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李飛,博士,貴州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副館長。長期致力于中國西南考古,2012-2017年主持海龍囤遺址發(fā)掘與整理工作。研究成果多次獲貴州社科成果獎。2016年5月獲中國考古學(xué)“金爵獎”。
為何消失多年的投龍簡出現(xiàn)在貴州?這得從抗戰(zhàn)時期故宮文物南遷說起。
雖然不少詩文記載了投龍禮的靈驗,但渴望長生的唐玄宗并未如愿,他在77歲時便駕鶴西去。
時光轉(zhuǎn)瞬流過了一千年,來到清道光年間,時人在衡山水簾洞下的投龍?zhí)吨袩o意間淘出了這枚銅簡(一同投入的其他信物尚未發(fā)現(xiàn)),為易大令所得,后被長沙唐蔭云收藏。清人陸增祥在《八瓊室金石補正》一書中記錄了此事,并抄錄了簡文。同時的汪鋆、稍晚的羅振玉等人的著作均曾提及此簡。一段塵封的往事就此浮出水面。
但是很少有人見過實物,以至羅振玉曾以為“迨已久佚矣”。除1940年代有零星詩文行世外,該簡石沉大海,不知所終。直到1990年代,學(xué)者王育成先生到貴州調(diào)查道教文物,不意于貴州省博物館銅器類文物里重新發(fā)現(xiàn)了這枚銅簡,并撰文加以介紹,南岳投龍簡才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為何消失多年的投龍簡出現(xiàn)在貴州?這得從抗戰(zhàn)時期故宮文物南遷說起。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此前已遷往南京的故宮文物又分三路西遷,南路八十箱由時任故宮古物館科長的莊嚴負責(zé)押送。幾經(jīng)輾轉(zhuǎn),于1939年1月22日,遷入貴州安順城郊的華嚴洞內(nèi)暫存。直至1944年底,日軍攻占獨山,為安全起見,故宮文物又遷往四川巴縣。這批文物在華嚴洞中一共保存了近六年的時間。
莊嚴先生在1971年撰寫的《唐玄宗投紫蓋洞簡記》一文(收入氏著《前生造定故宮緣》)中,回憶了玄宗投龍簡的一段往事:在將八十箱文物從南京疏散貴州之際,莊先生的同學(xué),時任教育部所屬的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舒楚石,托請將該所珍藏的一件古物隨同故宮文物裝箱西遷,一并存于華嚴洞內(nèi),這件古物正是玄宗投龍簡。不久,南京古物保存所被撤銷。1944年冬,故宮文物北遷巴縣,行前將代管文物移交安順民眾教育館,其中就包括這件銅簡。1953年,貴州省博物館籌建,投龍簡從安順縣文教科撥交入館,保存至今。
長沙唐蔭云的收藏,為何出現(xiàn)在南京古物保存所?這仍是一個謎。但值得注意的是,率先記錄此簡的陸增祥、汪鋆二君分別為太倉、儀征人,似表明19世紀末此簡已流入江蘇。抗戰(zhàn)前夕,該簡已被成立于1915年的南京古物保存所收藏。1940年代行世的零星詩文,則是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馬衡、書法家盧前諸先生獲莊嚴寄贈的銅簡拓本后的有感而發(fā),對此,臺靜農(nóng)先生的文章略有敘及。
開元二十六年(738),這枚銅簡從長安出發(fā),一路南行,開始了它長達1280年的“旅行”。也是在這一年,在玄宗生日前后,它棲身南岳朱陵洞內(nèi),一睡千年。19世紀中葉,該簡由衡陽到長沙,先后被不同藏家所擁有,最后流入南京古物保存所。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它又隨著故宮文物輾轉(zhuǎn)西來,被投入安順華嚴洞內(nèi),從此石沉大海,直至1990年代才又再次回歸公眾的視野。
這枚銘刻著玄宗名諱的銅簡,銘刻著皇帝長生不死的渴望;當(dāng)它出現(xiàn)的時候,已是皇帝謝幕,曾經(jīng)強大的帝國遭受外敵的凌辱,見證了槍聲彈雨里文物守護者的可敬可愛。它書寫著一段千年家國傳奇。
玄宗投龍簡(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