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 芳
韓 瀟/ 圖
我非常喜歡《菜根譚》里的一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惫湃苏J為,靜氣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氣質、一種境界、一種智慧。一個人只有內心安靜,才能冷靜思考、正確判斷、平和處事,坦然地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
有個故事說的是:父親丟了一塊表,抱怨著四處尋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兒子悄悄進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父親很好奇,兒子則回答:我就安靜地坐著,聽到秒針滴答滴答的聲音,順著那個方向一看,表就找到了。這就是“心靜”的力量。人一靜謐,能靜思反省 ,開悟生慧。當然,靜心并不是說了無牽掛、無所事事、觀望等待,而是指由襟懷坦然所得到的心理寧靜,從而達到不追逐名利,不惑于浮華,遇事能夠保持清醒,冷靜思考,沉著應對,從容不迫,泰然自若,永不言敗的精神境界。在當今人心浮躁的時代,擁有一種大智若愚的靜氣十分重要。
寧靜致遠。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課是安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靜,有助于我們對人生前途深遠地思索,希望和理想的藍圖也常在靜靜的思考中臻于成熟。只有靜氣,才能讓人保持頭腦清醒,深謀遠慮,鑒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guī)律;讓人淡泊名利,心態(tài)平衡,心有定力,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只有靜氣,才能讓人志存高遠,目光遠大,不會為一點兒成績而驕傲,為一時挫折而沮喪,處理問題才能從容不迫、舉重若輕。只有靜氣,才能讓人認知健全,明白事理,知榮明辱,演好角色,心無旁騖,追求卓越。只有靜氣,才能讓人勇于爭先而不計名利,品格高潔而不孤芳自賞,剛正不阿而與人和睦相處,始終保持那么一股精氣神,難不倒,夸不倒,誘不倒,不斷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
心靜明理。在當前物欲橫流的社會環(huán)境下,許多人急功近利就是在為命運奔波,為生活所累,這樣也很容易在物質的羅網(wǎng)里迷失自我,心態(tài)浮躁得宛若湯煮。心煩意亂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著急上火者有之……從個體的浮躁窺視領導干部隊伍,一些人也同樣是少了一些“靜氣”,多了一些“躁氣”。有的“剛燒火就揭鍋”,朝令夕改、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有的熱衷于政績“短平快”,不去抓基層,懶得打基礎;有的喜好“顯山露水”,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表面文章卻屢做屢新;還有的樂此不疲迎來送往,難以務實,做秀不做事。破除這些陋習和弊端,我們黨員干部要做到心靜如水,經(jīng)受住各種考驗,不謀非分之利,拒收不義之財,不進是非之地,在平凡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追求。
浩然處世,靜氣養(yǎng)身。心靈無欲恬淡才能使志向明確堅定,心靈純潔寧靜才能使思想境界遠大宏偉。歷史上凡是能成大事者,沒有耐不住寂寞的,他們都能靜下心來自修。懂得其中道理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磨一劍,才成就了復國大業(yè);史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才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
齊白石成名后,有人問他,如何從一個木匠華麗轉身為一個作畫的巨匠?齊白石說:“作畫是守靜之道,涵養(yǎng)靜氣,事業(yè)可成?!焙B(yǎng)靜氣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只有把其當成一種快樂,才能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平常心看待名利得失;涵養(yǎng)靜氣更是一種精神的升華,一種自我跨越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在平凡的生命歷程里發(fā)掘真我,為平靜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天地間真滋味,唯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唯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唯靜者能題得破。”靜氣是人生的一種從容之態(tài),是精神不可或缺的園地,它促人思考,給人以智慧和力量。我們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內心,學會靜下心來,擁有一份從容淡定,才能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