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晶晶
摘 要: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要具有有趣、有效的特征,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多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練習。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而且能挖掘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作業(yè)設計;特征
數學作業(yè)是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繼續(xù)和必要補充。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作業(yè)這一基本活動。
一、層次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數學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于他的問題,不催促學生,不追求解題數量,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钡捎诿總€學生的數學知識與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指定習題,學生統(tǒng)一進行指令性書面練習,容易使學生的知識“窄化”、思維“僵化”、情緒“淡化”。為此,在作業(yè)布置上,我們要照顧這種差異,不能“一刀切”,而應從實際出發(f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yè),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能得到提高。
比如,在四年級教學《乘法分配律》時,設計了這樣一組有層次性的習題:第一層次:簡便計算下列各題:34×28+28×66;125×(80+8)。第一題就是基本形式的練習,是將34個28和66個28合并為100個28;第二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字母公式,不僅可以從左往右算a×b+a×c=a×(b+c),也可以從右往左算a×(b+c)=a×b+a×c。第二層次:簡便計算下列各題:25×44;99×101-99;134×34+134×25-134×49。這一層次中的第一題需要學生將數先進行合理分拆,再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第二題屬于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的,需要將題補充完整后再進行簡便計算;第三題利用了乘法分配律的推廣。以此類推,逐層設計。這樣,所有學生都能在新授課后的課堂練習中,夯實基礎,靈活掌握新知,嘗到了成功的歡樂。作業(yè)有層次,學生就有選擇,有知識的坡度,教學也就有針對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實處。
二、趣味性
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學習也如此,如果能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題目或數學游戲,學生必然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設計富有趣味性的作業(yè),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作業(yè)的趣味性,依賴于作業(yè)的呈現(xiàn)方式和學生對于作業(yè)內容的理解。作業(yè)的呈現(xiàn)方式可以是語言的、圖片的、模型的,也可以是實物的、操作的和體驗的。
如,畫畫作業(yè)。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美麗的花邊”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好多現(xiàn)實生活中的花邊,如衣服花邊,板報花邊,裝潢設計中的花邊……并布置學生模仿這些花邊設計2-3個作業(yè),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受到了美的熏陶。再如,游戲作業(yè)。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如學了20以內加減法后,可以設計“拿卡片”游戲,在卡片上分別寫上1-9各數。小朋友一次去拿兩張卡片,進行相應的加減計算,比比誰算得快,贏者加一分,并累計得分定輸贏。這樣讓學生在“玩”、“樂”中獲取知識,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布置的作業(yè)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與畫畫、游戲、制作、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和智力因素的開發(fā)及活動巧妙聯(lián)系,符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讓作業(yè)變得更“生動、有趣”。
三、生活化
把學到的知識真正地在生活中運用上,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動腦去用數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更易于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價值,增加生活的技能。學以致用與在應用中練習提高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我們教給孩子數學知識,歸根結蒂還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所學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才是學數學的根本意義所在。學生在做這樣的做業(yè)時,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動手實踐的樂趣。
例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后,我給學生們留下這樣的做業(yè):(1)讓學生計算一下從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遠,這是認識千米單位;(2)回家后量一量一家人的身高,感受一下一米的長度;(3)親自用直尺量一量書本的厚度,了解一厘米大約有多長。當孩子們能背誦書本上的單位換算后,這并不一定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識,當抽象知識與現(xiàn)實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應用,這才是真正地掌握了知識。當我看到家長帶領孩子們在陽光下通過測影子的長度來計算學校里旗桿的長度時,我相信,我留的這一道作業(yè)題會讓孩子們不僅是掌握一種數學方法,更是讓孩子們明白了數學為生活服務、實踐才能出真知的科學道理。再如,我們在學了“統(tǒng)計”的內容后,我給學生們留的作業(yè)是把你的書櫥里的書做一下分類統(tǒng)計,看有哪些是科技書,哪些是文藝書,哪些是你有教材教輔,并給自己的書櫥提出兩點建議。在同學們的周記作業(yè)中,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做得那么認真、全面。而且有的學生的建議提得很中肯,其中有一個學生統(tǒng)計后得出的結論是,教輔太多了,科技書太少了。他的這一結論還得到了家長的支持,隨即家長為孩子減壓,購買了一些孩子感興趣的科技圖書。有趣的作業(yè)讓孩子們感到學數學真的很有用處的。
數學作業(yè)設計多種多樣,但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讓枯燥的作業(yè)趣味化,讓學生在歡快的情感活動中獲得牢固的數學知識,教師就得不斷去學習、探索、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訓練手段,提高講課藝術,這樣數學教學才能滿足課改的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作業(yè)形式,讓小學生的家庭作業(yè)煥然一新,化腐朽為“新奇”,煥發(fā)生機,需要教師多動腦筋,精心設計,拓展作業(yè)的寬度,讓我們的學生在開心快樂中既能學到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在做作業(yè)中鍛煉能力,提高水平,甚至讓孩子們愛上數學、迷上數學。
參考文獻:
[1] 彭梅香.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8(06):46.
[2] 黃麟云.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的優(yōu)化[J].數學大世界(下旬),2018(02):53.
[3] 曹正榮.改善小學數學作業(yè)質量的策略[J].學園,2018(0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