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甘肅省民勤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甘肅 武威 733399)
結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不斷改變,結腸癌發(fā)病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患病人數僅次于食管癌和胃癌,該病早期常無特異性癥狀,多數患者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且結腸癌在臨床極易引發(fā)腸梗阻[1-2]。為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為患者尋找一套有效正確的診斷方式。以往多習慣采用X射線檢查[3],近年來隨著CT技術的完善與突破,其在臨床疾病診斷中已得到廣泛開展,本研究旨在探討CT技術對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病例資料均來源于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結腸癌致腸梗阻患者,均經手術病理檢測確診病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38~65歲,平均(51.51±6.82)歲;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齡36~64歲,平均(50.53±6.71)歲,所選患者臨床癥狀均符合結腸癌致腸梗阻的診斷標準。收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所得數據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對照組:采用多功能DR機進行X射線檢查,所有患者均采取腹部立臥位平片檢查。
觀察組:采用PHILIPS 16排超高速螺旋CT機進行檢查,對患者腹盆部進行平掃,參數設置:層厚與層距均設置為5mm,薄層重建1.0mm聯合延遲掃描,于患者手肘靜脈以3.5ml/s的速度注入70ml碘海醇對比劑,同時對患者腹盆部進行觀察,并對腸梗阻的病變部位、形態(tài)、大小進行觀察與記錄。
由3名經驗豐富、上崗多年的影像科醫(yī)師獨立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作出診斷,最終取3名醫(yī)師的綜合診斷結果,主要觀察腸梗阻檢出情況、誤診率、診斷準確率。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診斷準確率及誤診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對比顯著,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檢出率、診斷準確率以及誤診率[n=42,例(%)]
觀察組腸梗阻部位檢出率遠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結腸癌在我國十分常見,早期無明顯征象,待癥狀明顯來院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無法得到最佳救治時機。而腸梗阻作為中晚期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占所有結腸癌的10%~25%[3],若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將加速結腸癌病情發(fā)展,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而尋找一項快速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式,將對結腸癌伴腸梗阻的早發(fā)現、早治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往臨床多采用的X射線檢查,雖具有一定檢出率,但仍有25%~50%的患者存在誤診、漏診現象,且對腸梗阻的病因檢出效果較差[4]。近年來,隨著CT的技術進步與發(fā)展,CT機具有掃描速度快、圖像清晰度高、使用造影劑少等優(yōu)勢。本研究為進一步探討CT技術在診斷結腸癌伴腸梗阻中的應用價值,將84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接受X射線與CT檢查,結果顯示:接受CT檢查的診斷準確率以及誤診率均優(yōu)于X射線檢查,且CT檢查對腸梗阻的部位及病因檢出率同樣優(yōu)于X射線檢查。由此總結出CT檢查的主要優(yōu)勢包括:(1)直接觀察腸梗阻程度:CT技術圖像高度清晰,且計算機后處理功能強大,能夠較好的觀察到病灶狹窄段和正常腸管交界處改變,同時還可清晰顯示結腸供血不足現象,從而準確判斷病因與病情。(2)掃描速度快,1秒鐘掃描完成一個器官,10秒即可掃完全身,快速得出結果,節(jié)省大量救治時間。
綜上所述,CT檢查使得結腸癌致腸梗阻的診斷率明顯提高,為病變部位與程度的檢出提供重要依據,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在臨床被廣泛應用。
[1]郭曉艷.CT診斷結腸癌致腸梗阻的價值及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12(5):37-39,40.
[2]羅勇,劉國慶,凌佳龍,等.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性腸梗阻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3,36(20):35-37.
[3]李娜.CT診斷結腸癌致腸梗阻的臨床應用價值評述[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6):44-45.
[4]丁忠,陸風旗,張雷,等.多排螺旋CT檢查在結腸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4,13(12):983-987.