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勇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遞信息的媒體,是教師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能力和開發(fā)學生智力的主要工具。教學語言的好壞是衡量教師一堂課好壞的標尺,只有得體語言才能講出好的課。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學語言如此重要,那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其課堂語言應該有何特色呢?
一、風趣幽默,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教育調查資料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愛具有幽默感的老師,不歡迎語言寡淡無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師。教師課堂教學中要運用適量的幽默語言,可以增強語言的魅力,追求教學語言的生動風趣,不僅是使自己顯得機智、博學、大方、樂觀、風趣,而是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一種美妙的享受,更好地傳授知識,發(fā)展思維。著名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同志給小朋友講“聰明”二字時,十分形象、生動、饒有興趣。他說:怎樣才能變得聰明呢?小朋友首先要用好身上的四件寶。老師先讓你們猜猜是哪四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了山頭不見面——耳。上面毛下面毛,中間一粒黑葡萄——眼。紅門樓,白門坎,里面坐個胖寶寶——嘴。小白孩,住高樓,看不住,摸不著——心。這四件寶合起來就是“聰”字,讓耳多聽,眼多看,嘴多說,心多想。巧用這四寶,日日用,月月用(日月合成“聰”字)。天長日久,就變得越來越聰明。剛才小朋友都很聰明正是巧用這四件寶。孫敬修日志把“聰明”講活了。通過這樣幽默風趣的講解,既易懂,又易記,而且把思想教育富于其中,實在令人拍案叫絕。試問這樣的語言難道學生還會不注意聽,還會學不好嗎?這樣的課堂還會不活躍不生動嗎?
二、親和貼切,易于學生接受
受到知識、閱歷、經(jīng)驗等因素的限制,兒童的認知水平往往偏低,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首先要考慮是否能夠被兒童所接受。只有用準確、生動、形象、直觀性強的語言說話才能為兒童所接受,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首先要做到言簡意明扼要,語度清晰,這是對教師語言的基本要求。語言的準確、生動對語文教師來說是一項最基本的能力。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復雜而豐富的思想,要多用短句少用長句。據(jù)心理學測定,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說話,如果一句話超過八個詞,他們常會聽了后面忘了前面,長長的句子會使兒童聽覺的“周期性渙散”提前。因此,要避免附加成分的堆砌,要少用復句,多用單句。
其次,教學時,教師講話的聲調高低、語速快慢、用詞深淺都要適宜。聲調太高了、太尖了會刺耳,太低了聽不清,教師要駕馭自己的語調。句末語調的平、升、降、曲隨語勢的高低起伏而變化,都會比嗓子用高平調說話更富有表現(xiàn)力。語速太快了,像放連珠炮一樣,學生來不及聽;太慢了,學生沒精打采,會抑制頭腦里的興奮點,致使學生容易疲勞,聽課效果差;勻速的語流又常常調動不了學生的注意。語速要根據(jù)表達對象、環(huán)境和內容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語調要多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抑揚頓挫,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小學生,教師要想使孩子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就要善于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堂情緒,多用疑問句、排比句、感嘆句,從而增強語言的生動性。總之就是要親和貼切,學生才能容易接受。
三、規(guī)范標準,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
面對年齡越小的學生,教師的語言越是要求規(guī)范,因為兒童處在語言習得階段,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教師的語言可以說是學校給予孩子啟蒙的第一印象,響亮在孩子們嘴里的“口頭禪”就是“我們老師說的”。可見老師的話就是榜樣,是圣旨。因此,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在課堂上的說話一定要合乎規(guī)范要求,為兒童的語言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語言的規(guī)范性就是要根據(jù)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語言的應用確定語言、詞匯、語法各方面的標準,把那些符合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的新成分、新方法固定下來,加以推廣,使之廣泛地為人們服務,而對于那些不符合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的成分和用法,應該規(guī)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處理。首先,要努力說好普通話,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性。語文教師不僅要使用普通話教學,而且要教好學生使用普通話。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和地區(qū)性語言種類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人們的文化交流和知識的傳播。做為一名語文教師做好推廣使用普通話工作,是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不排除語言上的障礙,即使業(yè)務水平知識水平再高,也難以解決教與學統(tǒng)一的矛盾,教書育人的目的就會受到影響。所以,教師要想教好書,首先必須講好普通話。其次,講課時不要用方言土語,要提高用詞的規(guī)范程度。千差萬別的方言,會使同一事物有若干種名稱。如果教學中使用了方言土語,會使學生難以理解,容易造成語言混亂。語文教師是研究語言的工作者,學校課堂則是正確使用語言,并使民族語言能夠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基地。教師有責任在規(guī)范語言和推廣普通話方面發(fā)揮作用,更要在語言的規(guī)范化方面做出表率。
四、啟迪智慧,給學生帶來正確引導
教師課堂語言要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教育,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職責,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就是榜樣示范。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承擔重要的教育任務。要鼓勵學生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各項學習中去。我們的語言理所當然要注意其教育性,特別對課堂上那些患有過失的學生,我們說話一定要有理有據(jù),具有教育性,否則會事倍功半。例如和錯誤的學生談話我們必須打破沙鍋問到底,以究其緣,其實學生上課時的一切不遵守紀律的行為,其產(chǎn)生原因往往是千奇百怪的,有內在的,也有外部的,有習慣性的,也有偶發(fā)性的,有能一概而論,也不能簡單地統(tǒng)而斥之,只有緣由明白了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這時我們教師千萬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既要處理好事情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又不能去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記得有一次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有個同學,他不遵守紀律,和同座小聲說話,我正講得有勁,一氣之下我大發(fā)雷霆,說了一句:“你再不聽課,給我滾出去,像你這樣的學生以后別想有出息。”說過這句話我就后悔了,這句話根本沒有教育性,并有可能刺傷學生的有尊心。果不其然,從那以后,那學生見到我非常的冷漠,在我的課堂上沉默寡言,成績也退步很多。
衡量一個人水平的高低,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得體。小學語文教師的得體語言,就是要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并適合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并推動自己的工作走上更快大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