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邦超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49-02
《中國歷史文化》課程是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yè)學生必修課。旨在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歷史源流和總體特征,掌握中國歷史文化的基本知識和重要因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優(yōu)秀旅游從業(yè)人員扎實的人文基礎。在此,筆者對中職學?!吨袊鴼v史文化》教學作了一定探討。
一、準確定位歷史文化課程的價值
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yè)歷史文化知識的教學往往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這與國家倡導文化復興之路并不相適宜,旅游一線從業(yè)人員在具備基本的服務技能的同時更應當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這樣才能更好地顯示旅游從業(yè)人員同時也是文化傳承重要載體的突出作用。(1)重視歷史文化課程對專業(yè)技能的服務作用。一些人錯誤認為職業(yè)學校關鍵在于技術,只要把技術學好了,就能順利就業(yè),對于旅游管理專業(yè)只要學習與旅游相關的專業(yè)就可以了,歷史文化課程學不學無關緊要。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四川省境內的旅游資源來看,歷史遺跡和人文旅游資源比例較高,沒有良好的歷史基礎知識,恐怕想做個好導游都是很難的。(2)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大多數學生沒有感受到,作為一名導游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導游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極高的人文素養(yǎng),因為其不僅僅是一名導游服務提供者,還是一名文化傳承者。一個文化傳承者同時承擔著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因此要樹立長遠職業(yè)價值觀念。歷史文化教師自身重視學科教育功能,提升自身的教學價值觀念。從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提高歷史認知度,提升人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技能可以一朝培養(yǎng),而文化則需點滴積累的觀念。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反過來也會有效的促進專業(yè)技能、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對于職業(yè)生涯的長遠規(guī)劃和發(fā)展都大有益處。
二、重視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
《中國歷史文化》課程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史學專業(yè)的基本能力,形成比較完善的史學素養(yǎng)。眾所周知,當代史學的專業(yè)教學必須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調查和收集史料的能力、考辨史料真實性的能力、分析和解釋史料的能力、理論思維和史事概括的能力、史事評述和表達能力,等等。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并不是輕易就能實現的,需要相當艱苦而復雜的教學過程。帶領學生深入歷史發(fā)生的現場,在盡量接近真實的歷史環(huán)境中體驗歷史、認知歷史、把握歷史,教會學生形成切實有效的學科能力,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目的。而要進入歷史現場,有兩個途徑是必經的,一個是閱讀原始文獻,在接觸和理解原始文獻的過程中了解比較真實的歷史,可以帶領全班學生去到圖書館古籍室親手翻閱古文獻;另一個是考察歷史文化遺存,在歷史活動發(fā)生地觀察實物,近距離接觸歷史遺跡,從而體認具體的歷史。學生通過這兩個途徑所認識到的歷史,就不會是抽象的歷史、普遍的歷史,而必定是具體的歷史、特殊的歷史,能讓他們體驗到人類歷史文化的多樣性、復雜性,也就是各地特色的歷史文化。通過這樣的訓練,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本領,讓學生懂得那種認為學習歷史文化就是看歷史文化書,背歷史文化教科書的看法實在是荒謬的,這樣認識到的“歷史”是干癟的、虛假的,不僅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是有害的。
三、充分挖掘課程蘊含的美育資源
歷史文化課程是一門具有審美價值的學科,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歷史文化教育具有審美性。歷史文化課審美教育的潛力,在于它面對的是人類生活的源泉,它回答的是人類社會是怎樣產生的、人們的日?;顒拥哪康暮卧凇⑷祟惿鐣陌l(fā)展前景是什么、回答這些對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有著直接的關系。須知認識過去并非我們歷史文化教學的目的,而是讓學生更敏感地感知今日,從而確定自己的社會地位,養(yǎng)成自己評定事件和生活現象的能力。歷史文化教材的個性意義正在于這種與祖國血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意識,正在于對社會主義命運的責任感。學習具體的歷史材料可使學生深入理解人的美、英雄主義、崇高等美學范疇的含義。古今中外歷史上有無數建功立業(yè)的愛國英雄,有無數刻苦求學、奮發(fā)向上的文人志士,有無數為國家民族興旺發(fā)達甘灑熱血的人們,他們的光輝業(yè)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歷史與許多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體現在歷史再現了這些學科的發(fā)展軌跡。比如北京故宮富麗莊嚴,還有雄偉壯闊、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輕盈勻稱、美麗大方的趙州橋等。中國青銅珍品,凝重雄渾的司母戊方鼎,奇巧富麗的四羊方尊,極具民族特色的陶瓷杰作——唐三彩、青白瓷,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等。這種種建筑奇跡、工藝精品無不蘊含著呼之欲出的生命感,無時不在默默地述說著歲月與變遷,不僅給人們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人們對先人勤勞睿智的敬仰。另外,書法、繪畫、音樂等作品,都給人想象和審美的感動,都有豐富的歷史美學價值。
四、加強課程教學中的人文滲透
歷史文化課程承載著豐厚的人文價值,教學中要注重人文教育與知識教育的結合,以人文的精神傳遞專業(yè)的知識,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創(chuàng)新精神;要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要把知識的傳授與道德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把知識的傳授與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結合起來,把知識的傳授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結合起來。(1)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浩然正氣。歷史上有許多反映浩然正氣的事例,孟子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言充分反映了先人的民族氣節(jié)。今天,講正氣,既要講歷史傳統(tǒng)中的浩然之正氣,又要講革傳統(tǒng)中的大無畏英雄主義氣概,更要講愛國主義的正氣。在歷史文化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一個鮮明的主題,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2)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開拓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新型人格。培養(yǎng)開拓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新型人格既是“三個面向”的本質要求,又是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在許多歷史人物的身上閃爍著這種可貴的人格魅力,從瓦特的蒸汽機到愛迪生的電燈,每一項科學發(fā)明和技術進步無不是科學家敢于開拓、勇于進取的結果;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每一項政策的出臺,每一個舉措的實施,無不體現著政治家挑戰(zhàn)傳統(tǒng)、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今天,歷史文化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的人格,既要說明歷史人物的創(chuàng)新成果,更要展示創(chuàng)新的過程;既要強調創(chuàng)新的作用,更要突出創(chuàng)新的精神,使學生從中體悟到創(chuàng)造的價值,感受到開拓的力量,樹立不畏困難、敢于進取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