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偉 張亮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以GPS定位技術在池州大橋跨河水準測量上的運用,表明該技術方法得到的結果能滿足精度要求和工程需要,為以后同類工程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正常高;大地高;高程異常;高出異常變化率
中圖分類號:P2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8-0130-02
1 引言
GPS定位技術在我國測繪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GPS精密大地高測定精度可達到毫米級精度,這為采用精密GPS定位技術進行跨河水準測量具備了理論上的前提條件,于是一種基于高精度GPS相對定位和水準測量相結合的跨河高程傳遞技術——GPS水準方法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GPS的定位精度與常規(guī)測量手段相比具有較強的優(yōu)越性,但由于我國目前采用的高程系統(tǒng)是與GPS大地高不同的正常高系統(tǒng),是一個與似大地水準面為基準的物理量,而GPS測量所得到的大地高,是一個與參考橢球面有關的幾何量,兩者間的差值并非常數(shù)關系,不能嚴格精確轉換。但對于較長距離的高精度跨河高程傳遞,可以綜合考慮局部大地水準面的不規(guī)則性和相關性根據(jù)不同場地的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GPS跨河水準測量方案。
2 GPS跨河水準測量原理
GPS水準測量就是用高等級水準測量的方法測出GPS公共點的正常高,再計算出公共點的高程異常及高程異常變化率,然后通過建立函數(shù)擬合模型擬合出未知點的正常高。高程異常的擬合函數(shù)模型主要有線狀擬合函數(shù)模型、曲面擬合函數(shù)模型及重力場函數(shù)擬合模型。本文主要以線狀擬合函數(shù)模型為例來闡述GPS跨河水準的測量方法。
3 GPS水準測量方案設計
采用GPS測量法進行跨河水準測量時,應遵循以下要求:
(1)GPS跨河水準測量應選擇在地形較為平坦的平原、丘陵且河流兩岸地貌形態(tài)基本一致地區(qū)進行。海拔高程超過500m的地區(qū),不宜進行GPS跨河水準測量。當跨河場地兩端高差變化超過70m/km的地區(qū),不宜進行一等GPS跨河水準測量,超過130m/km的地區(qū),不宜進行二等跨河水準測量。
(2)GPS水準點盡可能選于水準測線附近,并有利于進行GPS觀測及水準聯(lián)測。應避開土質松軟和強磁場地段,以及行人、車輛來往較多的場所。
(3)應分析已有的地形、重力和水準等與大地水準面相關的測量資料,選擇河流兩岸大地水準面具有相同的變化均勢,且變化相對平緩的方向上布設跨河路線。
(4)二等跨河水準測量中,非跨河點(A、D)宜位于跨河點(B、C)連線的延長線上,點間距大致與跨河距離相等,非跨河點偏離跨河方向軸線的垂距不得大于BC的1/25。如圖1。
(5)二等跨河水準測量中,非跨河點(A、D)宜位于跨河點(B、C)連線的延長線上,點間距大致與跨河距離相等,非跨河點偏離跨河方向軸線的垂距不得大于BC的1/25。
(6)當跨河距離小于2公里時,同一河岸非跨河點距跨河點的距離以2公里為宜。
4 GPS水準測量技術要求
GPS測量作業(yè)的基本技術要求如表1。
(1)觀測組必須接受統(tǒng)一指揮,在檢查接收機電源和天線等連接無誤后,方可同一時間開機。
(2)觀測前,及觀測過程中,應逐項填寫測量手簿中的各項信息。
(3)觀測中禁止任何人觸碰儀器,以防止被移動,防止人和其他物體遮擋衛(wèi)星信號。
(4)觀測前應及時的了解天氣情況,避開惡劣天氣。
(5)觀測時,天線整平對中誤差不得大于1mm,每時段觀測前后各量取天線高一次,兩次互差小于2mm,并取其平均值作為最后結果。雙時段觀測時第二時段儀器必須重新對中整平,重新量取天線高度。
(6)觀測過程中按規(guī)定填寫觀測手簿。包括:1)測站名、測站號。2)觀測日期、天氣、時段。3)開始、結束時間。4)接收機及天線類型、編號。5)天線相位中心至點位的直高等。
(7)二等規(guī)定的所有觀測時段應在48h內完成觀測。
5 GPS定位技術在池州大橋水準測量中的應用
池州大橋項目跨河水準測量,跨河長度為1724米,點位布置如圖2。
DQ7和DQ17分別是樅陽側和池州側非跨河水準點,QBM1和QBM2分別是樅陽側和池州側跨河水準點。其測量數(shù)據(jù)及計算過程如表2。
表中數(shù)據(jù)計算分析得出:
(1)樅陽側DQ7到QBM1的高程異常變化率為:-0.00210 4695m/km。(高程異常變化率=高差異常變化值/橢球距離;高差異常變化值=橢球高差-水準高差;橢球高差=QBM1的大地高程-DQ7的大地高程);
(2)池州側QBM2到DQ17的高程異常變化率為:-0.0014 15929m/km。(高程異常變化率=高差異常變化值/橢球距離;高差異常變化值=橢球高差-水準高差;橢球高差=DQ17的大地高程QBM2的大地高程);
(3)跨河處高程異常變化率為:-0.001760312m/km。(跨河處QBM1到QBM2高程異常變化率=(DQ7到QBM1的高程異常變化率+QBM2到DQ17的高程異常變化率)/2);
(4)跨河處高程異常變化值為:-0.003034778m(跨河處QBM1到QBM2高程異常變化值=跨河處QBM1到QBM2高程異常變化率/跨河處QBM1到QBM2橢球距離);
(5)QBM1與QBM2橢球高差值:-1.4281m(橢球高差=QBM1的大地高程-QBM2的大地高程);
(6)QBM1與QBM2水準高差值:-1.425065222m;
(QBM1與QBM2水準高差值=跨河處QBM1到QBM2高程異常變化值+QBM1與QBM2橢球高差值);
把QBM1與QBM2水準高差值歸到整個水準網(wǎng)中進行平差處理,整個處理結果能滿足二等水準的要求,說明該方法具有較高可行性。
6 結語
從本例看出GPS高程線性擬合精度主要取決于公共點的大地高、正常高測量精度,其次就是地形地勢的平坦程度。因此,在今后的同類跨河水準項目上,滿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優(yōu)先考慮使用GPS跨河水準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節(jié)約成本。
參考文獻
[1]徐紹銓,張華海,楊志強,王澤民.GPS測量原理及應用[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GB/T 12897-2006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guī)范[S].中國: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