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霞
【內容摘要】我們都知道培智學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較差,不論在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但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那怎樣才能提高他們的生活適應能力呢?
【關鍵詞】培智學生 生活技能
一、改變家長的觀念
要改變家長的觀念,讓他們知道除了解決好培智兒童的吃、喝、穿之外,重要的是花精力去教育和培養(yǎng)他們,但是家長不舍得訓練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孩子到目前還不會自己用筷子吃飯,穿衣服,去廁所大小便等。尤其是奶奶帶的孫子,那些方面更差,你在課堂課間就能觀察到,奶奶時不時把吃的喝的東西從書包中取出來喂給孩子吃,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動手,上下樓梯也扶著孩子,不放手,生怕孩子摔倒,他們根本沒有強化訓練孩子自立能力的意識。我們的生活適應這門課程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的,很貼近生活,的確很好,如果家長能配合老師,按書上的去教孩子,那孩子的自理能力肯定會提高,比如清洗書包、刷鞋,我認為這些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應該讓孩子具備,那天我示范了洗書包的步驟和發(fā)法,讓孩子晚上回家在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等親人的幫助下洗一下自己的書包,第二天匯報洗的情況,結果第二天太讓人失望了,大多數(shù)學生說家長不讓洗,怕他們把水弄得地上,怕弄濕衣服,有的索性直接替孩子洗了,我聽了真的很納悶,這些家長的觀念真有問題,他們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孩子怎么會呢?再說像智殘這樣的孩子學習能力本來就差,學習持續(xù)性較短,需要好好鍛煉,才能慢慢自理一點生活??杉议L從來不報讓孩子做任何的希望,只看著他們一天成長,這是多么讓人痛心的事??!再說教育和培養(yǎng)智殘孩子真需要有耐心,大多數(shù)家長根本沒有耐心,在家他們包辦一切,在學校把孩子交給老師,好像自己就解脫了,家長一天把心思主要放在孩子的吃、喝、穿上,或者醫(yī)療上,而不是放在教育和培養(yǎng)上,因此,大多數(shù)學生還不會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具和學習用具,與家長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我希望家長能夠改變自己錯誤的觀念,靜下心來耐心地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只要功夫用上,這些孩子還是有生活自理能力的。
二、改變教師的觀念
要改變教師的觀念,使培智學生具有適應生活的能力,是對培智學生教育訓練的最終目的,不能認為在校只要保證孩子的安全就是我們的任務,把生活自理能力應訓練到現(xiàn)實中,切實做到在生活中學習鍛煉,真正要求學生參與到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和家長進行溝通,與各科教師進行融合教育,不論生活語文,生活數(shù)學……都要圍繞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主,爭取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適應生活。像我們規(guī)定天天上課前檢查學生個人衛(wèi)生,穿衣情況,教室衛(wèi)生情況,真正做到適應生活。同時各科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智力水平,知識水平,為每一個學生制定不同的個別教育計劃目標,比如:學會自己穿衣服,學習上下樓梯,知道關閉門窗,了解教室等場所的安全知識,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齡、家長電話號碼,知道自己住哪兒,認識代課教師,掌握禮貌用語,知道與人主動打招呼,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逐步從學習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社會,關注學生的智能發(fā)展和生活實踐。當然,要實現(xiàn)他們的個別教育計劃目標,需要我們教師以表揚賞識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也許記住家長的電話號碼有的需要一年,有的就純粹記不住,但我們一定要有耐心,要有信心,給他們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
三、重視特殊學生的生存和發(fā)展
要重視特殊學生的生存和發(fā)展,給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小到學校,社區(qū),大到政府,首先要尊重特殊學校的師生,不能歧視。我明顯感覺到社會上的人對我們師生有偏見,走到哪兒都有不同的眼神看我們,不尊重弱勢群體。我認為營造關心愛護弱勢的社會風氣。首先要創(chuàng)建和形成一種尊重和關懷弱勢群體的社會風氣,讓他們在人權保障和自身成長過程中,營造與正常人平等的待遇,其次,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和重視特殊教育,在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上工作力度,在特殊教育的校舍建設,硬件裝備,師資配備,教育經(jīng)費上的到保障,從根本上改變地方存在的弱勢人群受劣勢教育現(xiàn)狀。最后,政府部門應當把特殊教育作為督導評價工作的重點,加強對特殊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的督導評估工作,從措施管理體現(xiàn)政府部門對特殊教育的關心和決心。
【參考文獻】
[1] 崔蒙蒙. 培智學校畢業(yè)班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現(xiàn)狀及轉銜教育的需求[D]. 遼寧師范大學,2016.
[2] 劉文文. 智力障礙學生職業(yè)技能培訓的現(xiàn)狀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2014.
【本論文與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相符,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072?!?/p>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