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蘭 胡彬 婁立娟 楊麗萍 袁智
[摘 要] 在中醫(yī)類專業(yè)中,中藥學是專業(yè)基礎課,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對學生完成該專業(yè)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課程內容條目繁瑣,難以形成框架,學生常常進入學習的瓶頸,難以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根據(jù)長期的中藥學教學心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提出“藥性-功效-應用”三位一體、“SPL-PBL”“實物標本-多媒體網(wǎng)絡”構建在一起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旨在提高《中藥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普及推廣該教學方法的應用,為其他課程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關 鍵 詞] 中醫(yī)類專業(yè);中藥學;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052-02
中藥學是高職高專中醫(yī)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是中國醫(y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稱之為本草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及各種中藥的來源、采集、性能功效和應用方法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基礎課和臨床課的溝通橋梁。從中醫(yī)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中藥學是臨床處方用藥的基礎學科,是學習運用方劑學的基礎,也是執(zhí)業(yè)(助理)中醫(yī)師臨床用藥治療的落腳點。
一、中藥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弊端的分析
(一)模式單一僵化
高職高專院校中,中藥學課程學時一般安排在72學時左右,但由于多種原因,學時有時候會進行一定壓縮,導致課程內容多,教學任務重。傳統(tǒng)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多是將每一種中藥的來源、產地、采收加工、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應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內容,以板書講授或結合多媒體課件逐一說明為主、學生接受為輔的灌注式教學。課程設置上,實踐教學安排極少。
(二)學生缺乏學習中藥學的能動性
中藥學內容繁雜,關聯(lián)課程眾多,學生初次接觸中藥學,覺得藥物數(shù)量眾多,記憶內容多,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頗感困難,難以入手。中藥學教材均由概述和具體藥物的來源、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組成,這種單純理論教學的模式和固化的教材內容,使學生覺得味同嚼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本校中醫(yī)基礎教研室在2017級中醫(yī)類專業(yè)班隨機抽取50名學生做了“中藥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調查問卷”,結果表明,93%的學生認為單一的板書講授枯燥乏味,多媒體輔助教學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不足,但仍有75%的學生期望通過新型的教學方法改革,加強他們對該門課程的感性認知。
二、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及應用
基于上述調研結果,本校教師嘗試對中藥學課程的傳統(tǒng)理論授課模式做了改革,并整理思路(下圖所示)引入了“藥性-功效-應用”三位一體、“SPL-PBL”“實物標本-多媒體網(wǎng)絡”等構建在一起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三、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后的研究
(一)研究對象
課題組選取石家莊醫(yī)學高等??茖W校2017級中醫(yī)學專業(yè)1班、2班共1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每班隨機抽取50人,分別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為2017級中醫(yī)學1班,男女各25名,平均年齡為(19.35±1.30)歲;觀察組為2017級中醫(yī)學2班,同樣選男女各25名,平均年齡為(19.46±1.42)歲,兩組學生相關資料無明顯差異。
(二)采取的教學手段
作為對照組的2017級中醫(yī)學1班采用傳統(tǒng)的固定理論教學,板書講授配合多媒體課件,以教師主講為核心,循序漸進地進行每個藥物的講解,要求學生課下提前預習,課后及時完成作業(yè)習題。作為觀察組的2017級中醫(yī)學2班采用“藥性-功效-應用”三位一體、“SPL-PBL”“實物標本-多媒體網(wǎng)絡”等構建在一起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前期讓學生課下查閱藥物的美麗傳說,同學間相互交流。課上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從藥物的性能分析藥物的功效,再從功效推演出藥物的臨床應用。在講解具體藥物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幫助他們分析解決問題。在多媒體課件機械放映的同時,讓實物標本飲片走進課堂,形成視野上的沖擊,不僅可以看,還可以手摸、口嘗、鼻嗅等,不僅僅局限于中藥標本實驗室。課后組織班級放映《本草中國》,普及傳承中藥文化,學生反響熱烈。
(三)評價方式及結果
1.對教學改革方法滿意度調查
課程結束后向兩個班級隨機抽取的100名學生發(fā)放教學滿意度調查表,學生以不記名方式填寫滿意或不滿意?,F(xiàn)將隨機抽取的兩組學生對不同的教學模式滿意度的結果展示(表1)如下。
對照組中滿意的學生28人,不滿意的學生22人,滿意度為56.0%;觀察組中,滿意的學生43人,不滿意的學生7人,滿意度為86.0%。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對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2.測評期末考試成績
《中藥學》課程結束后,授課教師按照已制定的符合高職高專院校要求的《中藥學》教學大綱以及臨床醫(yī)生的準入資格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類型出題。題型包括A1型題、A2型題、B1型題,其中A1型題屬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分值合計30分,A2型題屬于臨床應用病例分析題,分值合計30分,B1型題屬于最佳藥物組合配伍題,分值合計40分,卷面總成績100分。班級所有學生安排統(tǒng)一試題,統(tǒng)一時間,考核方式為閉卷。期末考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考察這一學期學生掌握中藥學基本理論知識、具體藥物的藥性、功效、臨床應用、使用注意等情況,更要使其具備臨床辯證選配合適中藥的臨床操作能力。雖然不能作為驗證該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成功的標準,但是在絕大程度上說明了該教學模式是確有成效的。
現(xiàn)將隨機抽取的100名學生的期末考核結果(表2)展示如下。
該結論采用SPSS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學生在《中藥學》的期末考核成績中,觀察組的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尤其是考核學生的病例分析選用藥物這個知識點上,效果突出。兩組結果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四、結果討論
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法多是將每一種中藥的來源、產地、采收加工、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應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內容,用板書講授或結合多媒體課件逐一說明。
根據(jù)高職高專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這種枯燥乏味的模式難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因此,結合高職學生群體的個性特征分析,中藥學教學現(xiàn)狀、加之長期從事中藥學的教學心得,提出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基于“藥性一功效一應用”三位一體的教學方法,主要以機體臨床用藥的反應為依據(jù),既可以正推由藥性推導功效,功效推導應用,也可以反推由應用推導功效,功效推導性能?;凇癝PL-PBL(層次遞進教學法一解決問題學習法)”的教學方法,中藥學總論部分主要強調一些共性特點,在教學中以SPL為主;中藥學各論部分具體藥物的教學以PBL為主,讓學生抓住藥物的個性特征,提出、分析并解決問題?;凇皩嵨飿吮?多媒體網(wǎng)絡”的教學方法,是讓中藥實物標本走進課堂、留在課堂,與多媒體課件展示的藥物圖片進行視覺上直觀的沖擊對比,加深學生的三維視覺印象。本著合理化的原則,優(yōu)化組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這種改革后的模式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深奧的理論大眾化,實用的技能直觀化,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師生互動交流的機會增加,課堂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宣揚推廣了我國的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文化,豐富了教學內涵。學生評價良好。
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藥性-功效-應用”三位一體、“SPL-PBL”“實物標本-多媒體網(wǎng)絡”等構建在一起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在中藥學教學中的運用優(yōu)于傳統(tǒng)講授教學法,結果表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方法,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是可行的且值得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陳焱.中藥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1):132-133.
[2]王君明,崔瑛,賈玉梅,等.中藥學教學改革模式探討[R].臨床中藥學學術年會暨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經驗交流會,2013.
[3]戴王強,韓彬,李軍,等.中藥學教學改革及課程教學質量考核調查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8(15):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