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樂
【摘 要】文質論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質彬彬是孔子的一個重要美學命題。他用這一概念來規(guī)定君子的理想人格。多年來,許多學者被困在文質的關系的討論中,一些人尚文,一些人尚質,還有一些人認為文質并重。隨著文學的不斷前進和發(fā)展,文質彬彬的影響已經(jīng)觸及到文學領域,并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它主要表現(xiàn)為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上。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和討論,文與質的內(nèi)涵逐漸延伸到更為廣闊的領域,使其影響也更為多元化。
【關鍵詞】尚文;尚質;文質彬彬
孔子雖然是先秦時期最早提出文質論的人,但是它并沒有明確文與質的概念,也沒有對文與質的內(nèi)涵做詳細的規(guī)定。本文前面對文質義的解釋,自然不是孔子本人對文質義的明確闡釋,而是借鑒后代學者對孔子言論和思想的研究成果歸納得出。當然,每個學者都有不同的見解,雖然研究者對與文質義的概念和內(nèi)涵有不同的解說,但基于文質論最先是規(guī)定君子品格的理想化模式這一目的,多數(shù)學者將文質義解釋為:“文”指人的儀表、禮儀等外在表現(xiàn)形式,“質”指人的品德、修養(yǎng)等內(nèi)在品質。在基本明確了文質義的基礎上,研究者對與文質關系的討論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一、尚文
一些學者認為孔子是“尚文”的。他們主要是從孔子的言論中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
例如,《論語·八佾》:“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句話的意思是講,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借鑒于夏、商兩代的基礎上而建立的,如此豐富完備,我遵從周朝的制度。一些研究者認為,周朝的禮法之所以比夏商兩代豐富多彩,不僅僅表現(xiàn)在它的質的一面,即律法和規(guī)則。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在文的一面,即禮樂禮法上。
再如《論語·衛(wèi)靈公》中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里講的是,工匠要想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他的工具鋒利。這里討論的是“事”和“器”的關系,但是也可以間接的聯(lián)系到“文”與“質”的關系,“事”就是質的一面,“器”就是“文”的一面。所以很多研究者從“利器”的主張上,推斷出孔子“尚文”的觀點。
又如,《左傳·襄公二十年》記載:“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而無文,行而不遠?!鼻鹈魉涊d孔子曾說:有志氣的人,說話也充滿了志氣,而且話語里文采斐然。不說話誰能知道你的志氣呢?說話寫文章沒有文采,流傳就不會久遠。這也是一些研究者認為孔子“尚文”的重要佐證。
二、尚質
研究文質論的學者不計其數(shù),也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孔子是尚質的。
例如在《論語·先進》中提到:“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边@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人平時不怎么說話,但是一出口便說到了要害上。這也是側面反映這個人不用巧言俏語來表現(xiàn)自己,更不用過多的文辭和修飾來裝點他的話語,但就是他樸實無話的語言,簡單明了,直接了當,每次都能一語中的。這充分表明了孔子的“尚質”主張。
再如,在《論語·憲問》中說到:“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笨鬃釉谶@里說,有德行的人一定善言,一定懂得如何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但是善言的人,或者說喜歡用華麗的語言來突顯自己的人是不一定有德行的。這句話同樣也是很多研究者認為孔子“尚質”主張的有力證據(jù)。
三、文質并重
關于文質論,孔子是更傾向于“文”,還是更傾向于“質”呢?我認為文質論強調(diào)的是文質彬彬四個字,即文質并重。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篇》中提到:“文著于質,質不居文。質文兩備,然后其禮成;文質偏行,不得有我爾之名;俱不能備而偏行之,寧有質而無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文能使質更加顯著清楚地表達它的含義,而文又必須以質為基礎才具有他獨特的意義。質和文同時具備時才可以稱為禮節(jié),如果質和文相分離而各行其事,連你我之分的禮節(jié)也就會沒有了。當然如果有時候真的沒有辦法使質和文并存,使它們相互協(xié)調(diào),那寧可舍棄文而擁有質。對于這段話的解釋,學者產(chǎn)生了很多分歧,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根據(jù)“寧有質而無文”,斷定孔子是“尚質”的;另一方面根據(jù)“質文兩備,然后其禮成,”認為孔子是主張文質并重。針對這兩種看法,我比較贊同后者。將這段話前后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寧有質而無文”的前提是“俱不能備而偏行之”,這是一種不得已的情況。而整段話所表達的重點還是在于“質文兩備”上。近人楊樹達也對次做出了解釋:“以文質兼?zhèn)錇橹?,萬不得已,則存質而舍文。”他認為孔子的本意該是如此。
郭紹虞先生也曾說到:“尚文則宜超于實用,尚質則宜忽于文辭,好似有些沖突,但是他卻能折中調(diào)劑恰到好處?!边@里明確講出了,尚文實用性較低,尚質又會忽略其文辭的修飾作用,只有將它們折中協(xié)調(diào),才能做到恰到好處。
從他人的評價中,我們可以尋找到孔子主張文質并重的很多痕跡,同樣的,回歸到文質論的本意和初衷,我們也不難看出,孔子提出文質論的目的是對于君子理想人格的規(guī)定,即既要有高尚的品格,又要有出眾的儀表,只有兩者兼?zhèn)?,才是一名真正的君子?/p>
當然,如上例所講,孔子對于文、質的關系,并非在所有場合都表現(xiàn)的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但總的來說,孔子文質論的本意還是在強調(diào)文質并重,這也對后世文學、美學等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訂.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郭璇.論“文質彬彬”[J].美與時代(下),2016(07).
[4]凌先威.淺析孔子的文質觀[J].商業(yè)文化(下半月),2011(07).
[5]李柯慧.淺析孔子的“文質”修辭思想[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12).
[6]李葉楠.從孔子的文質觀淺析君子人格[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