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萍 孫彩霞 鄧冬梅
(上海市閔行區(qū)浦江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112)
HPV持續(xù)感染是導致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宮頸癌的重要危險因素,與宮頸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90%以上CIN患者伴隨著HPV感染[1]。因此,早期積極治療宮頸病變對保障廣大婦女健康、防治宮頸癌具有重要意義。臨床治療宮頸糜爛的常用物理手段為激光治療,但難以選擇性對抗病毒,而干擾素廣譜抗病毒與免疫調節(jié)作用顯著。本研究探討辛復寧與激光治療HPV感染的臨床療效,現作以下報告。
臨床納入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2月期間收治72例HPV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全部入選者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均為36例。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組年齡19~53歲,平均年齡(35.49±2.60)歲,對照組年齡20~52歲,平均年齡(35.28±2.59)歲,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單純進行激光治療,于月經干凈3d后進行激光治療,期間嚴禁盆浴、性生活。在激光治療基礎上,給予由上海華新生物高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辛復寧(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50075 規(guī)格 80萬IU/粒)對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用藥方法如下:激光治療一個半月后,給予1粒辛復寧置入患者陰道深部,1次/d,1療程為10d,經期停止用藥,期間嚴禁盆浴,連續(xù)用藥三個療程,停藥三個月后復查。
觀察兩組治療后HPV-DNA轉陰情況,根據療效評價標準[2]:治愈:HPV高危完全轉陰;好轉:HPV高危檢測結果顯示至少1種轉陰;無效:經HPV高危檢測顯示無一轉陰,仍為陽性或增加。
以SPSS19.0系統(tǒng)行數據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分別采用χ2、t檢驗,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與對照組的86.11%相比明顯更高,P<0.05,參考表。
表 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宮頸感染HPV后對機體細胞造成破壞,并引起感染性病變及腫瘤性改變。當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3],宮頸癌的發(fā)生與HPV感染密切相關,篩查宮頸疾病最理想方法為HPV檢測。在人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情況下易感染HPV,若機體免疫力強大,大部分HPV可自行消除,而持續(xù)性感染HPV可導致慢性宮頸炎進展至宮頸上皮內瘤變,甚至導致宮頸癌。相關研究表明,干擾素可充分發(fā)揮激素樣作用,有效降低雌二醇水平,防止HPV繁殖。
辛復寧是一種干擾素2b制劑,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抗腫瘤、抗病毒作用顯著,且具有良好免疫調節(jié)作用。辛復寧可通過多重免疫調節(jié)作用進一步增強殺傷細胞功能及巨噬細胞吞噬作用,同時增強淋巴細胞特異性細胞毒性,對腫瘤繁殖產生抑制,提高機體免疫自穩(wěn)、免疫防護功能,具有良好免疫調節(jié)作用及抗腫瘤作用[4]。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與對照組的86.11%相比明顯更高,P<0.05,提示聯合治療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辛復寧對HPV感染具有良好治療作用,與當前研究結果大致相符[5]。HPV感染大多可自行轉陰,但通常需耗費較長時間,且與機體免疫狀態(tài)、營養(yǎng)狀況、性行為、藥物、分娩等因素密切相關。此外,辛復寧還可對女性體內孕酮、雌二醇水平起到良好調節(jié)作用,有效抑制細胞增殖,明顯改善女性陰道內環(huán)境,進一步促進其再生與修復。辛復寧通過陰道給藥的方式可最大限度減少HPV病毒負荷量,有效清除HPV,將辛復寧放置于陰道內后可快速溶化并崩解,利用其泡騰作用充分與陰道壁及宮頸病灶相接觸,治療效果更確切。
綜上所述,采用辛復寧聯合激光治療HPV感染效果顯著,對促進HPV高危轉陰、增強臨床療效、提高用藥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具備臨床實施意義與運用價值。
[1]王靜,曹佩霞.高危HPV感染患者采取除濕解毒湯聯合西藥陰道給藥的療效分析[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6,36(3):116-118.
[2]孫紅,朱勤賢,顧伯林,等.益氣除濕解毒湯治療宮頸HPV感染的臨床研究[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3(3):232-234.
[3]徐美玉.膦甲酸鈉氯化鈉聯合保婦康栓治療高危型HPV感染宮頸炎的臨床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21):174-175.
[4]劉洋,徐梅.重組人干擾素α2a栓聯合黃芪生脈飲治療子宮頸HPV感染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32):3586-3588.
[5]馬小磊,張雪艷,范蓉,等.重組人干擾素α2b陰道泡騰膠囊聯合宮頸電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伴高危型HPV感染的臨床效果[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9):201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