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大學胡海嵐團隊在抑郁癥研究方面獲重大突破。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志同期刊發(fā)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關于抑郁癥發(fā)病機理的認知,并為研發(fā)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新的分子靶點。
該研究發(fā)現了大腦中特殊部位的特殊放電模式與抑郁癥的關系,首次揭示了外側韁核的特殊放電方式—簇狀放電,是抑郁癥發(fā)生的充分條件。外側韁核是大腦中海馬體下方一個小小的核團,它是大腦的“反獎勵中樞”,主導恐懼、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與大腦中的“獎勵中樞”相互抑制。
摘自浙江大學新聞網
最近,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fā)表,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癥基因敲入豬。這是繼世界首只轉基因亨廷頓病猴模型之后,由中國科學家主導,在豬模型上取得的重大科學突破。這個首例人造“豬”能精準地模擬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亨廷頓舞蹈病,為我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提供了最新手段,也標志我國大動物模型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自央視網
最近,由我國主導的國際間科研大協作項目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發(fā)表《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guī)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確定了全球首個近于完整的、高質量的農作物——亞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組。
這一重大成果將推動水稻規(guī)?;虬l(fā)掘和水稻復雜性狀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使水稻育種由傳統(tǒng)的手工篩選走向基于大數據的精準設計。
摘自《科技日報》
最近,浙江大學科研團隊正在研發(fā)一款適合盲人、視障病人佩戴的眼鏡。戴上它之后就能感知到身邊的桌椅、紅綠燈、來往的車輛,使盲人也能“看清”世界。
據悉,這幅眼鏡是國內第一款適用于盲人的輔助眼鏡,學名叫“盲人視覺輔助眼鏡”。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雙目相機和毫米波雷達搜集周邊信息,再由主機針對不同的場景,反饋不同的聲音,通過骨傳導告訴佩戴者身邊的情況。一般的盲人、視障病人練習兩三天,就能熟練掌握不同聲調、頻率的提示音所代表的周圍物品的遠近。
(浙大)
最近,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組織專家對蔬菜花卉研究所承擔的“國家花卉改良中心建設項目”進行竣工驗收。該項目位于中國農科院南口試驗基地,目前已開展了月季、牡丹、百合、蘭花、菊花等花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遺傳育種工作。保存有各類花卉資源600份,創(chuàng)制花卉新品種材料40份。
項目的實施,建立了“國家花卉改良中心”科研平臺,提升了研究所在花卉新品種培育方面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推動了花卉作物分子育種、基因工程等基礎研究的發(fā)展,種質資源利用效率也得到明顯提高,加快了新品種改良速率和推廣規(guī)模,有助于利用高附加值的花卉作物為農民增收致富,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技術支撐。
摘自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