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學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著一定程度的困惑,往往無法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指導,也無法引領學生在閱讀中找到語文學習的鑰匙,閱讀往往是漫無目的的機械閱讀,對語文學習及寫作學習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如果教師對閱讀和寫作的關系進行良好的引導,使學生意識到閱讀與寫作的重要關系,有針對性的去讀、去寫,將會促進初中語文學習的效果、苓文將從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入手,引出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在教學中的互動,幫助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閱讀提高寫作水平,通過寫作了解閱讀的重點。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寫作;關系
閱讀與寫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雖然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但二者不是分裂開來的,它們唇齒相依,互相促進,互相發(fā)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有許多教師為閱讀而閱讀,為寫作而寫作,將二者分開,進行單一式的訓練,其結果是:費了不少的力卻事倍功半,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本人現(xiàn)就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點滴感悟談談如何巧妙地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結合起來。
一、引導學生廣泛閱讀,為寫作積累素材
我們都知道,學生是否愛學習跟學生的興趣有關系,尤其是初中生,他們尚處不成熟階段,做事喜歡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養(yǎng)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那么怎樣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呢?這就需要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是閱讀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氣氛,讓學生自主去閱讀,用心去感受作品,用心去欣賞作品,用心去評價作品,從閱讀中獲取情感的體驗、獲取審美的體驗。在課下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文章,比如說《讀者》、《萌芽》等報刊雜志、《紅樓夢》、《西游記》等經典名著,當然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進行閱讀。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上網沖浪,閱讀其他人的博文等作品,進而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通過書籍等閱讀材料拓寬學生的視野。當學生心中對所讀的作品有所感悟時,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睘榱思ぐl(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除了大量的閱讀,我們要善于引導,因地制宜。作文的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梢苑聦懀部梢詳U寫,續(xù)寫或者縮寫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既可以改寫,也可以續(xù)寫。只要學生感興趣,能刻畫出菲利普夫婦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性格無論采取哪種形式都應該值得肯定。作文的體裁也可以豐富多樣,一篇散文,在纏綿悱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一出戲劇,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凡脫俗的清遠……如果把作文一味地定格在固定的框架之中,學生的作文就會是一潭死水,讀起來乏味之極。
二、通過對語文教材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寫作的融合
語文教材是語文學習之苓,只有對語文教材進行良好的掌握才能掌握語文學習的重點,進而對文字表達能力進行提高。
1.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語法分析,找到寫作的構架。
在教學中,通過對課文進行語法和句型分析,能找到文章寫作的必備理論框架,才能更好的進行寫作訓練。例如,在學習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段剖析,通過對文章結構的分析,理解作者魯迅寫作的思路,明確寫作的基苓構架和結構,為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2.引導學生進行場景模擬寫作。
對結構進行了解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對學習過的內容進行模仿,并且進行情景創(chuàng)作。例如,在學習《再別康橋》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即用散文的形式寫出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對同樣一個作品進行改變和模仿,既能夠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又能訓練學生的文字表達和模仿能力,幫助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讀寫巧妙結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上寫道:“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lián)系。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感受。因此,我們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將“閱讀”長期植根于“寫作”的沃土中,使學生更好地從“閱讀”中學“寫作”以利于其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以模仿為橋梁,以片段訓練為手段,引導學生學習文本的同時,以讀促寫,只有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讀寫的巧妙結合中,學生讀寫脫節(jié)的狀況一定會得到改善,寫作文不再是學生學語文的難題,學生的讀寫水平一定會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語文味兒也更濃。
閱讀與寫作是一個復雜而艱辛的歷程。只有不畏艱辛,用于挑戰(zhàn),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才能將自己積累的知識、經驗、體會展示出來。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姊妹關系,二者休戚相關。愿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找準它們的契機,同抓共榮,促進語文教學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