集造成盆地內含豐富的成礦物質。當成礦物質運移到臺地邊緣,由于臺地碳酸鹽巖的發(fā)育,并且富含藻類,藻類的埋藏和分解使沉積層處于還原環(huán)境,臺地邊緣既是巖性巖相的過渡地段,也是物化條件變化明顯的部位。所以成礦物質極易形成硫化物在空隙密度較大的巖石中沉淀產生成巖富集,該期形成的金屬硫化物以黃鐵礦、閃鋅礦為主。

    (2) 改造期成礦元素的活化、遷移、再富集及礦體的形成階段。此階段區(qū)域構造引起地熱,加熱地層水和下滲的天然水產生對流循環(huán)。深處的含礦鹵水沿裂隙通道由下向上運移,同時,不斷萃取圍巖中的成礦物質。當上升的含礦鹵水遇到寒武系泥、頁巖的阻擋,它們在寒武系下部的燈影組碳酸鹽巖中選擇空隙密度大的巖性中進一步富集。

    印支期強烈的構造活動,東西向擠壓應力作用與構造變形一方面進一步加劇了鉛鋅成礦物質的活化、遷移,另一方面構造變形導致局部應力差及相對低壓應力環(huán)境的產生與賦礦空間的形成。在含礦層與構造形成的空間中金屬硫化物沉淀、結晶、聚集成礦。

    (3) 次生氧化作用階段。上述過程形成的鉛鋅礦體,成礦后又受到構造破壞,礦體位移、破碎,當其露出地表或在近地表淺部,處于氧化環(huán)境中。大氣降水、地下水淋濾滲透賦礦圍巖(碳酸鹽巖),化學作用以氧化方式為主,形成次生氧化物,并在碳酸鹽巖溶蝕孔洞中淋積、賦存。

    天井壩鉛鋅礦體產于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二段灰—淺灰色厚層狀亮晶葡萄狀白云巖、滲流豆白云巖、藻跡白云巖,其次有凝塊狀白云巖、層紋狀白云巖、細晶白云巖等巖石,大致順層產出,也有后期穿層產出;常見的金屬礦物主要有閃鋅礦、方鉛鋅,次為黃鐵礦、輝銀礦等。礦體形態(tài)主要為層狀、似層狀、脈狀、透鏡狀、囊狀等。礦床品位在地表受風化淋濾作用影響較貧,鋅品位在地表僅0.57%~1.91%,平硐中及脈型礦體品位較富,鋅一般可達3.50%~34.68%,鉛分布零星,普遍伴生有銀等。明顯受地層和構造的雙重控制,該礦床為沉積—改造型鉛鋅礦床。

    4.4 天井壩鉛鋅礦找礦標志

    找礦標志的建立,對指導本地區(qū)或其它地區(qū)找礦工作有著重要借鑒作用。根據(jù)找礦成果及各項研究結果初步建立找礦標志如下:

    (1) 地層巖性標志。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二段滲流豆白云巖、角礫狀白云巖等空隙密度較大的白云巖是尋找此類礦床的有利層位,亦是主要的礦源層,是找礦的目標層位。

    (2) 構造標志。東西向斷層及與之配套的次級破碎帶與含礦層交匯部位,是尋找該類礦床的有利構造部位。

    (3) 圍巖蝕變標志。圍巖蝕變礦物組合常見褐鐵礦化、碳酸鹽化、菱鐵礦化、黃鐵礦化(次生氧化形成褐鐵礦)、硅化、絹云母化、滑石化等。當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硅化組合礦物出現(xiàn)時,找礦意義更大。

    (4) 化探標志。對燈影組白云巖中Zn≥1 000×10-6高值樣點施工槽探工程揭露,一般都可以控制到鉛鋅礦體,故化探測量中特高值區(qū)(異常超內帶)為有效的找礦標志。

    5 找礦潛力探討

    天井壩鉛鋅礦位于揚子地臺西緣,為川滇黔南北向鉛鋅成礦帶北段新發(fā)現(xiàn)的中型鉛鋅礦床。本文根據(jù)最新的礦床勘查成果,詳細分析礦床成礦地質條件及礦床地質特征,認為研究區(qū)鉛鋅礦按控制因素劃分可分為層控(沉積)改造型和斷層破碎帶(充填)型。其中層控(沉積)改造型鉛鋅礦體賦存于震旦統(tǒng)—下寒武統(tǒng)燈影組頂部麥地坪段含磷硅質白云巖中,礦化與硅質巖及角礫狀白云巖層關系密切;賦礦圍巖中發(fā)育層狀、紋層狀、條帶狀、同沉積角礫狀、層間揉皺等構造,沉積特征明顯;與鉛鋅礦密切共生的硅質巖為典型的海底熱水沉積產物;成礦受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北東東向延伸的漢源—峨眉凹陷及同生斷裂帶的控制,地質特征與海底噴流—沉積型鉛鋅礦床(SEDEX型)類似,但其后期又受印支期強烈的構造和巖漿活動影響,使礦質的活化、遷移、再富集,進而形成礦體。目前研究區(qū)內發(fā)現(xiàn)的礦體主要為該類型,經地表稀疏槽探和少量平硐控制,礦體長1 593~2 116 m,厚0.81~7.86 m,Zn品位0.57×10-2~34.68×10-2,Pb 0.10×10-2~7.15×10-2,Ag 5×10-6~127×10-6,概略估算Zn資源量89萬t,Pb資源量5.3萬t,Ag資源量240 t,已達大型鉛鋅礦床的規(guī)模。

    同時,印支期強烈的構造和巖漿活動促使早期SEDEX型鉛鋅礦化層位的礦質活化、運移、充填在早期形成的破碎帶內,最終形成斷層破碎帶(充填)型鉛鋅礦。該類型鉛鋅礦在研究區(qū)內規(guī)模有限,且品位亦不是很富。

    由于工作范圍及工作程度等諸多因素限制,沒有完整控制鉛鋅礦體的邊界,研究區(qū)及外圍尚有繼續(xù)擴大其規(guī)模的可能。筆者研究認為:層控(沉積)改造型鉛鋅礦床可能是揚子地臺西緣鉛鋅礦聚區(qū)中最具找礦潛力的礦床類型;礦區(qū)燈影組第二巖性段、第三巖性段地層連續(xù)穩(wěn)定且出露較廣,仍存在較大的找礦潛力。通過進一步地質找礦工作,有望在該區(qū)域尋找到更多該類型的中—大型鉛鋅礦床。

    參考文獻:

    [1] 朱創(chuàng)業(yè),張壽庭,丁益民,等.四川團寶山鉛鋅礦的建造控礦機理[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1994,21(4):26-32.

    [2] 江為民,劉成新,熊意林,等.湖北省對口支援漢源縣智力技術支援工程“四川省漢源縣主要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報告[R].武漢: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2010.

    [3] 王則江.康滇地軸北段東緣晚震旦世沉積—再造鉛鋅礦床成礦地質特征[J].地質與勘探,1981(10):9-17.

    [4] 林方成.揚子地臺西緣大渡河谷超大型層狀鉛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J].地質學報,2005,79(4):540-556.

    [5] 林方成,潘桂棠.四川大渡河谷燈影期層狀鉛鋅礦床中震積巖的發(fā)現(xiàn)及其成礦意義[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6,36(11):998-1008.

    [6] 林方成.四川漢源黑區(qū)—雪區(qū)層狀鉛鋅礦床典型礦石組構與成因[J].礦床地質,2005,24(2):122-133.

    [7] 曾忻耕,曾憲教,楊本錦,等.康滇地軸中段東緣脈狀鉛鋅礦床的地質特征及其成礦作用[J].地質論評,1982,28(5):447-452.

    [8] 齊文,侯滿堂,王根寶.上揚子地臺震旦系鉛鋅礦床類型及找礦方向[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06,28(2):30-36.

    猜你喜歡
    燈影閃鋅礦白云巖
    氨基三亞甲基膦酸在閃鋅礦和方鉛礦浮選分離中的應用
    金屬礦山(2023年8期)2023-09-19 00:41:10
    西藏甲瑪斑巖成礦系統(tǒng)閃鋅礦礦物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
    礦床地質(2022年6期)2023-01-11 08:40:38
    白云巖筑壩的難點和措施
    Cu-X(X=C,Si,Ge,Sn,Pb)摻雜對閃鋅礦ZnS 可見光吸收的影響研究
    銀額盆地哈日凹陷白云巖儲層研究
    半盞——第八話:燈影下
    趣味(語文)(2018年11期)2019-01-14 01:12:54
    貴州五指山特大型鉛鋅礦床閃鋅礦的Rb-Sr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元稹與燈影牛肉
    渤中X油田沙一段生物碎屑白云巖井場識別方法
    錄井工程(2017年4期)2017-03-16 06:10:28
    川中震旦系燈影組儲集層形成及演化研究
    临澧县| 搜索| 吐鲁番市| 靖远县| 武邑县| 威海市| 汝阳县| 邯郸市| 常熟市| 祁东县| 台北县| 漳州市| 天峻县| 黔南| 政和县| 桑植县| 高清| 大安市| 永仁县| 合作市| 湾仔区| 莆田市| 从化市| 三原县| 突泉县| 通山县| 巍山| 无为县| 法库县| 黎平县| 元谋县| 乐平市| 米林县| 丹江口市| 万年县| 长治县| 南阳市| 宁安市| 红原县| 中方县|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