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教育為“學生中心”思維的發(fā)展提供了土壤,服務意識結合學生需求的課堂教學,助力學生“微發(fā)展”;移動方式結合交互深化的課堂延伸,支撐學生“微學習”;學生點贊結合全面發(fā)展的課堂評價,引領學生“微評價”。同時,要謹防“技術中心”對“學生中心”的沖擊,真正實現“學生中心”課堂。
關鍵詞:互聯網+;“學生中心”;課堂
作者簡介:李荊,廣東省中山市沙溪初級中學教師,中學一級。(廣東 中山 528471)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09-0094-02
互聯網+作為一種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把互聯網的創(chuàng)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深度融合,教育也不例外?;ヂ摼W+教育以其人本化、數字化、個性化等特點,真正變革課堂中的師生關系,彰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新要求,也體現立德樹人的德育總目標。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就已經開始在理論和實踐上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性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但學生始終面臨著應試教育的現實和競爭壓力,“為了學生”常常被理解為在課堂中掌握知識點、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使“學生中心”的理念產生錯位。
互聯網+思維下的“學生中心”課堂,可以借鑒互聯網領域“用戶中心”的網狀發(fā)散思維,即企業(yè)圍繞用戶需求制定發(fā)展戰(zhàn)略,根據用戶意見改進產品,將用戶點贊最多的款式投入生產?;ヂ摼W+“學生中心”思維必定會在教育與互聯網的碰撞中產生一種新思路:從傳統(tǒng)的由師而生的貫徹落實,到新型的由生而師的需求供給,這種倒逼機制讓“傳統(tǒng)的根據老師所掌握的知識、所提供的素材、所愛的風格設計構架整節(jié)課”變成“新型的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偏愛的元素、喜歡的風格,老師更新已有的知識,整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包括課堂教學、課堂延伸、課堂評價”,讓“學生中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的需求得以體現,創(chuàng)造精神被充分激發(fā),讓教育回歸人性。
一、“服務”與“需求”相統(tǒng)一的課堂教學,助力學生“微發(fā)展”
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給教育以震撼人心的沖擊,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教育應該是一種服務,專門針對學生的個性化服務。好的教育服務一定是針對教育對象的痛點、興奮點、需求點發(fā)力,實現需求與服務的有效對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學生的一切狀態(tài)有清晰準確的研究,如此才能更全面真實地提供教育服務。
教師觀察總結式的對象研究方式難免會受教師知識模型、觀察能力、個人喜好等人為因素的影響,產生主觀化、模糊化的偏差認識,而互聯網可以通過APP的數據記錄,詳細掌握學生的整體情況,記錄學生的各種狀態(tài),并生成個體的知識模型(知識廣度、關注領域、認知層次、典型錯誤)和行為模型(學習能力、學習習慣、交互類型、策略方法),建立專屬的學習檔案,形成個性化的學習報告,傳輸針對性的信息和作業(yè)推送。這種對象研究方式更全面、更準確、更真實,讓每個學生在互聯網+教育中體會本真的存在,感受主體地位,也為教師了解學生及學生認識自我提供精準的數據平臺。
對自己有清晰準確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實現目標、超越自我,這不僅是知識能力的進步,更是人格修養(yǎng)的完善。學生個體存在較大差異,不加選擇地確定競爭對手,盲目地與他人競爭,只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積極性。而自我超越更符合個體發(fā)展特點,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明日之我超越今日之我,助力學生“微發(fā)展”。
二、“移動”與“交互”相統(tǒng)一的課堂延伸,支撐學生“微學習”
互聯網+教育激發(fā)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動了教師的服務意識,也帶動了學習方式的革命。傳統(tǒng)的教學是課堂40分鐘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在課后遇到疑難問題,很難實現交互,于是部分學生選擇求助家長、私人家教、教育機構等。而這些渠道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或愛莫能助,或花費較高,使學生無法滿足課后學習的需求。
互聯網+教育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一批批新型網絡學習平臺,這些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移動”性和“交互”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網上與同學、老師交流互動,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學習,有疑問隨時答疑解惑,簡單知識快速學,疑難問題重點學,哪里不會學哪里,喜歡哪類風格選哪種課,真正做到愛班網中“愛就推門”。而這些一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即可滿足需求。
互聯網+教育中的“交互”不僅僅局限于人與人交互,更多體現在人機交互、一對一交互、一對多交互、多對多交互等多種形式,更加顯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師之間頻繁的交互活動,完成師生間的授業(yè)解惑、生生間的思想碰撞,師師間的問題探討等任務。這也體現了師生融合、人機融合、人網融合。
無限“移動”和深度“交互”為師生發(fā)展提供更靈活方便的平臺,幫助教師開闊視野,提升專業(yè)發(fā)展素質,全方位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讓學生用更靈活先進的方法達到學習目的,共同促進“微學習”。
三、“點贊”與“全面”相統(tǒng)一的課堂評價,引領學生“微評價”
注重用戶反饋是互聯網企業(yè)塑造品牌的利劍,符合用戶需求、適合用戶發(fā)展、滿足用戶喜好才能得到用戶的認可和鐘愛,才是成功的企業(yè)。教學亦如此?!皩W生中心”就是始于學生、終于學生,教前設計考慮學生,課后延伸滿足學生,課后評價體現學生。
教學評價方式直接影響教學實踐方式。傳統(tǒng)的課堂評價以知識為核心,在知識掌握和文化傳承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容易導致教師偏執(zhí)于知識掌握,而忽略教育的本真——人的全面發(fā)展。
互聯網+教育下的課堂評價主要體現“學生中心”思維,課堂的好壞由學生決定。學生的網絡瀏覽量、點擊率就是最好的答案。學生可根據實際受用情況,為自己喜愛的課堂“點贊”,發(fā)表評論,提出改進意見。另外,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操作水平、人際交往技巧、興趣愛好發(fā)展等綜合素質也能反映課堂的實效。這些軟實力也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下的ACTS學業(yè)評價得以體現,它全面分析每個學生的知識應用、技能應用和能力傾向,給課堂以精準反饋,方便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實現“學生中心”評價。學生“點贊”的反饋和ACTS學業(yè)評價的“全面”反饋完善了教學評價體系,體現了“學生中心”的思維,引領著互聯網+教育下的學生“微評價”。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教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它在豐富學習方式、創(chuàng)造教育載體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充電,提升自我整體素質,謹防“技術中心”對“學生中心”思維的沖擊?;ヂ摼W+教育需要電子設備的跟進,學生手中的智能手機或平板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便利,但如果在課堂教學、課堂延伸、課堂評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加以技術中介,使課堂面對面的提問討論也變成電子化、數字化的間接交互,讓其成為對學生發(fā)號施令的“技術主人”,占據學生的時間精力,讓學生過分依賴它就得不償失了。
比爾·蓋茨曾說過要明智地運用技術。技術是對教師的重新部署,而不是要取代他們。在信息技術浪潮中,教師、學生都要謹防互聯網+教育發(fā)生異化,善于控制網絡技術,讓互聯網+思維覆蓋課堂教學、課堂延伸、課堂評價的整個過程,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服務,體現“學生中心”,革新教育“服務”觀念,凸顯學生中心主體地位,帶動新一輪教育的變革。
注釋:
1 石芳:“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觀念變革”,《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年第5期,第16頁。
1 李鳳君:“互動與開放的互聯網課堂”,《思想政治課教學》,2015年第12期,第54頁。
參考文獻:
[1] 石芳.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觀念變革[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5).
[2] 路琳、程維.互聯網思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chuàng)新[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3).
[3] 李燕.大數據助力因材施教[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7).
[4] 葉欣.“互聯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5).
[5] 韓震.核心素養(yǎng)與活動型課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3).
[6] 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
[7] 劉云生.論“互聯網+”下的教育大變革[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10).
[8] 張忠華,周萍.“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變革[J].教育學術月刊,2015,(12).
責任編輯 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