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fēng)
猶太人哲學(xué)家阿維夏伊·瑪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xué)哲學(xué)教授(一九七0至二00六年),也是普林斯頓大學(xué)高等研究院下屬歷史研究院的喬治·坎南教授(二00六年以后)?!队洃浀膫惱怼罚═he Ethics of Memory)是他從倫理哲學(xué)角度思考記憶問題的專著,出版后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此書最早是用德文于二000年出版的,其前身是作者一九九九年五月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大學(xué)發(fā)表的三次演講。英文版由哈佛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于二00二年(以下注為“英文版”)。旅美學(xué)者徐賁在其《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中介紹了此書的部分內(nèi)容。二0一五年,中文版出版(以下注為“中譯本”)。
由于筆者對《記憶的倫理》一書所涉問題的強烈興趣,在中譯本出版后即買來閱讀。當(dāng)時的閱讀感受是好多地方看得懵懵懂懂,不知所云。二0一七年初,由于研究需要,我找來此書的英文版與中譯本對照閱讀,發(fā)現(xiàn)中譯本果然有不少錯誤。本文選擇《記憶的倫理》中探討遺忘和寬恕之關(guān)系的部分,嘗試介紹評述其基本觀點,同時糾正中譯本的翻譯錯誤。
瑪格利特關(guān)于寬恕和遺忘的探討從這兩個術(shù)語的考古學(xué)開始。他認為,在今天的人文主義道德哲學(xué)中保留了基督教的深刻影響?;浇剃P(guān)于兩種宗教原罪模式和寬恕模式的觀點,仍然滲透在今天人文主義道德關(guān)于寬恕和遺忘的概念中,這就是“作為抹去(blottingout)原罪的寬恕”和“作為懸置(covering up)原罪的寬恕”(英文版,188頁)[有些學(xué)者將“抹去”和“懸置”這個概念譯為“掩蓋”“遮蓋”(參見《記憶的倫理》中譯本179頁以下;徐賁《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前言,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zé)任公司二00八年版。4-6頁)。從英語看似乎沒有問題,但這兩個詞在漢語語境中有明顯的貶義,而在本書中這個詞卻是褒義的。筆者依據(jù)上下文并結(jié)合作者的整個思想再三斟酌,覺得譯為“懸置”比較合適]。抹去原罪意味著徹底遺忘原罪,而懸置原罪意味著忽略或看淡(disregarding)它,但不遺忘它。
宗教中關(guān)于寬恕的這兩種模式延續(xù)到世俗的寬恕觀。抹去模式的寬?。▽嶋H上瑪格利特不認為它是真正的寬?。┍幻枋鰹閺氐淄浢胺刚哌^去對被冒犯者的傷害;而懸置模式則意味著“罪的痕跡還在,但是被冒犯者并不通過報仇進行反擊”(英文版,197頁)?,敻窭叵嘈?,在對待他人過去之冒犯行為的時候,懸置的方式在理論上、心理上和道德上比抹去的方式更為可取。“懸置關(guān)于冒犯的記憶比抹去冒犯的記憶更好。簡言之,我主張寬恕的基礎(chǔ)是懸置罪惡,而不是遺忘罪惡?!保ㄓ⑽陌妫?97頁)
從心理角度看,寬恕意味著被冒犯者克服了憤怒和報復(fù)心。但克服憤怒和報復(fù)心也可以不伴隨寬恕,而是通過遺忘——時間長了就忘了這種憤怒和報復(fù)心。這是一種簡單的自然遺忘?!巴ㄟ^這種遺忘而克服報復(fù)心的行為沒有道德意義,只有寬恕才有道德意義。”(英文版,192-193頁)寬恕是有意識的決定——決定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克服憤怒和報復(fù)心。唯其如此,它才是一種道德行為,因為道德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選擇。無意識的遺忘則否。如果我們把寬恕理解為一個人的有意識決定,一種基于志愿的主體選擇,即決定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并克服憤怒和報復(fù)心,那么,簡單的自然遺忘實際上也不是真正的寬恕?!盎蛟S分析到最后,遺忘是最有效的克服憤怒和報復(fù)心的方法,但是由于它是一種遺漏(omission,疏忽)而不是決定,因此不是寬恕?!保ㄓ⑽陌?,193頁)
但還有一種遺忘不是無意識的自然現(xiàn)象。一個人或一個民族在記住別人/他民族過去的傷害的前提下,也可以做出寬恕的決定,并進而決定遺忘以便完成寬恕的過程。這樣的遺忘就不是無意識的自然遺忘,而是有道德意義的志愿選擇,它是寬恕的結(jié)果而不是原因?!皼Q定寬恕使得一個人停止對過去錯誤的計較,不再向他人講述它。結(jié)果就是遺忘它或忘掉它曾對于你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這種情況下的遺忘,就具有道德和倫理上的重大意義?!保ㄓ⑽陌?,193頁)
這個意義上的寬恕是一種態(tài)度,寬恕和遺忘都不是被冒犯者的義務(wù)?!皩捤〉娜酥档梅Q頌,但不寬恕的人卻不應(yīng)該被譴責(zé),在這個意義上,寬恕在道德上值得稱頌。但寬恕絕不是義務(wù),或者說,它在義務(wù)之外。”(英文版,197頁)如果說這是義務(wù),它也是一種類似禮物交換中接受禮物意義上的義務(wù)?!拔业闹鲝埵牵簩捤〉牧x務(wù)如果存在的話,類似于不拒絕一個禮物意義上的義務(wù)[like the obligationnot to reject a gift,中譯本譯作‘主要不是指拒絕禮物的義務(wù)(中譯本,186頁)。大錯,意思正好相反了。因為依據(jù)上下文,寬恕的義務(wù)就是指不要拒絕禮物],即不拒絕悔意的表達和對于寬恕的請求?!保ㄓ⑽陌妫?96頁)“我想提出的觀念是:在寬恕中所涉及的義務(wù),包括請求寬恕者和給予寬恕者,都類似禮物交換中涉及的義務(wù)?!保ㄓ⑽陌?,195頁)其目的都是恢復(fù)冒犯行為發(fā)生前的人際關(guān)系。拒絕一個真誠的對于寬恕的請求就像拒絕一個禮物,需要給出理由,否則就應(yīng)該接受而不是拒絕禮物。但接受寬恕請求的前提是冒犯者真誠地表達了悔意。
罪人因其罪而遠離了上帝,上帝沒有義務(wù)無條件寬恕他(雖然上帝出于慈愛可以寬恕他,但是出于慈愛的寬恕仍然不是義務(wù))。相反,罪人應(yīng)該向上帝“回歸”,這才是他的義務(wù)。因此,“糾正錯誤的第一步不是上帝的寬恕,而是罪人回歸上帝的行動”(英文版,198頁)。
第一個悔過者是該隱,上帝部分原諒了他。上帝沒有執(zhí)行血債血償、殺人償命的司法原則。但上帝對于該隱的寬恕不包括免罪。他在該隱身上做了記號(留下記憶)。該隱的記號成為抹不去的犯罪者(謀殺者)標(biāo)記。該隱的記號表明了寬恕和記憶的張力:留下記號的寬恕不是徹底的遺忘?;氐缴系凵磉吺且环N懺悔行為。希伯來《圣經(jīng)》中的悔恨(repentance)有幾個要素:悔過/自責(zé)(remorse),懺悔(confession),禁食(fasting),祈禱(prayer)等等,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悔過。為什么悔過是寬恕的一個理由?它在重新確立寬恕者和冒犯者的關(guān)系時為什么是根本性的?
瑪格利特認為:悔過為我們提供了撤銷過去的非神魔的方法(nonmagical way of undoing the past,意為理性的處理過去的方法),雖然它已不可能撤銷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因為過去不可能改變,但是我們對于過去的解釋是可以改變的。通過表達悔過,冒犯者呈現(xiàn)給自己一線曙光,一線照亮過去的曙光。他能悔過證明他根本上并不邪惡,即使他做的事情是可惡的。“犯罪者并不否定自己行為的惡,否則他就不可能表達悔恨[as then he would not be expressing remorse,中譯本譯為‘如同當(dāng)年他行為時未流露懊悔(中譯本,189頁),完全不通。as then是固定搭配,意為‘如果那樣,也就是他不否定自己行為的惡。故譯為‘否則。中譯本大概是不知道這個固定用法,所以把as譯為‘如同,把then譯為‘當(dāng)年了],他對其行為承擔(dān)責(zé)任這點被認為在行為和行為者之間做了區(qū)隔。這樣,即使冒犯行為不可能被寬恕,冒犯者卻可以被寬恕?!保ㄓ⑽陌?,199頁)
留下罪的記號(記住罪)表明寬恕不等于徹底抹去罪,不等于是非不分、和稀泥。寬恕是一種志愿地(voluntarily)、有意地做出的選擇,而不是非志愿的(involuntary)、自然的或強迫的行為。一個人可以自愿地選擇寬恕并在此基礎(chǔ)上實現(xiàn)遺忘,但這不是一種簡單的自然遺忘,更不是聽從指令而被迫遺忘?!拔覀兛梢砸蟮淖疃嗍牵阂粋€受到傷害的人,不應(yīng)該把犯罪/冒犯作為針對犯錯者的未來行為的一個理由來考慮。寬恕是這樣的一種決定:傷害不是‘可以采信的證據(jù),它不再是一個行動的理由(原因詳下)?!保ㄓ⑽陌妫?02頁)[最后一句原文:Forgiveness is the decision that the injury is not‘a(chǎn)dmissibleevidence,that it is no longer a reason for action.中譯本譯為:“寬恕是一項決定,該決定不是‘不可采信的證據(jù),為此不再成為行動的理由?!保ㄖ凶g本,192頁)大錯。首先,把admissible(可采信的)翻譯為“不可采信的”實屬低級錯誤,其次,decision(決定)后的兩個that引導(dǎo)的從句是指決定的具體內(nèi)容,其主語是the injury而不是the decision,意為決定不將傷害作為可采信的理由(即懸置不用)。]換言之,雖然你傷害了我,但我不以此為理由報復(fù)你。如同“我承諾”一樣,“我寬恕你”也是一種述行行為(即會導(dǎo)致特定行動的言語行為):我寬恕你,意味著我承諾放棄使用特定的理由報復(fù)你,說了這句話就意味著承諾了一種行為。
這種放棄采用報復(fù)行為的理由,被瑞茲(Joseph Raz)稱為“排除眭的理由”(exclusionary reason)?,敻窭卣J為,寬恕就是這樣一種理由:“在我們的例子中,寬恕就是一個排除性理由:一個反對以基于寬恕者受到的冒犯者的傷害為由實施(報復(fù))行為的理由(In ourcase,forgiveness is an exclusionary reason against acting for certain reasons that rely on the injury to forgiver committed by the offender)。”(英文版,202頁)[中譯本是:“在我們的例子中,寬恕同樣是一個排他性理由,它反對把有過錯的人造成的傷害作為寬恕的基本理由。”(中譯本,192頁)首先,把exclusionary reason譯為“排他性理由”就大錯,因為所謂“排他性理由”就是唯一理由,顯然與本文上下文不符。其次,依照中譯本,寬恕者反對把傷害作為寬恕的理由,那就是說,要以傷害為由進行報復(fù)。意思反了。因為寬恕者反對的就是以傷害為由進行報復(fù)?;蛘哒f,寬恕者本來可以基于冒犯者對自己的傷害而實施報復(fù)行動,但是他自愿放棄了。比如,我受到某人的傷害,基于這個理由我可以采取報復(fù)行動,這就是acting for certain reasons that rely 0nthe injury t0 forgiver committed by the offender;而我決定放棄報復(fù),為此而找到的理由就是a reason against acting for certain reaBons……它是一個理由,但被自愿和有意地放棄使用(因此類似不被采用的證據(jù))。即“反對出于某種理由而行動的那個理由”。]這不是說報復(fù)行動的理由不成立,而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有意識放棄使用這個理由。
這樣的寬恕也被稱為有意識采用的一個策略[policy,中譯本譯為“保險”(中譯本,193頁),大錯]:對于傷害過我們的人采用排除性理由的策略。這個觀點與關(guān)于寬恕的懸置方法是一致的,而與抹去方法是不一致的。因為懸置特定的行動理由,這是一個志愿決定;而抹去不是。有意識地選擇寬恕,不能被等同于無意識、非志愿的遺忘(當(dāng)然也不同于強迫性遺忘)。瑪格利特說:“如果寬恕真的是一個采取某種策略的決定,那么,這個觀點就具有理論的和心理的優(yōu)點?!保ㄓ⑽陌?,203頁)理論的優(yōu)點是:它不要求我們?nèi)プ瞿承┓侵驹傅氖虑?;心理的?yōu)點是:雖然遺忘的要求可能反而會強化記憶(你越是要求我甚至強迫我遺忘,我就越是拒絕遺忘),但是,看淡的要求卻不會。
寬恕不是簡單的遺忘,它也不是赦免?!妒ソ?jīng)》中有這樣的上帝形象:他像一個法官和國王那樣“寬恕”他的人民?,敻窭卣J為,這里的“寬恕”其實只是赦免(pardon)的另一種說法:上帝在不懲罰罪者的意義上看淡或不計較罪惡。但赦免無法恢復(fù)到原先的良好人際關(guān)系(后者正是寬恕的最終目的和結(jié)果)。而當(dāng)上帝對以色列人說“我記得你確鑿無疑的獻身,你的愛,你在原野上對我的追隨”時,他不是把寬恕簡單當(dāng)作赦免來實施;相反,這是恢復(fù)記憶中的親密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因為(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背叛而失去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寬恕。
瑪格利特認為,完全的寬恕最后當(dāng)然包含了遺忘,但“最初的遺忘決定卻要求記住,否則寬恕沒有意義”[The initial decision t0forget,however,does require remembering,otherwise the forgiveness han0 meaning.(英文版,205頁)中譯本譯為:“最初的忘記的決定不要求必須記住,否則,寬恕是無意義的?!保ㄖ凶g本,195-196頁)意思完全反了]。先記住,然后是冒犯者真誠懺悔,在此基礎(chǔ)上,被冒犯者才能志愿地選擇遺忘。這樣的遺忘不是自然遺忘?,敻窭厣羁讨赋觯簩τ趥Φ摹白匀弧边z忘不是寬恕,也沒有道德價值,因為道德只對人們的有意識選擇行為才有意義?!皵R置特定的行動理由是一個決定,而遺忘不是。這樣,有意的志愿寬恕,不應(yīng)該被聯(lián)系于非有意的非志愿的遺忘。”(英文版,203頁)如果通過自然遺忘即可達到“寬恕”,那寬恕就不是一種有意識的道德選擇行為了。我們說,理想的寬恕結(jié)果是回到冒犯者和寬恕者的原初關(guān)系,但“這只能在寬恕者不再感到任何憤恨或報復(fù)欲望的時候才能理想地達成”(英文版,206頁)。自然遺忘或被迫遺忘都不屬于這種情況。
這樣的寬恕也是一種情感和態(tài)度的升華過程。當(dāng)我們被嚴重傷害時,我們很容易對于加害者產(chǎn)生憤恨情感和報復(fù)欲望,此乃人之常情,也是我們在受到傷害時很自然產(chǎn)生的初級情感(first-orderfeeling)。相比之下,“寬恕的決定是第二級意愿(second-order desire)的表達,即不以初級的憤恨為理由做出(報仇的)行動”(The decision to forgiVe is an expression of a second-order desire not to act upon first-order feeling of resentment or vengefulness,英文版,206頁)。[中譯本把這句話譯為:“遺忘的決定是第二層次意愿的表達,但不會對第一層次的憤恨或復(fù)仇的情感產(chǎn)生影響。”(中譯本,197頁)錯。not to…是后置定語,修飾desire,to act upon是固定搭配,意為“以……為基礎(chǔ)而做出行動”。結(jié)合上下文看,中譯本的翻譯無法理解,因為第二級意愿就是對第一級情感的克服和超越。]這并不意味著憤恨之情或報復(fù)意愿的自然消失,而僅僅意味著第二級意愿贏得了勝利,即“我們并不在憤恨和復(fù)仇心的基礎(chǔ)上做出(報復(fù))行動”(we do not act upon our resentmentor vengefulness,英文版,206頁)。[中譯本翻譯為“我們無法對憤恨或復(fù)仇的意愿施加影響”(197頁),這個錯誤和上面的錯誤性質(zhì)一樣。]這就是所謂“心的變化”。
這樣,寬恕作為行動策略,取決于兩個因素。首先,要采取一種排除性的理由,不再以我們受到的傷害為理由實施報復(fù)。其次,克服來自傷害的初級情感——憤恨、報復(fù)心、侮辱的次級意愿。
選擇寬恕還有最深的一層理由:解脫自己。如上所述,瑪格利特認為,被冒犯者沒有寬恕的義務(wù),“我們并不是出于義務(wù)而對冒犯者予以寬恕,我認為不存在為寬恕的義務(wù)辯護的一般理由,好像冒犯者有權(quán)利要求我們寬恕他們。即使我們承認冒犯者的懺悔誠意,也不存在這樣的理由”(英文版,207頁)。那么,我們?yōu)槭裁匆x擇寬???作者的回答啟人深思:“我們對別人不欠有寬恕,但是我們對自己有欠(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說對自己有這樣的義務(wù))。這種義務(wù)源自我們不想帶著憤恨之情和報復(fù)欲望生活。憤恨之情和報復(fù)欲望是一種有毒的情感態(tài)度和心理狀態(tài)。”(英文版,207頁)我認為這是對于寬恕的深層次動機的最深刻揭示:沒有人能夠帶著仇恨幸??鞓返厣睿挥袑捤〔拍苁棺约簲[脫憤恨之情和報復(fù)欲望這類有毒的情感態(tài)度和心理狀態(tài)。
瑪格利特認為,這種對寬恕的理解與他的倫理觀大有關(guān)系。“倫理首先是對于我們指導(dǎo)自己的行為和態(tài)度——其對象是那些與我們有深厚關(guān)系的人,是我們注定要關(guān)愛的人——的應(yīng)有方法的關(guān)注?!保ㄓ⑽陌妫?07頁)而一個人當(dāng)然不能不關(guān)愛他自己——除非我們是恨自己的人(self-halers)。因此,在他的理解中,倫理學(xué)也包括如何處理一個人和他自己的關(guān)系。“就寬恕是倫理的義務(wù)而言,它就是上述特殊意義上的義務(wù),即對自己的義務(wù)?!保ㄓ⑽陌?,207頁)寬恕的義務(wù)是對自己的而不是對施害者的義務(wù)。
但是,即使在對自我的義務(wù)這個特殊意義上,也不存在一般的遺忘義務(wù),“因為我們是誰(我們的身份認同)取決于我們不遺忘那些發(fā)生于過去的事情以及那些在我們的生活中至關(guān)重要的事”(英文版,208頁)。[since who we are depends on our not forgetting things that happened and that are important in our lives.中譯本譯為:“因為依賴于不能忘懷過去發(fā)生的事情的人也是對我們的生活極為重要的人?!保ㄖ凶g本,198頁)錯誤。本句的主語是who we are,謂語動詞是depends on,其下全部是賓語。中譯本譯者沒有把握這個句子的基本結(jié)構(gòu)。]記憶在建構(gòu)我們的身份(我們是誰)方面的這種作用,與以遺忘為最終結(jié)果的寬恕之間存在緊張:作為寬恕的結(jié)果的遺忘是什么樣的遺忘?徹底遺忘還是選擇性的遺忘?在瑪格利特看來:“對成功的寬恕而言,不可缺少的不是忘卻過去的錯誤,而是克服與之相伴的憤恨。這類似于在下列意義上忘卻一種情緒——在關(guān)于某事的記憶到來的時候不再去體驗(與這種記憶相伴的)那種情緒?!保ㄓ⑽陌?,209頁)這是一種選擇性的記憶和遺忘:記住過去的災(zāi)難,記住自己和其他受害者的不幸,但滌除與其相伴隨的憤恨之情和報復(fù)欲望。
最后我們把瑪格利特的觀點總結(jié)一下:
寬恕是一種志愿的道德選擇行為,不是必須的義務(wù)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赦免。寬恕的前提是加害者的真誠悔過。寬恕不是不分是非,也不是簡單地遺忘過去。寬恕也是一種態(tài)度和情感的改變和升華:不再被仇恨心和報復(fù)欲所控制。真正的寬恕,最后結(jié)果是遺忘,但這個遺忘不是全盤遺忘,而是在記住不幸過去的同時,遺忘與之相伴隨的負面情感,不再去體驗這種情感。如果說寬恕有特殊意義上的義務(wù),這個義務(wù)源自我們不想帶著憤恨之情和報復(fù)欲望生活。
(Avishai Margalit,The Ethics of Mem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記憶的倫理》,阿維夏伊·瑪格利特著,賀海仁譯,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二0一五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